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把我國中小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而這個“美”所指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觀念。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所以開設了音樂課這一課程,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音樂知識和音樂節奏,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提高他們鑒賞美的能力。節奏是每一首音樂都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學生節奏感的培訓也是音樂課上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要想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美并唱出好聽的歌曲,教師就必須注重音樂節奏的訓練,借此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43-002
小學兒童心理發展不成熟,生理發展不完善,根據這一特征,要想提高學生自身的節奏感,作為音樂老師,應該利用合理的、喜聞樂見的節奏教育教學法,一方面能被他們很好地接受,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節奏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進而提升他們對音樂美的鑒賞和對節奏的敏感度。但是,對于小學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很難去掌控一首歌的節奏,很難去把握這首歌的音調,這樣的缺陷,就使他們喪失學習音樂和摸索節奏的信心,甚至使他們畏懼所學音樂課的內容。針對這一問題,我認為應該引起音樂教師的重視,著重把節奏訓練巧妙地植入小學音樂課堂中。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課堂上融入節奏訓練。
一、兒歌節奏訓練法
兒歌是針對兒童而創作的歌曲。兒歌本身具有語言簡明易懂、節奏活潑、篇幅短小、很容易被兒童接受的特點。一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接觸了兒歌,兒童時期兒歌也出現在低年級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低年級兒童感受力有高有低,較高感受力的兒童往往能夠很快地去把握拍子的快慢,而較低感受力的孩子往往和一首歌合拍。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最基礎的兒歌訓練法進行節奏訓練,讓學生用開火車的方式依次唱出一句,目的是讓學生從“聽”和“唱”兩個方面進行節奏訓練,讓低年級兒童感受節奏的快慢,學會跟著節奏唱出歌詞。教師也要對學生唱的好壞做出評價,對唱功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提高他們“唱”的自信;指出唱功不好的學生發音的缺陷,幫助他們多次練習。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張嘴唱歌的畏懼,也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唱歌帶給他們的自信,在唱歌中找到快樂。
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節奏的感受力也不同。作為一名小學音樂老師,我會根據兒童自身的發展情況組織教育教學。如《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比較簡單易懂,運用兒歌節奏訓練法,就很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沒有太高的音符,節奏活潑歡快,內容簡單,可以讓學生唱起來更加容易。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著重指導學生對音的把握和控制,歡快的歌曲聲調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唱的情況去進行指導,讓他們體會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的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明確了解自身音的缺陷,進而提高節奏的感受力和音樂的表現力。
二、游戲節奏訓練法
游戲是低年級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方式,他們愛玩,可以這樣說,只要是和玩有關的,就是他們喜歡的方式。游戲學習法,是根據兒童一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情況而特定的一種教育教學方法,也被廣大教師應用于教育實踐中,并引起了較好的反響。作為音樂這門學科,上課的模式應該是輕松快樂、富有樂趣的。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把節奏訓練和游戲結合在一起,幫助他們感受音樂的快慢和音符的高低,這種教育教學方式的目的是讓低年級兒童提高對節奏的感受力,學會跟著音樂的跳動快慢快走。這種游戲學習法可以讓他們逐漸提高自身的節奏感,同時也能在游戲中鍛煉身體以及肢體的協調能力,進而發展兒童的節奏感和音樂感受力。
例如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游戲融入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習一首歌曲之前,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游戲規則,這時候學生聽見要做游戲了應該都是興奮不已的,教師可以這樣說:我們接下來要進行一個游戲,就是當你們聽到“do”這個音的時候,就抱住你的小同桌;聽到“rui”這個音時,就抱住自己的頭;聽到“mi”時,就抱住自己的雙手;聽到“fa”時,就跺一下腳;聽到“so”時,就拍拍手;聽到“la”時,就原地轉個圈;聽到“xi”時,就摸摸自己耳朵等等。讓學生讀了解游戲規則后,再進行游戲節奏訓練。在教師彈奏有節奏的旋律和游戲進行的過程中,學生都應該是想要表現自己,獲得老師表揚的,盡管他們一開始兩個音不能夠分辨得很完美,但在游戲進行時,較高感受力的學生可以帶動較低感受力的學生,讓他們在游戲中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利用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學生很好地去分辨新符,培養他們的節奏感。
