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磊
【摘要】在初中階段,初中語文占據主要地位,同時在中考中,語文科目占分比重較大,因此教師應重視初中語文科目的學習。在初中語文中,主要涉及背誦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三方面基本能力,并且背誦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效率才會提高,寫作需在不斷的閱讀練習中才可積累經驗與素材,因此,初中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科中的基礎與核心能力。與此同時,初中語文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學生需在閱讀理解課本內容后才可不斷汲取知識。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加快推進閱讀能力提升策略探究進程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基礎與核心;提升策略
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加快,教育各方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求教師將教學重心由知識講解過程轉移至能力培養方面,因此,教師適時改變教學觀念,推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順應改革進程的有效嘗試。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多采取帶領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即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隨后將文章大意串聯起來,該種方式雖可保證學生對文章各處細節的理解,但是不利于學生掌握文章框架,同時帶領式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轉變教育模式,推進學生掌握閱讀技巧,且不斷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是大勢所趨。
一、運用分層閱讀,掌握閱讀技巧
閱讀技巧的熟練掌握是不斷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運用閱讀技巧,可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從而其閱讀能力在豐富的閱讀活動中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分層閱讀是近些年興起并發展的高效閱讀方式,其強調“熱讀、點讀、精讀”,要求學生閱讀三遍文章,并且每次閱讀帶著不同的目的與任務,從而可以促進學生全方位且有深度地理解文章。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推進分層閱讀的教授,有助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例如,教師在講解“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課時,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通讀文章,并且寫一篇簡短的閱讀心得,此為“熱讀”,即通過粗略閱讀感受文章內容,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尋找文章中值得細細品味的點,并分析其運用的寫作方式,此為“點讀”,可促進學生感知文章中精妙的寫作手法,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再次通讀文章,并且將文章中具有深刻含義的句子作為素材積累,此為“精讀”,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全面理解與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分層閱讀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從而可促進其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拓展課外閱讀,豐富閱讀練習
在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活動中,學生接觸的閱讀內容多為課本中或試卷中的文章,因此其閱讀資源有限,學生無法從中獲得新鮮感與趣味性,故會逐漸失去閱讀興趣,從而對閱讀活動產生抵觸情緒。課外閱讀內容多樣,且形式豐富,其涉及的范圍較廣,有較多內容都為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因此,教師合理拓展課外閱讀,可為課內閱讀資源作補充,并且為閱讀活動注入活力。為此,教師應加快拓展課外閱讀的進程,不斷豐富閱讀練習,例如,首先教師選取較有趣味性的《格列佛游記》作為課外閱讀內容,首先教師從書中選取一節文章作為閱讀練習,并可結合人物描寫與情節推進設置問題,其次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文章并回答教師設置問題,最后教師可邀請學生回答問題,并在回答結束后對文章進行總結與回顧,隨后向學生推薦該本書作為課外閱讀內容。由此可見,教師選取具有趣味性的文章作為課外閱讀練習,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其閱讀興趣,進而可促進其積極學習閱讀技巧,鍛煉閱讀能力。
三、開展群體閱讀,活躍閱讀思維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進程中,閱讀教學活動多為學生單獨且自主開展的,該過程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但長此以往,學生的思考模式逐漸固化,并且具有單一性與片面性,從而導致其閱讀能力發展停滯不前。為此,教師應適時開展群體閱讀,即強調自主閱讀活動結束后的交流與溝通,以實現學生思維間的碰撞,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新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開展群體閱讀,可有效活躍學生閱讀思維,例如,教師在講解“偉大的悲劇”這一課時,首先教師設置問題:偉大的悲劇指什么?為什么這個悲劇是偉大的?其次教師要求學生首先開展自主閱讀尋求問題答案,隨后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并討論問題答案,并且分享思考問題的方式,最后教師邀請幾名學生回答問題,并且在其回答結束后對文章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后開展群體交流活動,可有效促進不同思維間的碰撞與學習。由此可見,教師開展群體閱讀活動,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從而促進其閱讀能力的高效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首先語文科目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在中考中占據較大分值,其次閱讀能力是語文科目的核心能力,且是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最后新課程改革進程要求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應僅將眼光放置在知識講解過程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推進閱讀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陽麗娜.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23-123.
【2】杜嶸梅.淺談提高初中生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8(3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