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獻華
【摘要】運用機器人學習套裝可促進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優點有:將機器人學習套裝帶入課堂,將演示實驗轉為小組實驗,讓更多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使實驗數據更精確、更直觀,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難點;能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防止設計活動貫穿整節課,避免弱化學生記錄實驗數據的意識與能力。
【關鍵詞】機器人學習套裝;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真實問題的綜合能力,激發創新潛能,為他們繼續學習、可持續發展、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根基。”準備實驗課器材,不少教師會花上一節課,甚至幾周的時間。有些實驗器材不容易找齊全,讓不少科學實驗課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乃至讓教師用網絡上的實驗視頻替代演示實驗和學生現場操作環節,不利于科學概念的建構,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傳統實驗器材只能提供學生能達成某個實驗的器材,不能很好地支持學生利用實驗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創新設計。
機器人學習套裝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含有現代科技含量的學習材料,包括梁、連桿、齒輪、滑輪、皮帶、鏈條、輪轂、輪胎等不同種類的實驗材料,也含有角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紅外傳感器等。
一、研究方法
為探究機器人學習套裝在小學科學課堂的實驗效果,我們選取了兩所學校,每所學校的四至六年級各選取了兩個班,如,四年(1)班、四年(2)班;五年(1)班、五年(2)班;六年(1)班、六年(2)班,每班42人,進行教學對比實驗,同一年級的兩個班的人數和接受能力一樣。四年(1)班、五年(1)班、六年(1)班使用傳統的實驗器材,四年(2)班、五年(2)班、六年(2)班使用機器人學習套裝。
二、研究分析
從準備實驗用品、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反饋意見看,機器人學習套裝有助于提高學生實驗的參與度,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培養創新能力:
1.將演示實驗轉為小組實驗,增加探究實驗人數,讓更多學生參與探究活動
演示實驗是科學課常用的教學手段,存在一定危險性,有的實驗材料數量有限,由教師直接進行演示實驗或邀請個別學生參與實驗,將實驗結果呈現給全班學生。在小學階段,由于實驗材料有限而進行演示實驗的情況比較多,會大大降低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機器人學習套材具有多樣性、靈活性,能有效解決材料不足的問題。
新版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改變運輸的車輪》,要進行平板和手推車拉物品的實地運貨實驗。由于實驗物品較大,需要測試的場地要求也比較大,要帶學生到戶外進行體驗,加上課堂時間有限,只能選取個別學生代表參加實地測試;課前教師讓學生代表先進行實地測試,同步進行錄像,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給全班學生觀摩。這樣的呈現測試方式,兩所學校的六年(1)班,讓學生置身探究的行列之外,只能等待他人的答案,或者是進行一些猜測。
兩所學校的六年(2)班,教師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感受兩者運貨的區別,使用了機器人學習套裝中的科技件,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要求設計、搭建平板和手推車,在課桌上進行模擬運貨的實驗。這個小小的改變,讓學生感受兩者運輸物品的優劣。同時,借助機器人學習套裝替代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課后,探究活動并未停止,學生帶著熱情,繼續深入探究。
2.直觀展示實驗數據變化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利用機器人學習套裝中的傳感器進行實時監測、獲取數據,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深入觀察和探究,有助于學生準確獲取數據,進行分析數據,理解科學概念。
在新版教科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溫度與水的變化》中,兩所學校五年級的其中一個班用傳統的溫度計,另外一個班用溫度傳感器,兩間學校都能測量出溫度的變化。
使用溫度計的兩個五年(1)班,學生在做《水沸騰后的變化》實驗時,花的時間比較多,且與用溫度傳感器的班級作對比,他們的分析表卻沒有用溫度傳感器的班所呈現的細致。他們在觀察后,根據每分鐘記錄的數據通過人工繪制曲線圖的方式,畫出溫度的變化,但變化曲線都是每分鐘,測得溫度點的直線連線。
用溫度傳感器的兩個五年(2)班,在測溫的過程中,電腦就會將傳感器測得的溫度變化的曲線圖呈現在屏幕上,學生能及時分析某個時間段的溫度變化,或整個實驗時間段的數據變化,使實驗現象更加具體、直觀。實驗中,學生有更多時間關注水溫和水形態變化的細節,有利于學生分析水的溫度、形態變化跟熱量的關系,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點。
3.多種材料為學生提供探究條件,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
傳統的科學實驗材料,一般只提供學生探究科學原理的實驗器材,課堂上給予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不多。機器人學習套裝器材種類、數量多,同一個種類的器材也有不同的型號,且拆裝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給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究的條件,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探究的欲望。同時,更多的探究實踐機會,為學生設計作品或產品提供了材料的保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條件。
在新版教科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七、八課《設計制作小車》中,學生運用已獲取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去設計制作小車。學生通過調查、討論、調整,選取最佳設計方案,再進行制作,之后在進行測試、反思、優化,不斷完善的過程,深化對工程設計的認識、理解和應用。學習中,兩個四年(1)班,教師和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廢舊物品設計小車,但在改裝小車設計上,由于輪子已被軸固定好,不容易拆卸,所以學生很少調整橡皮筋股數和長度,以及更換車輪,更不容易改變車身長度。學生設計的重點只單純地放在用橡皮筋作為動力,或者用氣球作為動力上。材料使用的不便,固化了學生的思維。
兩個四年(2)班的學生,使用的是機器人學習套裝。由于器材連接方便,容易拆卸,學生設計小車的思路可以從車身的長度、寬度,整橡皮筋股數和長度,更換哪種輪胎,比較適合橡皮筋或氣球作為動力的小車等多維度,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提出更優方案。學生通過不斷地優化小車設計,有了不少新發現。如學生在測試不同花紋的輪胎時發現不同的花紋,所產生的摩擦力不同,對汽車的穩定性、驅動能力也有影響。這是學生通過測試,額外的發現。為了贏得比賽,不斷進行實驗探究,優化設計,以達到理想化狀態。學生通過體驗小車設計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構建工程與技術設計思維框架;掌握生活與學習的技巧,提高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將機器人學習套裝帶入課堂,將演示實驗轉為小組實驗,讓更多學生參與探究活動,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難點,能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顧小清.主題學習設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王同聚.中小學機器人教學中“微課 ”的制作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