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洪云


【摘 要】 數學練習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數學練習能增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練習內容的設計上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循序漸進,強調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形式上要匠心獨具,彰顯練習設計的多樣化,練習設計應以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本,根植學生的終身發展。
【關鍵詞】 練習設計? 核心素養? 優化
數學練習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有效的數學練習能增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若教師在教學中仍一味的“墨守成規”,以單一、封閉的“題海術”進行訓練,或一味的“拿來主義”勢必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讓數學練習助推學生的數學學習,讓我們的數學練習設計更具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談談數學練習設計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循序漸進——強調練習設計的層次性
循序漸進的設計層次性的數學練習,不僅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發展規律,同時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尊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的育人原則。
1. 基礎練習凸顯數學本質
核心素養的數學學習是直指數學本質的學習,追本溯源明白知識的本質是什么?數學基礎練習的設計就是要表現出隱藏在數學知識背后的規律、特征、算理……展示學生的數學思維,方能促進學生真正的理解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師設計的如下一道基礎練習:
一包醫用口罩15元,媽媽買了12包這樣的醫用口罩,一共用去多少元?
(1) 我會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下(? ?)選項能用來計算或說明15×12
A. 15×2=30 (元)? ? ? ? ? B. 10×12=120 (元)
15×10=150 (元)? ? ? ? ? ? ? 5×12=60 (元)
150+30=180 (元)? ? ? ? ? ? ?120+60=180 (元)
C. D.
計算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么算的道理。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為什么列豎式時‘30和‘15不能對齊?”是存在困難的,因此本題練習設計從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出發,把抽象的數字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結合,為學生的多元思考提供了基石,算理的呈現上有利用生活經驗“先買2包,再買10包,相加算總價”或“先看成12包,每包10元與12包每包5元,再求總價”;有利用圖形來形象化的,學生在此的啟發下有的還想到了“點子圖”……多元化的思考讓學生真正明白“30”表示30個一?!?5”表示15個十,所以二者不能對齊,明白了計算的本質:相同的計算單位才能相加的道理。
凸顯數學本質的基礎練習設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需要,有利于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
2. 提升練習統整知識結構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因考慮到知識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材在編排上常常把同一知識體系的相關知識分散到不同的學段,零散的知識分布不利于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課程統整意識,教學中要善于設計提升性練習,突破學段的禁錮,統整知識結構。
如:在教學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后,教師設計了如下的提升練習:
1. 下列問題能用25×12解決的是(? ?)
A. 武術興趣小組有男生25人,女生12人,武術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B. 學校會操方陣,每排25人,有12排,每個方陣一共多少人?
C. 小紅每月存25元,一年一共存了多少元?
D. 學校報名跳高和跳遠的一共25人,既報跳高又報跳遠的有12人,只報跳高或跳遠的一共多少人?
2. 小明計算出25×12的結果為361,小紅認為不對,以下理由成立的是(? )
A. 5×2的所得結果的個位為0,不可能為1。
B. 25估成30,乘12的結果為360,不可能為361。
C. 25乘10加25乘2結果為300。
D. 360是12的30倍,所以25×12的結果比361小。
第一道練習題的設計旨在辨析中統整四則運算的意義,第二題在結果是否為“361”的說理上,溝通起了四則運算之間的相互聯系,建構起四則運算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內化新知中實現對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讓知識回歸原點的本真所在,讓知識的學習從單一走向統整。
3. 開放練習深化數學思考
開放式練習猶如思維的體操,它以“條件開放”“結論不唯一”“解題策略多樣”等形式,有利于滿足不同層次的孩子對數學的需求,深化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以“結論不唯一”的問題開放練習為例,在教學“相遇問題”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請根據給出的信息進行問題的設計并解答
A. 環形操場的周長為400米
B. 甲每分鐘跑120米
C. 乙每分鐘跑80米
學生可以從“方向”入手,把問題著眼于“同向”或“相背”而行;從“時間”入手把問題著眼于“同時”或“某人先行”;或同時著眼于“方向”和“時間”。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都能積極的參與探索,體驗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悅,通過不同問題的展示,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碰撞中提升、數學的思考在不斷深入中完善,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釋放潛能,走向創新。
二、匠心獨具——彰顯練習的多樣化
豐富練習的類型,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不斷領略數學習題魅力的同時提升學科素養,讓習題成為學生了解生活的載體,讓習題成為師生有效溝通的途徑。
1. 圖文對話樂中練
相對于抽象的文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對具體的圖片、情境對話、圖表……更感興趣。圖文并茂的練習更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樂中練,練中樂。
如學習了折扣的知識,教師以這樣的形式呈現練習
王老師看中了一件標價為398元的衣服,這件衣服在A、B、C三個商場中的優惠情況如下:(王老師有C商場的貴賓卡)
如果你是王老師你會怎么選擇?
這樣的呈現方式突出了重要信息,以簡潔、明了的方式避免了無關信息對學生的干擾。對話的方式給予信息,讓學生感覺更親切,更樂于去參與問題的解決。
2. 實踐操作動中練
練習的設計并不止于書面,客觀世界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大舞臺,結合所學設計一些有趣的實踐操作練習,讓學生在感知現實數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折線統計圖之后,教師設計了實踐練習活動——青青蒜苗 折線畫成長。
要求:將蒜頭種于水或土中,以三周為時長,用折線統計圖記錄它的生長情況,每天記錄一次;結合折線統計的趨勢及數據,分析蒜苗的生長規律;寫寫此次實踐活動你最大的感受?又如:學習了“時、分、秒”的認識,讓學生動手做一個鐘面,學了“體積”的知識,讓學生動手測算土豆的體積……
實踐操作讓學生動起來,從書本走進生活,在體驗與探索中感受分析、解決問題的快樂,體會數學的價值,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
3. 自編自創玩中練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若能把練習設計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必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學習了《小數乘小數的筆算》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計算中我們可能會出現哪些錯誤?請你以此為依據設計題目,并附上設計理由。又如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后,給出幾個分數,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說一段話……
自編自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放飛,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開發潛能,不斷提升自我。
有效的練習設計應以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本,根植學生的終身發展。學習與借鑒、探索與實踐,有效練習設計的路上我們在思索中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 江金梅.淺談如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D].教育教學論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