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芳
摘要:介紹了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同志倡導運用科學的自然觀、綠色的發展觀以及嚴格的制度觀等生態理念推動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發展,為閩東的脫貧工作指明了科學的方向的情況;在新發展階段,寧德不斷傳承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的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出生態建設與特色產業有效融合、生態振興與重點政策疊加融合等具有寧德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思想;閩東;實踐
中圖分類號:D2-0;X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原4496(2021)02原018原05
基金項目: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2021年度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138)。
1988-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閩東擔任地委書記期間,心里時刻裝著人民、工作時刻為了人民,處處都體現他的為民情懷,主要圍繞如何讓閩東地區實現脫貧,如何讓閩東百姓實現致富,展開了一系列的寧德實踐。在寧德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始終重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提出了閩東發展林業的基本要求,明確要以綠色理念為引領推動寧德地區的脫貧工作,這些都具有科學的前瞻性意義。[1]110而近年來,寧德市各級政府更是始終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理念,牢記囑托,探索具有閩東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
一、《擺脫貧困》中展現的生態觀
《擺脫貧困》作為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間撰寫的首本書籍,其中含有29篇習近平在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等,通過研究發現《閩東的振興在于“林”》《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大關系》等多篇文章中均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有創新性的生態理念。
(一)閩東當時的基本生態狀況
20世紀50年代末,寧德地區為了煉鋼鐵消耗了大量資源,當地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極大破壞。到了70年代,為了發展田地規模,廣大山區毀掉了大量樹林、亂墾濫種,使流域內的林、竹、草等植物遭受到破壞。改革開放以后,工業和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基本建設項目較多,例如公路建設、房屋建設等,但是無序開發的現象逐步出現,比如:當時福安縣的賽江沿岸建設了多個磚窯,每年消耗的柴草多達數萬擔;寧德市漳灣鎮建立了多座機磚廠,每年在出產數萬塊紅磚的同時消耗的黃土等多達數萬立方米。由于沒有規劃經營和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2]
這是剛到寧德上任的習近平同志看到的當時閩東的基本生態環境。寧德山地較多,本地氣候比較濕潤,降水量較大,比較適合樹木的生長。如何把閩東豐富的森林資源轉化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優勢?習近平同志曾經這么分析當時寧德林業發展的現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閩東地區落實黨中央的政策,積極開展林業建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通過新造、改造、更新和集約經營等措施,建立多種林木結構的林區,實現了用材林等面積的大幅提高。但是,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閩東當時的森林覆蓋率與綠化程度都比福建省的平均水平低,而且由于砍伐嚴重,寧德的森林赤字嚴重。此外,寧德全區還有很大部分的宜林荒山尚未綠化以及疏林地尚未改造。閩東整體的山林資源優勢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林地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在《擺脫貧困》中《閩東的振興在于“林”———試談閩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一文中,提到,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分析了林業對于閩東發展帶來的影響力,他認為森林不僅能帶來生態效益,也會展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1]112閩東應有效利用林業促進支撐發展,也要通過林業增加財政收入,地方企業以及鄉鎮企業應借助本地區優勢積極開展綠色發展活動,重視出口問題。他認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這“三庫”理論的提出可以說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對閩東林業的發展以及脫貧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擺脫貧困》中展現的生態觀
1.科學的自然觀———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在1989年1月,閩東林業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會議在當時的地委召開,習近平同志參加了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為完善林業政策、有效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制定了各項政策;為促進林業生產順利開展,提高了林業投資額度;為有效開展林業管理工作調整了管理提示,也分析了林業工作領導涉及的問題。當時寧德市在自留地、責任山方面依然有較多問題未解決,無法促進林業得到快速發展,必須制定出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習近平同志提出必須要堅持“誰造、誰有、誰受益”的原則,并長期執行;也要遵循可轉讓原則,在山權不出現變化的情況下提倡地區聯合開發。這都有助于讓群眾安心開展工作,不擔心“會變”這個問題。
