【摘? 要】語文教學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閱讀教學環節,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認識世界的窗口,還是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相當重要,需從小抓起。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穩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探究對象,提出恰當的閱讀能力培養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5-0132-02
A Probe into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North Street Primary School,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HAO Yuhong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n particular, reading teaching is not only a window for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timents and enrich their spiritual world.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eds to be started from an early ag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steadily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ways to cultivate reading ability.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ability; Training methods
一、渲染輕松課堂氛圍,激起學生閱讀熱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需從興趣視角切入,激起他們的閱讀熱情,使他們對閱讀保持主動態度,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借助語言、教具等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釋放壓力與舒緩緊張,吸引他們自覺踴躍地參與閱讀,使他們喜歡上閱讀。同時,教師要做好示范閱讀工作,流利、正確地通讀課文,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發音,引領他們琢磨語調與語氣,使他們不斷積累閱讀經驗和技巧。
諸如,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出示一則謎語“稱虎不是虎,墻上自由爬,待在房屋上,去擒飛來將”,讓學生猜測謎底,由此引出“壁虎”這一動物,詢問:大家見過壁虎嗎?它是什么樣子呢?然后在課件中展示壁虎的圖片,簡單介紹后要求他們閱讀課文標題并思考: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向誰借?怎么借?借到沒有?使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接著,教師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輕重和停頓,引領學生借助插圖獨立閱讀課文,讓學生之間相互提醒讀音,注意平翹舌音,并指導他們分小組互助閱讀,將課文讀通順,讓學生找出文中出現的幾種動物,理清小壁虎借尾巴的順序。如此,教師通過謎語、引導性問題、插圖、范讀等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學生慢慢學會閱讀。
二、營造適宜閱讀情境,輔助學生理解文本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以形象思維為主,但他們無論是學習經驗還是生活經歷都較少。閱讀對小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難度較大的任務。小學生很難深刻理解文本知識,所以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實物、圖片、音樂、視頻等設計適宜的閱讀情境,將課文中的一些事物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煥發小學生的感性認知,降低閱讀難度,使小學生閱讀起來更為輕松和愉悅,輔助他們高效理解文本內容。
比如,在關于《黃山奇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播放介紹黃山奇石的視頻,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暢談感受,設計導入性語言:今天和大家一起領略黃山奇石的風光,看看它到底“奇”在哪里?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與讀通句子,讓學生找出文中介紹的奇石。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展示“仙桃石”的圖片,讓學生閱讀第二自然段,相互交流作者是怎么描寫這塊石頭的,仔細感受句子中的修辭手法,然后運用同樣的方法指導他們閱讀《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讓學生在閱讀中分別表演出來,并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語言的生動優美,學會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真切體會黃山石的奇特,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和祖國風光的情感。
三、巧妙設計課堂提問,學生明確閱讀方向
不少小學生受閱讀經驗匱乏的影響,難以準確找到課文的重點,往往按照順序通篇閱讀,對文本的理解只是流于表面,難以真正理解文本內涵。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做好引導工作,可圍繞具體課文精心設計一系列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找到明確的閱讀方向,使學生確定閱讀重點,讓他們在閱讀其他文本時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圍繞相關問題進行閱讀,從而形成遷移能力,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此時,在進行《金色的草地》教學時,教師設計提問式導入語:大家都見過草地吧,都是什么顏色?大部分學生都會說是綠色。這時教師設疑:那金色的草地是怎么回事?你們想去看看嗎?以此引發他們閱讀新課的欲望。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初讀課文獲得整體感知,提出問題:為什么草地會是金黃色的?讓學生找出有關語句反復閱讀,說出各自的理解,搭配滿地盛開的蒲公英圖片輔助他們理解草地是金色的。之后,教師設計問題:草地顏色的變化與什么有關?按照時間順序說出草地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作者有哪些新發現?組織學生結合文章語句閱讀和討論,發現草地顏色的變化與蒲公英花瓣的合攏和張開有關,并閱讀表示蒲公英花瓣動的語句,搭配相應的動作,讓他們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使學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四、運用多元閱讀方式,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不能長期使用一種或固定幾種閱讀形式,要根據具體文本靈活運用多元化的閱讀方式,以免引發他們的疲倦感與厭煩感,要使他們充分感受閱讀的精彩與魅力。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當根據課文體裁、風格等因素,除傳統的有感情地朗讀之外,還需指導學生運用男女對讀、小組合讀、分角色閱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充分展現個人優勢,強化他們的學習體驗,同時收獲更多知識與技能。
在這里,以《草船借箭》教學為例,教師先簡單介紹“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文中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要求他們簡單介紹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使學生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順序,結合文中語句初步評價諸葛亮與周瑜這兩個人物。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把精彩部分有感情地讀出來,引領他們品讀重點詞句,結合文中對話揣測心理,了解各個人物形象。隨后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閱讀課文,分別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與曹操的角色,使學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性格特點:諸葛亮神機妙算、豁達大度、有膽有識、知人善用;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魯肅忠厚守信、顧全大局;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等,從而體驗到閱讀名著的樂趣。
五、注重拓展課外讀物,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與教材課文是遠遠不足的,教師需適當擴大閱讀范圍,著重拓展課外讀物,增加他們閱讀量,做到課堂內外的有機互補,使學生形成廣泛的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閱讀目標、課程標準、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選擇課外讀物,同時鼓勵他們圍繞課堂所學課文主題自主搜索,嘗試閱讀更多類似的作品,并練習掌握的閱讀技巧,達到鞏固、熟練的目的,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六、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應當長期堅持,善于發現與制造契機,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逐步提高閱讀水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積累語言知識和閱讀技能,進而推動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征.談如何更好地發揮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J].學周刊,2020(11).
作者簡介:郝玉紅(1976.03-),女,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