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覲銘
摘 要:在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通常理解體育品德泛指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在體育競賽過程中,學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從而形成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則是在體育運動中遵守相應的規則和紀律,嚴格履行體育競賽規則和行為規范。對于高中生而言,體育競賽所包含的精神和對規則的堅守與履行正是處在十七八歲青少年應當著力培養的品質,同時更是核心素養價值體系中關注的重點。由于體育運動本身可以激發學生運動細胞,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展現自我,同時也為教師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因此本文針對當前體育與健康教育對學生體育品德形成中存在一些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自身特點,分析并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為讀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高中教學;體育品德
通常意義上來說,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體育品德包含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等三方面內容,這三面內容也是體育品德的表現形式。
其中,體育精神所展現的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這不僅包括了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展現出的無所畏懼,勇敢斗爭和全力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包含了面對失敗所展現出的樂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更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體現和追求的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體育道德則包括在競技體育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和原則,這一原則同樣契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道德準則的執行,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文明共享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體育品格更多的是體育精神的延伸和表現形式,如勇敢拼搏,持之以恒等態度和堅忍不拔的品格等。
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發育心智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身體生理機能的逐步完善,其性格和價值觀也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定型,把握好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并通過科學和正確的引導,幫助其建立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完善的人格是體育與健康教育應關注的重點。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其中明確把“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同時將體育品德教育與體育運動能力和健康行為并列作為高中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總目標,由此可見體育品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中體育與健康教育中體育品德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我國高中體育教學已經推廣多年,積累了豐富的運動和訓練經驗,而將體育品德教育納入其中相對較晚,因此在推行和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的發展。這些因素中,既有來自學校的客觀因素,也有源于學生的主觀因素。
(一)學校輕視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課程安排不科學
由于高中生課業壓力逐漸增加,各個學科都面臨著高考,因此許多學校在體育課程設置和安排上出現了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例如,許多學校為了增加學生文化課復習和備考時間,刻意縮短體育課程的時長,或者采取調課、換課等手段將體育課調整為其他文化課或者內堂課程,教師也利用內堂課程的機會輔導學生完成其他學科的課業任務。許多教師在觀念上認為文化課的學習更為重要,這就導致了體育課被輕視,課程被擠占,學生無法得到充分的體育鍛煉。
(二)體育設施配備不夠專業科學,安全教育不到位造成體育課中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許多高中將教育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上以及文化課學科方面,而忽視了體育課所需的專業設施,例如很多學校并未配備專業化運動場,有的運動場場地較硬,學生運動時往往會出現運動受傷的情況。還有的學校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沒有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運動器材和專業化場地,如羽毛球場、排球場等,學生有該方面運動需求時無法得到滿足,也就逐漸失去了運動的興趣。另外,許多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過于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提升,忽視了對學生運動安全的關注,群體熱身運動后便開展自由活動,缺乏有效地科學運動指導,最終導致運動受傷情況的發生。
(三)教學模式單一,授課理念沒有跟進時代發展的要求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整體的運動技能訓練,同時也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通過其運動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運動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問題。而許多教師仍然沿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路,沿襲陳舊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整體訓練,整體活動,這一過程中教師只關注群體表現而忽視了個體差異,只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而忽視了學生心理變化和體育品德培養,這種陳舊的模式并不符合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需求,同時也無法落實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
(四)學生自身因素影響了體育品德的培養和鍛煉
通過對學生群體的研究發現,體育品德的形成受阻不僅受到體育課教學的關注,同時與學生自身對體育課程的認識和理解息息相關。研究中發現,高中生群體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體育課本身缺乏興趣,其中一部分學生認為體育課非高考科目,完全可以忽視或不參與,只需要學好文化課即可;另一部分則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對體育課程和其他文化課程都缺乏濃厚的興趣,關注點并未完全集中在學習上,進行體育課教學后,學生往往選自偏居一隅,獨自散步或玩耍,很少參與到體育項目的訓練和團體項目競技中,這種現象并不鮮見。這種缺乏競技體育精神的態度和消極對待競爭的品質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長期不參與體育運動導致學生從生理和心理層面都逐漸失去信心,最終出現對體育課程的厭惡和抵觸。
二、解決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育品德教育存在問題的策略分析
為了解決當前高中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升體育品德教育的質量,應該從學校教學和學生兩個層面下手,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路,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一)轉變教學觀念,用科學的視角審視體育課
