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富
【摘? ? 要】群文閱讀走到今天,已由過去的探索前行到現在的逐漸成熟。它引導學生由過去的單一閱讀進入多向閱讀,為學生的閱讀“增量”,為語文教學“增值”,為新高考“助力”,為閱讀教學開辟“新途徑”,成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中學語文;群文閱讀;創新策略;多元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6-0129-02
Practice of Innovative Group Reading to Improv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y"
(Yucai Middle School,Shandan County,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QIAN Fu
【Abstract】Group text reading has come to this day, and it has been gradually mature from exploration in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It guides students to "increase" from the past single reading to multi-directional reading, "increase" students' reading, "value added" for Chinese teaching, "help" for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pen up "new ways" for reading teaching,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re force"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Middle school Chinese; Mass read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Multiple reading
群文閱讀發展到今天,基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閱讀還只是停留在過去的“淺”閱讀上,并沒有向當下“新高考”要求的“深”閱讀前進,從而影響了初中生創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群文閱讀“走進”了課堂,它的自由、開放以及靈動的閱讀模式讓師生眼前一亮:教師改變“墨守成規”的指導策略,摒棄“固步自封”的閱讀理念,創新群文“結構化”閱讀模式,促進閱讀向“有方向”“出質量”“上檔次”的方向前進,培養初中生的創新能力、求解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多姿多彩的閱讀新境界。
一、群文閱讀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構想
有學者說:“自從‘群文閱讀理念進入語文教學領域,讓人眼前一亮,引起了教師及學生的關注,教師為之欣慰,學生為之欣喜。”由此,閱讀不再是單篇課文或文本的低效閱讀,而是多篇或者一“群”文本的高效閱讀,這樣就使課堂容量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也增加了,閱讀教學正在朝“海量閱讀”的方向前進。只是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教師在理論上的“固步自封”,導致他們的學習始終停留在起始階段,他們認為只要把多篇主題類似的文本放到一起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就可以了,而忽視了學生在閱讀“質”上的提高,忽視了閱讀應該是注重學生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拓寬教學視野,為群文閱讀呈現方式的創新打好基礎。
群文閱讀,就形式來說,它與其他多文本閱讀存在差異性,不是若干不相干文本的偶然“組合”,而是幾篇或者多篇議題方面較為接近的文本的有意識“合作”。就閱讀效果來說,它不一定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而增加閱讀量,它更注重學生對文本閱讀“質量”的提高,以及閱讀為學生帶來思維能力方面的變化。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部分教師在指導策略方面還存在“墨守成規”的思想,認為只要讓學生搜集相關文章補充主題文章就好了。因此,這種毫無新意而又略顯形式主義的指導策略,導致初中生群文閱讀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創新群文“結構化”閱讀呈現方式勢在必行。
二、群文閱讀“結構化”呈現方式的創新策略
(一)關注寫法,確定議題“有方向”
說到議題,它不是文本的主題,也不是體裁,更談不上是題目,它只是幾篇或一“群”文章中能夠引起學生討論的某一個話題,或者是這些文本材料在文章結構上的某一個規律,或者就是作者寫作手法上的一個特點而已。它來自文章內部一種“若隱若現”的思想主線,而不是文章外部一眼就可以“洞穿”的表述。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注意議題的確定,一般來說,范圍愈小,“方向感”愈明確,便于學生討論。
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和《湖心亭看雪》三篇文章為例說明。三篇文章的“主旨”看起來不在同一個“心境”上,有的表達“憂”,有的抒發“樂”,還有的排遣“愁”,但是它們的寫法和表達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都是通過寫眼前的“景”來抒心中的“情”。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張岱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其實,“借景抒情”就是這幾篇文章的議題,范圍較小,學生討論賞析的思路也就比較明晰了。
或許,學生在閱讀中還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讀著一篇文章,思緒卻跑到另外一篇文章中了,剛剛領悟到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卻立刻想起了另外一篇所表達的意境。這不是學生的思想“拋錨”了,而是這幾個文本中有互相關聯的地方,由一條“隱線”在更深處“藕斷絲連”地連接著它們,由不得學生要顧此想彼、浮想聯翩。而學生如果能經常這樣“浮想聯翩”,其實教師和家長應該感到欣慰,學生應該為此感到幸運——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和創新。貌似思想在天馬行空,實際上卻是有“線”可依,看似三心二意,實際上是觸類旁通,這正是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特征之一。
(二)區別類型,方法靈活“出質量”
不管怎么創新,群文閱讀的形式一般不外乎就是“1+X”——其中“1”就代表那篇主題文章,“X”則代表其他一篇或者多篇文章,而文章的類型大多為平行類、補充類和解文類。對于平行類的文章,可以從其文章結構、語言規律或者思想情感方面去引導、分析;補充類的文本,則是“X”對“1”的解釋、補充和有效印證;至于解文類文章,則是“X”對“1”的解釋和說明、更深層次的追問和理解。因此,不同類型的文本,因著引導策略不同,其出發點、訓練點和拓展點也就有所不同了。
例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春望》屬于平行類文本,可以從思想情感方面去引導;在學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后,則可以讓學生通過《沁園春·長沙》《卜算子·詠梅》和《菩薩蠻·大柏地》等詩詞的搜集來補充,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完《出師表》之后,則可以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詞追問:諸葛亮除了“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和“草船借箭”的神機妙算外,還有哪些你不了解的故事呢?這樣就會像“磁場”一樣吸引學生再一次回顧名著《三國演義》。
總之,不同類型的文本,引導策略一定要靈活多樣,不能拘囿于一種方法而“亦步亦趨”。不僅要找議題,還要教方法;不僅要橫向聯系,還要縱向深入,通過幾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的閱讀由“平面化”向“立體化”發展,由“量”的擴展到“質”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就是學生的創新能力、決策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亦是知識時代對人才素養的最新要求。
(三)把握分寸,合理取舍“上檔次”
有人云:“群文閱讀,顧名思義,就是一‘群文章的閱讀,就文本數量來說本身就存在‘超載的問題。”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握分寸、合理取舍的話,那么勢必會造成課堂因文本的“擁堵不堪”而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學生因內容的“不堪重負”而囫圇吞棗般應付而過,教師則因為無法駕馭課堂而“苦不堪言”。對此,教師應該在大量的文本中進行合理的取舍,選取簡單又深刻、清爽又豐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的閱讀樸實、多姿又“上檔次”。
我們雖然提倡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接觸無限的文本材料,盡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積累閱讀量,但是也不能因為“量”的增加而忽略“質”的提高,更不能因此忽略了能力的培養。應該把握分寸,合理取舍材料,應該在提高初中生“高階思維能力”方面下功夫,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達到高效閱讀、快樂閱讀、深層閱讀的美好境界。
當下,既是經濟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又是能力“爆棚”的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想適應這個知識時代,學習者必須具備新的“思維能力”,而群文閱讀——就是最好的實現途徑。它可以通過議題的選擇、方法的靈活、材料的取舍等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學生帶入一個搖曳多姿的閱讀新時空。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創新群文‘結構化閱讀呈現方式提升初中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56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成平. 給教師一生的建議[M].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朱秋伊.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19(19).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