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有慶
摘 要:2021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7年,在新高考改革制度下,教育部門對我國高中生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以語文科目為例,考試范圍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要求學生對課程標準深入理解,逐漸側重于向閱讀理解、文言文翻譯、議論文寫作、詩歌鑒賞方面的學習。在這樣的制度下,語文已經從“必得項”逐漸演變成“拉分項”。從這一層面來講,深度學習、深度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文章探究了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語文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語文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3-0020-02
深度學習是當前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理論,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途徑,其為傳統高中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學生由表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化。但是當前還有很多語文教師不能有效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高考語文成績的提高,所以,語文深度學習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基本概述
(一)深度學習基本概述
深度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將教學向“縱向”延伸,不僅注重教學廣度,更加注重教學深度。深度學習要求教師精準把握知識內核和教學本質,讓學生在構建知識體系時,融入生活體驗、社會經歷、內心情感,摒棄淺層的文字理解,深入文章內涵,最終提高思維能力和文學素養。
(二)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
與表層學習相比,深度學習具有很明顯的學習特征。表層學習一般表現為被迫學習,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進行“機械式”學習,難以靈活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來解決問題,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單一,過于局限于課本。學生學習缺少主動性,必須經過教師和家長的鞭策才能開展學習,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對閱讀理解、文章理解比較零散、淺顯。而深度閱讀則更加注重學生自身興趣。深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遇到新問題時,喜歡從原理方面來構建學習體系,善于運用創新能力、批判思維對新問題進行深度解讀,學習資源比較豐富,可以靈活運用高階思維,同時善于自我反省和自我總結與提升[1]。
二、當前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難以實現深度閱讀
很多高中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難以實現深度閱讀。筆者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學生認為在高考改革制度下,語文學習越來越注重知識的廣度,因此,不能將學習重點單一化地放在語文教材上,要多讀課外書,課外知識攝取量越多,在高考中的“押題命中率”就越高,因此就瘋狂閱讀文學名著綱要、節選、觀后感、評論等。不可否認,當前,學生這樣的學習現狀確實是“多讀書”“讀好書”的體現,但是學生陷入了閱讀弊端中,那就是難以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相聯系,知識攝取過于零散,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尤其很多學生為了節省時間,采用讀節選、文章評論這樣的“捷徑”,短短幾百字、幾千字難以將整本名著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故事主線體現出來,學生容易掉入片面閱讀、碎片化閱讀的“陷阱”,不利于語文深度學習。
(二)文言文感知力弱
文言文理解是高考語文必考的一部分,是得分的關鍵,也是拉開學生分數的重要模塊。在當前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由于古代語境與現代語境有很大差距,一些學生難以利用現代人的思維去體會古代人所處的背景,因此,一些翻譯題型、實詞虛詞理解、思想概括題型的得分率不高,逐漸成為語文學習的“短板”。出現這一現象,與教師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著必然的聯系。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甚至一些教師根本不采用提問的方式,直接將重點字、重點詞的含義告訴學生,強制學生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難以發自內心地體會文言文的意韻之美、文化之美,很多學生直接將文言文與背誦課文畫等號,不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的提升[2]。
(三)議論文寫作困難
議論文在語文考試中占據很大的分值,但是多數學生在議論文寫作這一模塊中的得分率并不高。很多學生在寫作時,不能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深入理解,尤其是半命題作文。還有些學生會出現寫作思路不清晰、論證方法不正確、素材使用不恰當、寫作基礎薄弱等問題。筆者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小、初階段文章寫作體裁以記敘文為主,很少涉及議論文,學生難以適應這種寫作方式;其次,學生素材積累量太少,遇到議論文寫作容易產生抵觸心理;最后,教師的教學深度不夠,只能用“層次不分明”“內容空洞”“沒有實際論證”這樣的寬泛性詞匯來指出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對學生議論文寫作不能起到指導作用。
(四)詩詞鑒賞水平亟須提高
很多學生在詩詞鑒賞方面出現學習興趣下降、詩詞閱讀過于淺顯化的現象。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喜好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尤其是網絡文化,多數學生更加青睞電子小說,青少年網絡閱讀量逐年提高,但是閱讀質量卻亟須提升。很多學生在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的同時,喪失了閱讀的高雅性和趣味性,難以靜下心來閱讀古典詩詞,領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語言魅力。其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功利性”太強,在授課過程中過于注重“考試怎么考”“學生應該怎么答題”“如何提分”,而忽視了詩詞本質上的語言美和藝術美,過于模式化的答題思路會限制和降低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直接導致學生不敢將自身理解表達出來,更不敢將內心真正的鑒賞評析寫在試卷上,使學生的批判能力和質疑能力受限。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語文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一)利用遷移閱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當前高中學生閱讀深度不夠的現象,教師應該有效利用遷移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深入閱讀[3]。教師可以將語文教材作為依托,以文章節選為引入點,將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的延續,開闊學生閱讀視野。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選段中,很多學生受到戲劇和歌曲的影響,簡單地將《紅樓夢》看成一部愛情小說,而忽視了名著背后的時代意義。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該將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穿插在教學中,將課外知識“遷移”到教學中來,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名著,而不是僅知道文章名、作者名,要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表達不同的見解。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給出合理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使其學會“以點帶面”,通過小的知識點來建立閱讀體系和培養閱讀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