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英
【摘? ? 要】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能夠防止他們出現勞動觀上的錯誤、勞動技能上的不足,繼而幫助他們創造美好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性教育,還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勞動價值,通過挖掘教材、結合閱讀、融入寫作以及組織實踐等方式將二者有機融合。
【關鍵詞】勞動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7-0092-02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Nanhua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ao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JIA Xueying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an prevent them from making mistakes in labor concept and lack of labor skills, and then help them create a better lif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educate students about knowledge, but also guide them to grasp the labor value correctly. They should integrate the two organically by excav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bining reading, integrating writing and organizing practice.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integration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勞動創造了人、社會與世界。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助力學生養成勞動習慣與意識,形成自覺勞動、熱愛勞動的精神,繼而在良好勞動品質的支持下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從小學階段就開展優質的勞動教育無疑能使學生的勞動素養提升更加高效,打造美好生活的歷程更加順利。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語文學科應當承擔起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時代性任務。
一、挖掘教材,在教材中滲透勞動教育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語文學科的學習大多以教材為載體,教材中的課文能夠幫助他們掌握更多漢字、詞語,也能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較多影響。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也可以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平時的課文講解當中。因為教材中選取的課文大多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規律,也多出自名家之手,對這些課文中的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挖掘、強調,不僅不會讓學生出現理解上的困難,也有助于學生對課文中相關知識的掌握,更有助于學生勞動意識與習慣的養成。因此,筆者認為,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策略應當是對教材進行挖掘,繼而對勞動教育相關內容進行合理呈現。
例如,五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中,教師就可以在講解“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詩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在空氣十分清新的鄉村,農家兒女白天鋤地、夜晚搓麻,大家各自勞動、生活美滿。”而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看到這樣的圖景,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許多學生會回答“樸素”“幸福”“安詳”等,這時,教師就可以繼續介紹古代農人的日常生活,帶領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耕作文化。而在講解“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一句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理解:“就連不會種田織布的小孩子也在桑樹蔭下學著大人種瓜的模樣”,帶領學生在這一詼諧幽默的詩句中體會勞動的價值與誘人之處,在學生心底埋下勞動光榮的種子。
二、優化閱讀,在閱讀中體現勞動價值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閱讀,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庫的擴充,還能得到理解能力的提升、共情能力的提高,因此,對于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過程而言,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閱讀同樣能夠發揮促進二者融合的作用。因為想要達到較好的勞動教育效果,教師不能僅僅關注課堂上的講解過程,還應幫助學生在課余時間也積極了解勞動知識,如此才能形成勞動意識與習慣。在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章中,有許多與勞動教育相關的題材。因此,除了課堂上勞動教育的滲透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閱讀這一環節進行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章后,教師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也能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同時還能帶領學生感悟閱讀的樂趣、勞動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與勞動習慣。
例如,面對五年級的學生時,在教授了《祖父的園子》《紅樓春趣》《手指》等與勞動教育息息相關的文章后,教師就可以提倡學生課后閱讀吳運鐸創作的《勞動的開端》一文,要求學生結合課上所學對這篇文章進行理解。《勞動的開端》中作者描寫了自己小時候貧窮的日子。在那個年代,由于家境貧困,吳運鐸12歲就當了礦工,且受盡折磨,但他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與命運斗爭,用勞動為自己開創了新生活。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首先會為作者的堅強奮斗而感動,獲得人生觀上的影響。而后會為努力勞動的成果感到驚奇,正視勞動意義,敬重勞動人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三、創新寫作,在寫作中體悟勞動精神
除了閱讀,寫作亦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部分。在寫作中,學生需要將自己的所學、所思、所得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不僅要條理通順,還要體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寫作是一個考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過程,亦是一個需要學生不斷積累、慢慢進步的過程。筆者認為,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的養成亦是如此,學生需要在長期的接收、思考與輸出的過程中反復體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逐漸提升勞動熱情,掌握勞動技能。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常常能夠收獲一舉兩得的成效。引導學生定期圍繞勞動相關主題開展寫作,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近期了解到的勞動知識進行回顧,也能引導學生在多次練習中提升寫作能力,值得教師仔細探究。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三種寫作角度:家庭、社會與學習。家庭勞動主題中,學生可以圍繞自己幫助父母開展的一項家務勞動進行寫作,比如洗衣服、拖地板等。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寫作技能,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參與家務勞動。社會勞動主題中,學生可以圍繞自己在社會上看到的一個勞動行為進行寫作,如保潔工人對街道的清潔、綠化工人對植物的養護等。一方面鼓勵學生在觀察中積累素材,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勞動最光榮”的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某一勞動技能的過程進行描寫,如學習種花、學習洗碗等,既能幫助學生提升描寫能力,又能幫助學生鞏固這一勞動技能。
四、組織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勞動能力
學習的一大目的在于應用。從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許多教師都忽視了除知識教學以外的教學過程,導致小學生群體中語文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頻頻出現。針對這一點,新課改強調語文教學中應當適量開展實踐活動,鼓勵教師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視為教學重點。
筆者認為,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勞動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因為勞動便在生活當中,而生活當中又處處有語文,借助生活這一載體,勞動與語文能夠達成較好的融合。因此,在探究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時,教師不妨從組織勞動教育相關主題的語文探究實踐活動入手,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勞動能力以及語文應用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以“勞動最美”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定更詳細的副主題。在完成這一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應用課堂上學到的交流技巧、調查技巧以及記錄技巧等,同時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與寫作,因此能夠獲得語文應用能力的提升。而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又能借助參觀或走訪等形式了解到更多與勞動相關的人、事、物,從而對“勞動”這一過程有更多的感悟。最終,學生需要將探究過程與結果通過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與班級同學分享。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在匯報與聆聽他人匯報的過程中了解更全面的勞動相關信息,強化對于勞動意義與價值的理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在課程改革后的當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也應當重視勞動教育的滲透,通過高效的教學融合方法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教師可以從挖掘教材開始,在日常教學中體現勞動教育;可以從閱讀與寫作這兩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模塊切入,引導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發現勞動的更多魅力,提高勞動熱情,也提高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可以從組織實踐活動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切實提升勞動能力。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X22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桂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0(32).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