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軍
【摘? ? 要】詩歌是一種通過高度凝練、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抒情表意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詩歌教學作為語文學科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在小學階段就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對于教師而言,尋找合適的方式進行詩歌教學,引導學生領略詩歌所富含的意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意,感受詩歌的魅力至關重要,本文對此展開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7-0126-02
Feel the Charm of Poetry
—— On Poetr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Jingang Primary School, Luomen Town, Wush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SONG Xiaojun
【Abstract】Poetry is a kind of literary genre that expresses emotions and ideas through highly concise and vivid language, which has a high status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Poetry teaching, as one of the key teaching contents of Chinese subject, has been valu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For teacher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an appropriate way to teach poetry, to guid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to experience the feelings expressed in poetry, and to feel the charm of poetr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Strategy
詩歌由于語言的高度凝練以及采用借代、夸張等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能力也明顯不足。因此,教師需要站在學生角度對于詩歌教學進行精心設計,研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把詩歌學活,理解詩歌本身帶有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感受詩歌的魅力,領悟詩歌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的功利化
在小學階段,雖然詩歌教學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重視,但在如今素質教育過程中,依然擺脫不了教學目的功利化。傳統應試教育下的詩歌教學常采用成篇大段的翻譯、逐字逐句的解釋。教師讓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一字不落的背誦,對于重點句子的翻譯進行默寫,使學生將詩歌進行機械化的記憶,以此應對語文考試中對于詩歌的考查。學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很難對詩歌產生興趣,無法真正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更加無法體會詩歌具有的魅力。
(二)教學方法機械化
現階段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當中,教學方式機械化、模式化,教師對于詩歌內容的講解拘于形式,常常通過對于詩歌的作者、詩歌內容、表達的意境分別進行講解,將詩歌本身所帶有的整體性以及情感性肢解開來。詩歌本身所帶有的韻味、特色,不能夠生動形象地呈現,同樣也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浮于表面,長此以往,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對詩歌學習喪失興趣,同時使詩歌教學的效益低下。
二、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詩歌具有語言高度概括、思想感情豐富飽滿、反映社會生活、具有節奏美和音樂美等主要特征,通過賦、比、興、夸張、借代、復沓等多樣化的表現手法抒情言志。小學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詩歌的基礎知識之外,更要側重于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領略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從美學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接下來,文章對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想象、拓展詩歌題材、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增添詩歌元素五個方面來進行簡要分析。
(一)引導學生想象,產生情感共鳴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對于詩歌所描述的情景進行聯想,使詩歌的內容具體化。學生在發揮想象力、構建情景時,投入自身的情感,開動頭腦,一方面,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最大程度上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詩歌的內容,對于詩歌的表現手法產生深刻的印象,能夠有效提高語文詩歌學習效益。例如,教師在講授唐代詩人賈島走訪友人李凝而寫的《題李凝幽居》時,有一古流傳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作者賈島與韓愈關于“推”“敲”的小故事,引發學生們對于“僧敲月下門”與“僧推月下門”兩句詩的思考。通過這首詩中作者對于草徑、荒園、宿鳥、云根等環境描寫,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構建這首詩所描寫的場景,站在作者賈島的角度思考,感受作者友人居住環境的幽靜,以及當時的夜色朦朧、山間的寂靜,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對于隱逸生活的向往。
(二)拓展詩歌題材,提高鑒賞能力
教師通過拓展詩歌的題材,使學生接觸到的詩歌更加多樣化,找到不同題材詩歌下的共同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不同詩歌塑造形象的表現手法,使學生能夠站在不同角度分析詩歌的結構脈絡;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其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形成語文邏輯思維,使學生在小學階段打好堅實的語文基礎,為接下來的語文學習提供動力。例如,教師在講授李白所寫的《贈汪倫》時,有一句朗朗上口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教師不妨適當地進行引申,拓展詩歌的題材,可以聯系到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當中“飛流直下三千尺”,讓學生感受這兩句詩中的共同點,使學生感受到詩歌描寫所運用的夸張的表現手法。通過“深千尺”和“三千尺”,生動形象地的表達作者的激情,若將“桃花潭水深千尺”,改為“深百尺”自然沒有這種意境,讓學生感受到詩歌所傳達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益
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教師通過傳統的板書進行教學的方法具有重要地位,但在科技不斷進步、教學工具不斷完善的當下,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技術,在保留傳統板書教學的同時,豐富教學內容,將形象、直觀、富有感染力的圖片、視頻融入詩歌教學當中來,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趣味性,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促進詩歌教學實效不斷提高。例如,在講授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七言絕句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搜集有關“廬山瀑布”雄奇偉岸的視頻素材,讓學生在上課時能夠生動形象、立體直觀地感受到詩仙李白所描寫的廬山瀑布的氣勢磅礴,感受詩人對山河壯美的熱愛與贊美之情。通過視頻素材感受廬山的山勢之險峻、九天之崇高、瀑布水流速度的湍急,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望廬山瀑布》的豐富內涵,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提高詩歌教學效益。
(四)開展誦讀比賽,提高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專注度與自控力都比較薄弱,對于學習詩歌這種難度較大的文學體裁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對詩歌產生學習興趣,真正愛上詩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在班級開展詩歌誦讀比賽,組織一些有關詩歌的有趣的活動,營造出學生學習詩歌、了解詩歌、欣賞詩歌的學習氛圍,全面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給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古詩誦讀中表現自我,贏得掌聲,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古詩按音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類型,小學課本中的詩歌大部分都是唐代以來的近體詩,對于字數、平仄有嚴格的要求,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節奏美。教師通過每周抽取自習課的時間開展詩歌誦讀比賽,學生可以自行準備誦讀所用的古琴曲,每次比賽由學生自行投票,選出古詩誦讀比賽的冠軍,以此激發學生對誦讀詩歌、感受詩歌魅力、領略詩歌美感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參與度。
(五)增添詩歌元素,打造詩歌氛圍
教師通過在班級內展示學生摘抄詩歌的書法作品,張貼有趣的詩歌故事,開辦有關詩歌知識的板報等方式為教室增添詩歌元素,使學生在教室內不斷接收詩歌學習的信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詩歌的清新、淡雅,讓學生沐浴在充滿人文氣息的、充滿詩歌魅力的學習氛圍當中。教師為班級增添詩歌元素,可以讓詩歌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引用詩歌、學習詩歌,把詩歌當成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只作為書本中學習的某一塊題材,真正將詩歌學習生活化、應用化、創新化,全面提高學生對于詩歌的親切感。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詩歌教學中,要站在學生角度量體裁衣,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想象、拓展詩歌題材、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增添詩歌元素等方式,豐富詩歌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詩歌魅力,體會詩歌內涵,從小學階段形成良好的詩歌閱讀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代雨萌.小學語文教材詩歌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7(01).
[2]高瑞麗.讓詩意永駐童心:對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詩歌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6).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