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云
[摘 要] 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間的關系談起,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多個方面提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班主任開展面向學生的德育。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德育工作
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少年兒童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從小學習創造,強調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要注意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今天做祖國的好兒童,明天做祖國的建設者。因此,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如何把握住小學生的特點,將德育工作的好處發揮最大,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涵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包括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和行為、個體意識和無意識以及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二)德育
學校德育主要是指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根據一定的社會和國家要求,有系統、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的道德、思想、政治、行為習慣等方面施加影響,并最終讓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和階級要求品行的教育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家庭問題帶來的蝴蝶效應讓小學生們的心理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刻不容緩。學校的德育工作中,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特色,但首要目的都要圍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當下服務,為學生的未來奠基。
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言語、意識、情緒情感、氣質等方面的發展。根據發展心理學的年齡劃分特點,小學生(學齡期的兒童)處于7~1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學習成為這一階段的主要活動。兒童在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從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兒童可以從中產生勤奮感,滿懷信心地在社會尋找工作。如果兒童不能發展這一勤奮,他們將對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息,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學校教育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的吸收,他們的言語、思維、認知、情感等方面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二)小學生心理發展存在的問題
1.小學低年級兒童面臨著的是身份和生活環境的轉換帶來的角色不適應。從家里的“掌中寶”變成了要守規矩、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少先隊員;從生活在家里或者游樂場變成了要求行為規范、文明的學校;從父母的驕縱溺愛,變成了老師們的嚴加管教等,這些對他們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小年齡的他們如果不能完成角色轉變的話,會產生分離焦慮、厭學、懼怕學校等心理。
2.小學中年級的兒童面臨著學習任務的轉變,從低年級的簡單識字寫字轉變為要學會逐漸能閱讀甚至要求寫作,同時帶來變化的也有他們言語和思維的發展。這就要求他們的基礎知識要扎實,才能更好地接受更高水平的學習任務,如果基礎知識不扎實,可能會讓他們覺得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成就變低。此時的兒童不再以老師為權威,開始有了辯證思維的萌芽,開始從順從別人轉變成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和習慣,想要挑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權威,多容易跟教師發生沖突。因此,中年級兒童會出現很大的分水嶺,優秀的孩子接受自己的改變并努力去適應。但有些兒童可能會想要以自我為中心,不再把學習看作是首要的任務,想要去尋找游戲、網絡或者其他能帶來樂趣的事物,此時這樣的兒童成績一般都會很差,是班級的后進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學生尤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所以可能一個學生會帶偏很多學生。
3.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的道德觀念發展有了很大的轉變,這個階段的兒童對自我和社會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道德觀念上也有了一定的見解,他們希望能夠取悅他人,給他人帶來幫助,希望樹立一個“好孩子”的形象,所以這個階段的兒童更易用撒謊來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另外,升學問題給此階段學生帶來的作業繁重、體美勞發展不夠全面等方面的壓力也讓他們心理負擔過重,導致他們過于焦慮。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實施
(一)“以人為本”,建立信任橋梁
學生是一個有著自己意志的、有無限潛能的個體,班主任應該尊重和重視學生個人的基本需要和價值。學會去傾聽學生們的訴說,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新學期或者接手新班級時,班主任可以在班會和晨會時通過心理學中“信任背摔”“信任之旅”等活動,以團體輔導和個體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借此拉近彼此的距離。這也是當好班主任的重要一步。
(二)“以身作則”,樹立良好形象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對個體來說,發展的實質是“同化”和“順應”。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需要外界環境的作用來更好地發展,班主任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有權威的對象,正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孩子們在小學階段通過無意識的模仿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和價值。“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面對一個個渴望知識和成長的臉龐時,更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榜樣的正面作用。
(三)“因材施教”,完善教育方式
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才更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學會接受形形色色的學生,學會接受學生的不完美,學會體諒后進生。通過一些心理學的測試和調查充分掌握學生特點,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個別學生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制訂追蹤計劃。
(四)“獎懲結合”,創設良好環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獎勵和懲罰是改善他們行為習慣和提高成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獎勵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對表現優秀的學生及時進行獎勵,能夠極大地塑造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和榮譽感,也可以給其他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對于表現不好的學生,要給予嚴厲的懲罰,可以通過阻止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此規范他們的行為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在授課時,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上課氛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沉浸其中。
(五)“家校合作”,共育學生品質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筆巨大的教育資源,原生家庭的強大作用是一切事物都無法逾越的。班主任可以通過針對家長進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和走進家庭普及等方式,讓家長們了解到家庭在學生成長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價值,對學生德育來說有無限的能量。
綜上所述,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多方面合作,共筑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林崇德.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吳文珊.千禧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的關系[J].素質教育論壇,2015(24).
[4]賀建寶.中小學德育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