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傳統音樂資源豐富,品類眾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結晶和重要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滲透,中國傳統音樂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傳承與發展是近年來專家學者及傳統音樂從業者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活化石”南音項目出版工程的組織策劃、分步實施、“出版+”模式探索和產業鏈開發等的實踐與思考,以期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產業鏈路徑。
[關鍵詞]傳統音樂;南音;“出版+”
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為多元交融的福建傳統音樂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其中,南音也稱“弦管”,被譽為“一部活的音樂史”,是華夏傳統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福建南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名副其實的“雙非遺”項目。筆者結合近年來策劃執行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項目的工作實踐,探索福建南音這一傳統音樂的“出版+”模式,以期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加一條可供借鑒和復制的產業鏈路徑。
一、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出版+”的策劃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這些闡述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闡明了新時代人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指明了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全文播發,這是新時代文藝發展的頂層設計,彰顯強烈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為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勾勒出清晰可鑒的路線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融入人民的生產生活,才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實現活態傳承。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大省,福建省委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積極落實中央相關政策的同時,出臺了《關于傳承和弘揚福建戲曲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提出相關人員對福建的優秀傳統文化要進行全方位的整理和創作,尤其是對福建優秀地方戲曲和民族音樂,要做到發展傳承有序,突出區域特色;將重點扶持一批文藝院團,培養一批創作表演人才,推出一批地方戲曲史料,形成文藝精品迭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二、“雙非遺”南音及福建傳統音樂的出版現狀
福建南音作為“雙非遺”項目,目前得以留存下來的六千多首散曲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類共同的傳統音樂寶庫。但是,因為歷史上南音技藝大都是通過民間藝人以口傳心授的形式進行傳承,所以形成了南音曲目形態各異、地域特征明顯、傳承流派不一的局面。因此,相關人員對南音傳統曲目進行全方位的收集、整理、錄音、拍攝,并分期分批加以點校和出版,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福建南音在開發、利用和創造性轉化上,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新媒體應用滯后、音視頻出版物系統性不足、“出版+”開發上嚴重缺失……尤其是與數千首僅存于紙質譜面的傳統南音散曲相配套的表演、彈唱及簫弦法解構等的音視頻正式出版物在市場上幾乎還是空白,導致一些古老的高難度的三撩拍、七撩拍指法,目前幾乎失傳。同時,目前關于南音的音像出版物大多未能形成系統化和系列化的大部頭出版,零碎化、分割化、條塊化嚴重,整體性、系統性、權威性缺失,此種情況與南音的“雙非遺”地位極不相稱。
在使用新興媒體方面,目前也僅是南音專業人才或個人愛好者在主題網站、微信、微博等平臺對南音相關文件進行上傳下載,沒有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如何讓屬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杰出代表的南音再次煥發其應有的生命力,真正建構成集知識普及、專業傳承和良性互動為一體的南音發展生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出版+”的模式探索與實施路徑
“出版+”是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的必然產物,也是各個出版單位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出版與科技相結合后拓展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一種綜合手段。
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出版+”模式的內容框架規劃項目主要包括世界“非遺”南音曲庫(1000首南音傳統曲目、24b/48k分軌音頻、10卷1600千字“工乂譜”配套圖書)、世界“非遺”南音百課(2000分鐘傳承人示范教程、4K超高清視頻)、世界“非遺”南音新唱(南音交響、南音舞劇、中華詩詞南音唱等音視頻資源)、南音社團活動(O2O互動經營)及權威專家品評(學術研討和價值提升)五大項目工程,實現“五位一體”的項目化運作和立體式開發,并以世界“非遺”南音的系統化、產業化、O2O模式開發等為基本定位和目標追求。
為更扎實地做好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中每一個子項目的創作與出版工作,相關人員針對每一個子項目均制定了實地調研與結論、專家研討與論證、主創團隊的遴選、錄音與錄影棚設置、容錯與修訂機制的建立、“出版+”的執行等計劃,既重視全局性的把握,又為后續升級留下入口。
目前,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出版+”模式的部分實施計劃已得到很好的執行,成效顯著,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其中,工程子項目《世界“非遺”南音曲庫》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物規劃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已超額完成,形成了1000首傳統南音曲目、200張專輯、10卷配套曲譜、5000幅圖片的項目成果,并以最高錄制技術標準進行分軌錄制,每首曲目均獨立5個分軌,可隨時對吟曲、伴奏、單聲部樂器等進行分聲部教學或音樂合成,總時長達54705分鐘,總容量達554803.2MB,是目前南音項目最大、最全的音色庫和數據資源庫,擬為數字服務平臺建設等項目做好資源儲備。
工程子項目《世界“非遺”南音百課》被列為2021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已投入創作、攝制、出版的資源包括工乂譜入門、基礎念曲、琵琶、洞簫、三弦、二弦、噯仔、下四管打擊樂、南音“四大名譜”解構、108個南音傳統曲牌簫弦法解構等傳承人示范教程4K超高清音視頻資源。
同時,相關人員著手進行福建南音傳承人示范音視頻融媒體APP平臺的策劃與開發,以“南音薪傳”作為系列產業化開發項目的主導品牌,將南音曲庫音視頻數據庫、傳承人示范教程內容、工乂譜曲譜動畫、音樂播放系統、自營商城前后臺系統、論壇平臺、分銷系統等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進行O2O式的傳承與傳播,打造福建出版名片。
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將使這一屬于中國的古音古樂“活化石”再次煥發其應有的生命力,營造“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生態,使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繁榮發展走出一條可供復制的產業鏈路徑。
四、世界“非遺”南音出版工程“出版+”模式的思考
福建南音是中國古代優秀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在當代流行思潮的沖擊下,以南音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傳播。但毫無爭議的是,真正經受得住時間考驗、擁有旺盛生命力的主流音樂,恰恰無不深受中國古文化、古音樂的熏陶和哺育。因此,出版單位要增強文化自信,整合優勢資源,通過“出版+”等實現途徑,吸引年輕人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
(一)增強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煥發新光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獨特標識。福建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明顯,其擁有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閩都文化、畬族文化、船政文化等眾多上接中原吳越、下續海外的獨特文化生態,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時代的光彩,不僅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義務。
(二)整合優勢資源,促進融合發展
長期以來,出版與科技分屬兩條不同的戰線,各單位條塊分割嚴重,資源難以共享。當前,在融媒體、大跨界的產業背景下,有關部門整合相關優勢資源,聯手經營或者集體攻堅某一傳統文化項目,并將開發的成果進行多方共享、多平臺分發,以適應大數據、物聯網時代語境下的圖片、文本、文創、音視頻、資源包、交互體驗、文化產品的融合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探索出新的路徑,樹立新的范式。
(三)積極擁抱新媒體,逐步形成規模和集群效應
4K/8K+5G+AI已是國家戰略,相關人員對傳統文化項目的開發和利用要有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傳播的宏觀思維和操作思路,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主題網站、微信、微博、APP等的上傳、下載、零敲碎打。隨著各個層級傳統文化項目的不斷深入開發和組織實施,其逐步產生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形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疊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得以繼承和發展的目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不僅需要出版業順應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進行系列“出版+”的開發,而且要相關單位依托厚重文化底蘊,發揮各部門的資源優勢,進行有效的產業鏈整合,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實現良性循環和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王耀華.福建傳統音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1-05-1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作者簡介]蘇金興(1976—),男,福建安溪人,福建省文藝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書記,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