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春
[摘 要]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人生最關鍵的一個十字路口,對高考的成敗的擔憂,一個方面是驅動他們努力拼搏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又是壓垮他們脆弱心理的一根稻草。作為高中英語教師,要從動機、態度、能力、人格方面“撥開云霧見月明”。一是通過學習動機的增強,用學習的強烈意愿強大學生內在的力量;二是通過學習態度的改變,用奇特的第二語言克服學生“笨”的心理影響;三是通過勤奮學習,用有效的刺激手段提升學生學習的才干;四是通過人格的影響,用教師的人格魅力驅散學生心靈的陰霾。如此讓學生在人生的關鍵時期保持心理的健康,學生才能攀登高考的高峰。
[關鍵詞] 英語教學;心理健康;學困生;激發;興趣
作為教師,無論承擔哪門學科的教學任務,面對的都是具有一定心理特征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那么,在高中英語學科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動機事關動力,用學習的強烈意愿強大學生內在力量
一直以來,學生對學習英語心存畏懼。尤其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音位、音節、語素、詞、句子乃至整個語言系統都望而生畏。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師可以從動機方面進行解決。動機一般是指促使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念頭,它是激發和維持著人們的行動,并將使人們的行動導向某一個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在心理學上對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都有影響。動機一般具有激發、指向以及維持和調節功能。激發功能關乎行為的發端,促使個體產生某種行為;指向功能關乎行為的方向,促使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的目標;維持和調節功能關乎行為的持續性和強度,促使個體的行為維持一定的時間,并調節行為的強度。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任何人都有做事的動機,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行為難以激發,學習方向難以明確,學習的持續性和強度就難以達到要求,學習就會出現畏難心理。只有把學生自身的需要同刻苦的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學生才能從中生發內部動因和力量。尤其是現在的學生,家里生活水平好了,大部分家庭就一個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無憂無慮,自己在生活上的要求家長基本都能滿足。而學習上則相反,自己內在的需要或愿望、意圖、目的等,也需要滿足。而僅憑他們一貫沒有付出而能輕松獲得的生活慣性,肯定在學習上困難重重。部分學生甚至得過且過,在英語學習上似乎沒有什么動機。部分學生雖然有學習的動機,但還是不夠明朗和強烈。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愿望、意圖、心理沖動和企圖達到的目的等方面的觀察和把握,從動機上肯定、表揚學生,引導、激勵學生增強目標意識,維持好的行動,給自身形成強大的學習內部動因和力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外語學習上激發英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
二、態度影響行為,用奇特的第二語言克服學生心理影響
智力是一個人認知方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或想象能力。即使再“笨”的人,也有其“聰明”之處;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有“笨”的地方。智力的確有高有低,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是智力。只要從心理上克服“笨”的自卑或自我暗示,智力是可以通過各種條件的創造去發展的。研究表明,學生的智力與第二語言詞匯量的擴大、語法知識的把握和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相關,但是與聽力、口頭表達這些方面無關。為此,克服學生自以為“笨”的心理障礙,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英語詞匯量的積累、語法知識的把握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來增強學生自信。例如:鼓勵學生訂閱英語報刊,購買一些適于高中生閱讀的英文名著或讀物;或者開辟英語閱讀角,為學生選擇適合相應學段學生閱讀的英文報刊、書籍,為學生的閱讀行為提供方便。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在英語聽力和口語表達上,不必要給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但可以通過選擇一些簡單有趣的英語短文、小幽默或小故事等,語速放慢說給學生,讓學生彼此之間慢慢說,慢慢聽。甚至可以鼓勵他們適當地、有針對性地把課文力所能及的學習內容改編成自己喜歡的活動內容,或進行分角色朗讀,或進行小故事復述,或進行小情景表演,從中受到鍛煉,享受語言學習的快樂。如此一來,用奇特的第二語言克服學生“笨”的心理影響,就能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不至于因為英語學習困難而受不穩定的情緒、不冷靜的情感、抵觸性的行為而產生對自己“笨”的不正確認識;就能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英語學習的價值,更加積極主動地積累單詞,擴大閱讀量;就能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問題主動請教,有困難主動求助,從中獲得更多的外在力量的幫助。