轉變對體育課的觀念是改進和提升體育教學的基礎。作為學校,應該將體育課程作為培養學生良好品格和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體育課程,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素質,為更好地開展文化課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學校應科學合理地分配體育課授課時間,為學生日常體育活動安排充足的課余時間。另外,學校還應該結合校園體育文化節活動,組織學生開展體育競賽相關的一系列活動,利用體育課提高學生對體育文化的興趣,幫助其發現自己在體育競技中的亮點。
同時,學校還可以組織并發起各類體育項目興趣團體,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團體競技項目中,在運動中培養和鍛煉團體合作精神和精誠合作的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培養團結互助的精神。另外,學校還應該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調整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標準,不僅以體育項目的競技成績作為評價指標,還要融入體育道德,體育素質和體育文化評價項目,通過考查學生對體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了解學生精神面貌,并結合調查研究改進和發展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學科的持續性發展。
(二)完善體育基礎設施,保障學生運動安全,豐富體育文化建設園地
在基礎設施和硬件方面,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補充并完善校園基礎體育文化設施的建設,同時研究當地特色和學情,開展適合與學校自身情況的特色體育文化項目。例如,針對當地有傳統的體育文化活動,學校可以開展家校共育,通過創建特色體育文化校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運動項目選擇。學校還可以利用墻壁、空地、廣場等通過宣傳畫、宣傳標語以及電子屏幕等方式,宣傳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讓體育運動為校園增添活力。另一方面,學校還應該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專業的體育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幫助教師建立體育教育安全觀念,為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安全保駕護航。同時高中體育教師還應深入研究新課程改革后體育與健康教學要求,將傳統的體育課程授課經驗與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充分結合,發揮教育教學優勢,在體育健康教學中充分體現體育品德教育。
(三)改變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體育教育
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也至關重要。教師應關注和研究最新的體育授課理念,結合學生的興趣,將符合時代發展和當前流行的體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開展方式多樣更加新穎的教育教學。例如,某些高中在對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研究中發現,街舞和其他流行舞蹈形式是當下學生所關注的重點,于是教師可以結合體育教學要求,將原有的課間體育操進行改良,融入了流行舞蹈元素,同時改變過去傳統的背景音樂,轉變為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學生在進行團體操鍛煉時更加富有激情,同時興趣也更加濃厚。又如許多學校結合當前男生對美職籃運動比賽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在體育課程籃球項目的教學中,會結合當前較為先進的運球技巧進行教學展示,結合運動明星常用的打法進行指導,讓學生不僅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籃球運動技能,同時也對體育課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促進了體育課程的發展。
(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整體課堂教學進度,同時還應該及時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學習興趣,調整課程設計內容,通過個別教學和整體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品德理念。例如,針對部分學生在彈跳力項目訓練中存在的弱勢,可以根據學生自身情況,調整對學生的運動能力要求,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進行自己擅長的項目如參與力量練習,同時結合鼓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觀念,既要實現各項能力的均衡發展。
在后續的訓練中,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團體項目訓練,通過傳幫帶的活動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競爭意識,同時對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凝聚力培養都大有幫助。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興趣和自身薄弱點,有計劃地開展不同的體育項目,如針對男生生理特點的興趣,可以組織開展籃球、足球等項目的訓練,針對女生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排球、羽毛球等項目的教學,這樣可以帶動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體育課程學習中,對學生體育品德的構建也提供了幫助。
(五)轉變學生觀念加強體育課程認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針對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形式多文化教育和宣傳,幫助學生提高對體育課興趣,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給專注于學習的學生講解一些大科學家進行體育運動的案例,如錢偉長曾經是優秀的運動員,鐘南山院士也曾是短跑名將等,這樣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要想實現真正的發展,不僅僅要學習好,身體全面素質的發展更重要。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突出介紹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讓學生認識到運動可以帶來健康、可以帶來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運動能夠為后期的學習打好基礎。
結束語
高中生正處于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合理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課程在體育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能夠促進高中生形成健康強健的體魄和完整的人格,同時也能夠塑造更加良好的品德和性格,為學生日后深入地學習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賀成敏.高中體育課對學生體育品德形成的影響研究[J].拳擊與格斗,2019,000(008):25.
[2].趙朝暉.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高中生體育品德培養策略研究[J].環球慈善,2019,000(006):P.1-1.
[3].謝永生.高中生排球訓練中體育品德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0(49).
[4].宋小蓉.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7,000(034):19.
本文系2020年度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般)《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對學生體育品德培養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PLG15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