三、樂器節奏訓練法
說起音樂,大家想必都能想到樂器。樂器的種類很多,但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說,他們最常見的應該莫過于鋼琴。但是,低年級兒童很難去辨認鋼琴每個鍵發出的音,也不會去使用鋼琴。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動手能力去制作小樂器,比如,不同的玻璃杯里放不同深淺的水,塑料瓶中放一些大米等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制作樂器,讓學生去切實感受樂器給他們帶來的聽覺享受。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也能讓他們在晃動、敲擊手工制作的“樂器”時,提高自己節奏感,進而發現他們的音樂素養。
例如樂器是學習音樂、掌控節奏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器樂的利用,可以和學生的生活練習在一起,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并利用樂器去演奏一首歌曲,教師帶領小朋友一起對隨歌而舞,這種上課方式,可以帶動上課氛圍,也可以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中。小學兒童認知水平較低,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也是不全面的。作為音樂教師,我經常會讓學生去動手制作樂器,如他們會在不同的碗里放不同深淺的水,然后拿木棍進行敲擊;廢棄的塑料水瓶,控干水分,裝進大米,然后進行搖晃;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學生切實的去感受節奏,讓他們在敲擊和搖晃的過程中,自主地去創造不同的音符,一方面,自制樂器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對音符的感悟能力和節奏的感受力。
四、肢體動作訓練法
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來說,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作為音樂教師來說,應該抓住他們這一天性,組織教育教學工作。與上文說的游戲法不同的地方在于,肢體動作訓練法,是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節奏訓練,擺脫了時間的束縛。在音樂課堂上,老師可以讓學生拍手、拍腿來進行一個節奏的訓練,幫助他們用肢體動作去區分不同的音符,讓他們在這種方式中提高腦的思考和動作的連貫性,進而提高他們對節奏的感受能力。
例如:作為音樂教師,我經常會帶領學生一起動起來。動起來就是和他們一起玩和音樂相關的游戲,讓他們根據節奏去進行肢體動作的訓練。在課堂上,我會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隨機播放一些有節奏感的音樂,老師彈鋼琴,學生跟著進行肢體動作的配合,如拍手、拍腿、蹦跳等等。有時候我還會讓他們圍繞教室,根據節奏的快慢去邁開他們的步伐,如歡快的節奏就放快腳步,緩慢的節奏就放慢腳步。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他們利用肢體去辯識節奏的歡快與否,同時提高他們的肢體協調性,進而提高對節奏的感受能力。
由此可見,優秀的節奏訓練法應該是結合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為基礎,而特定的教學教學方法。不管是兒歌訓練法、游戲節奏訓練法、樂器節奏訓練法還是肢體動作訓練法,都是能被兒童接受并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這四種方法都能夠被兒童很好地使用,也能夠產生積極的正面形象,是提高節奏感的好方法。借用常見的學習工具,更貼近生活的同時,又能夠培養他們熱愛生活、好好生活的決心和態度。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合理且有趣的組織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們首先更新教學理念,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認識到節奏訓練的重要性,借助有利的工具,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完善、實施。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進行節奏訓練,是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基本特征后的結果,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節奏訓練的意識,更能激發學生練習節奏訓練的興趣。同時,教師也應當充分去了解本班學生,根據學生自身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去組織教育教學工作,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利用游戲法去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喜愛程度,在保證教學趣味性的同時也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感。最后,教師重視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美和鑒賞音樂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瀟.小步遞進靜待花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探索與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9(12):74-75
[2]段嬌萌.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考試周刊,2021(19):137-138
[3]許鳳琳.新課改視野下小學音樂中學生節奏能力培養的教學研究[J]讀寫算,2021(06):3-4
[4]陳慧.淺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