三、勤奮左右能力,用有效的刺激手段提升學生學習才干
能力是培養和挖掘出來的,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無論閱讀還是寫作,學生英語的能力都有一個提高的過程。英語學習也是如此,到了高中,英語學習的目標要求高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層級也相應地進一步提升。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能力提升的方法理論,從能力培養和潛能挖掘上給學生以幫助。很多心理學家研究和考察影響學習能力的因素,盡管結論尚未成為最終的定論,但是對我們培養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能還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外國學者Carroll認為,“才能無非是一個學習者掌握一定分量的材料所需的時間”,和我們中國一直以來所總結的“勤能補拙”如出一轍。融入具體教學中,不管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后實踐,在活動中我們都可以通過營造一種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來刺激學生用英語交流,以一種“時時說英語”的意識、“天天說英語”的堅持,勤中生才。這樣,刺激、鼓勵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不怕出錯大膽去說,利用可利用的時機反復去說,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潛能就能有效提升。當然,在提升學生能力水平時還需要因材施教。對于性格開朗的同學,不妨通過其容易點燃的性格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其帶頭“破冰”作用,既彰顯其陽光的性格,又挖掘其潛在的能力;對于操練英語有困難的學生,就要多創造良好的機會讓其反復說,時刻說,有耐心,不間斷;對于習慣不好或思想愛拋錨的學生,既要讓其感受到自身行為的不良,還要合理激勵、正向引導。如此一來,用有效的刺激手段提升學生學習的才干,即使學生基礎再差,也能通過勤奮學習彌補不足,不斷增強自身學習能力和才干。
四、人格就是路標,用教師的人格魅力驅散學生心靈陰霾
高中階段的學生性格多種多樣,有的堅強、沉著,不急不躁;有些活潑、好動,大大咧咧;有些懶惰、陰郁,少言寡語;有些敏感、多變,反復無常;等等。面對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克服其性格中不成熟的一面,應該是每一位老師的職責。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不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要以人格塑造人格,形象塑造形象。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觀察、評價、認識周圍人事的能力。教師自身做得怎么樣,學生心目中總會有一個認識和評價。如果教師的一言一行能夠為學生樹立可仿效的良好榜樣,那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形象就會對學生性格的改變、人格的塑造起到一定的影響和感染作用。“學高人之師,身正人之范”,學問高,學生才敬佩;人格美,學生才仿效。為此,在日常的教學中,即便是教授英語,教師也要為學生在一言一行上做出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就要做到,正所謂“名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在學生眼里,教師要成為名人,必須首先修養自己,用崇高的人格影響、感染學生。尤其在哪些存在性格缺陷或人格需要塑造的問題學生面前,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教育學生。發現學生的錯誤或不足時,不是諷刺挖苦,而是耐心細致分析造成錯誤或不足的原因,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在尊重學生的人格的同時,誠懇、衷心地幫助學生消除學生防范或抵觸心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他們,用自己的一舉一動感染他們,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驅散學生心靈的陰霾,讓這部分學生由衷地在思想上、行動上向自己看齊。如此一來,久而久之,就能克服學生性格上的缺陷,給他們心靈上的一片晴空,讓他們在心理上不斷成熟起來,具有自己獨立和良好的人格修養。
總之,從動機、態度、能力、人格方面強大學生內在的力量,克服學生“笨”的心理影響,提升學生學習的才干,驅散學生心靈的陰霾,英語教師就能“撥開云霧見月明”,讓學生在人生的關鍵時期保持心理的健康,努力攀登高考的高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巴贊.思維導圖[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3]花叢叢.高中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19(4).
[4]張玉霞.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9).
[5]吳遜.高中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生英語(高中版),2010(10).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