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積極的心理學理念融入到特色班級的文化建設中,打造優秀的班級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班集體形成友愛和諧的氣氛,塑造樂觀積極的班級精神。本文從優化班級文化建設內容、促進學風建設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探究分析了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一帶一路;班級文化
班級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小學生接受知識、掌握技能、養成建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觀念的主要陣地。“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通過多種活動而形成的集體心理氛圍、班級組織和交往行為,以及通過班級所體現出來的群體價值取向、意志品質和思維方式、思維能力等。積極心理學一種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幸福,以積極的心理來推動人類自我發展愿望,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的心理學思潮,重視開發個體的潛能與積極力量,強調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可為優化小學班級文化建設提供一種思路。
兩千多年前炎黃子孫探索出“絲綢之路”,使亞歐非文明得以聯系溝通。這條古絲綢之路,當年承載著交流的使命,現今亦如此。自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希望能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的精神,繼續增強亞非歐大陸的聯系,促進經濟交流合作以及世界和平發展。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蘭州,是貫穿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一帶一路”結合了城市地方特色及時代發展潮流,是班級文化建設的獨特主題之一。在此框架下從班級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兩方面入手,構建適合小學班級的文化活動。
一、讓“教室”變成“導師”
班級物質文化可以分為顯性的物質文化和隱性的物質文化。顯性物質文化表現形式是外在而直觀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室是一個班集體學習和受教育的基地,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空間。具體到每一個班級,可充分發揮教室墻壁的空間,如張貼催人奮進名人名言、 班級所獲榮譽獎狀等。這些措施已經在很多班級進行開展,希望今后能嘗試通過一系列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當前時事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例如,可以充分發揮蘭州的地理優勢,鼓勵學生及家長在周末休息時間參觀甘肅省博物館。在切身感受視覺聽覺觸覺后,激發他們動手創作的能力,或畫畫,或寫字,或抄報等等,把自己的獨特印象記錄下來,給其他同學做展示,讓大家相互分享,充分交流,建設具有特色的文化角落,使古絲綢之路精神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班級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是班級成員經常產生的情緒體驗,也是激發學生向上,促進班級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班集體中,我們應努力通過情感的交流,追求和諧、融洽的班級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圍。在班集體中,最核心的將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而聯系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則是愛。教師的愛能夠激發起學生對教師的敬慕;縮小師生的心理上的距離,能水學生把教師當作最可信賴的人,向他們敞開心扉,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平時,我們應強調同學之間的合作,通過合作,進行情感的交流,從而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進行情感交流,改進學生之間的關系。
三、營造潛移默化的班級文化環境
班級的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便是靈魂。班級文化的核心是班級學生們的精神面貌和集體價值觀。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以回顧歷史文化、展望民族未來為特色,將相關內容揉進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正確的價值觀,包括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等。在“一帶一路”主題下,當中涉及的民族精神亦使絲綢之路精神,是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不好理解,這就需要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符合學生們的心理發展特點。比如:通過圖文并茂的視頻動畫等形式給學生們展示何為一帶一路、一國一文化,講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介紹各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與此同時,誦讀,也是一個很好的寓教于樂的精神文化建設活動。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學生們找尋與各個國家相關的繪本讀物,在班中朗誦相關故事,這既開闊了的視野,又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譚麗明. 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 新課程.綜合,2016,000(008):P.106.
[2]但武剛, 萬燦娟.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 教育導刊,2018,000(012):70-73.
[3]李玉萍. 正能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積極心理學解讀[J]. 新課程研究旬刊,2015.
作者簡介:王蕓(出生年月:1974.5),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云南省宜良縣,當前職務:小學語文教師,當前職稱:一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