在1989年2月16日關于閩東林業發展的相關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到了林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體現出的效益。本次會議帶來的影響力較大,當地群眾按照“森林是水庫、錢庫和糧庫”原則積極開展種植活動,不僅創建了環境優美的家園,還利用森林提升收入保護了本地的生態環境。
1989年5月,福建省召開了關于八閩大地推進林業的相關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后,全省各地區都按照省里的部署,推動各地的林業發展。當時,省里提出了“三五七”工程,通過建設“三五七”工程促進林業發展,各地花費三年至五年對荒山進行改造,用七年的時間實現整個八閩地區的綠化任務。當時寧德地委、行署根據本地情況,依據省里提出的五年內完成綠化任務的目標,制定了三年內消除所有荒山的計劃。為了按期完成工作,各級政府都成立了相應的指揮部,各級政府負責人作為指揮部的領導負責各方面工作,確保綠化工作有序開展,體現出了良好協調作用;為林業發展投入大量資金,制定有利政策,地委提出林業部門必須展現出應有價值,水土保持部門協同開展各項工作,其他部門也要積極配合,共同構建助力林業發展的服務體系。另外,為確保林業發展,必須提供資金,促進林業生產活動有效開展,可對本地特色林果種植提供有優惠的貸款,本地區農業銀行首先提供了此方面優惠,建立健全林業金融支撐制度。堅持“科技興林”,在1989年屏南、福鼎、古田三個縣的林業局率先設立林業科技推廣中心、林業科技站。此后,本地區的各個縣都建立了此類機構,大量林業科技專業人員積極開展了創新發展工作,投入了所有精力解決科研方面的難題。這都有助于林業技術得到發展,特別是在良種選育等方面獲取大量研究成果。
通過了解權威部門公布的數據發現,1989-1991年,寧德地區新種植的樹林面積已經接連三年提前完成了工作目標,全區的營造沿海防護林數量不斷增加,海岸線的綠化造林基本完成,其中工程造林成效顯著,閩東林業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2.綠色的發展觀———造林綠化,水土保持。通過了解1985年全省水土流失普查數據發現,寧德全區在水土流失方面的情況比較嚴重,面積已經達到2503.06平方米,其面積占據總體面積的比例達到了19.25%。可見,當時寧德的水土流失問題還是比較嚴峻的。1989年2月16日,全區召開了林業工作會議,習近平同志在會議上提出,要重視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情況,也要重視福溫公路線造林工作,縣、市與鄉鎮應將兩項工作當成考核內容。林業部門必須展現出自身價值,水土保持部門要積極參與各項工作,體現出良好配合性作用。會后,為確保公路兩側造林綠化工作有效開展,建立了工程指揮部,其成員是各部門領導。要求各部門必須通力合作,確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續推進。同時不斷探索開展相關的試點工作,在建立樣板的基礎上,制定了有效的治理措施,提倡農民“治山、靠山、吃山、養山”,這都有助于全區干部和農民積極開展造林工作,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比如有些縣采用種植水果的方式,實現水土流失的治理與經濟協調發展。通過相關數據顯示,1988-1990年,福溫線公路到重山的造林取得了良好成果,途經的鄉鎮通過植樹造林美化了家園。另外,當時對于河流兩岸的綠化工作也是同步推動的,在賽江以及閩江(古田段)流域范圍內的綠化建設采用了許多有效的舉措,比如福安制定了群眾積極開展種植活動的方法,如果群眾種植了植物,那么每叢綠植可獲取一定的補貼。采用上述政策以后“兩江”兩側的綠化基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良好成績。
3.嚴格的制度觀———落實制度,領導示范。1988年10月,針對毀林相關問題又召開了專門的工作會議,為了強化林業的管理工作,印發了一系列的相關文件,有效地防止毀林問題的發生。習近平同志認為,必須按照法規有效治理,對于規定案件給予重視,對犯罪分子進行嚴厲的懲處。林區鄉村必須按照實際情況制定管理規定,提倡群眾積極參加監督管理工作,有效預控森林火災等。通過制定全方面位的治理政策,盜取森林資源的現象顯著減少,林區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地、縣(市)、鄉(鎮)政府通過研究,采用了領導干部任期林業目標責任制,每位領導都確定了個人工作職責,而且還把林業的目標責任工作納入相關的年度考核項目。此外,閩東大地所有的地區都紛紛成立了造林示范點,科學地開展了造林活動,有效地增加了造林面積。1989年全區在領導的帶領下建立了多個綠化試點,參與此項工作的領導數量不斷增加,種植的面積不斷擴大。這些造林示范點,對于整個地區的綠化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示范作用,全區上下的造林熱情持續高漲。
二、以《擺脫貧困》中的生態觀引領的“閩東綠色發展模式”
30多年過去了,寧德的各級政府、閩東大地的百姓都始終秉承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時留下的一系列綠色理念開展工作,落實發展,探索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閩東綠色發展模式”,推動了寧德經濟快速發展。
(一)科學規劃與具體實踐的有效融合
2000年以來,寧德市積極投身生態省的建設,按照本地真實狀況研究了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采用了有效的工作方法。按照國家下發的各方面標準,根據本地實際,研究印發了相關的文件。當前閩東所有縣(市、區)都已經成為省級以上生態縣(市、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比例均達80%以上,其中市級以上生態村數量在全省比例較高。在建設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工作中,進一步推動全市的“美麗鄉村”建設,而全市的“美麗鄉村”數量,農村廁所改造完成的數量,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的數量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加,將在規定時間內全面完成農村改廁改水工作。同時,還按照《福建省鄉村生態振興專項規劃》及有關部署,制定實施了《寧德市鄉村生態振興專項小組工作方案》等,明確重點目標任務,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工作,重點建設“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生態文化村”“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園林式村莊”“魅力新農村”等,進一步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位于閩東的山區縣———屏南是曾經被習近平同志點贊過的縣城,根據習近平同志留下的寶貴生態指導,結合本地特色,走出了一條新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環境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他們首先通過開展普及文化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在鄉鎮一級通過選拔,往縣市推動,形成上下一體的文化氛圍。其次,通過組織公益教學活動,創建各類工業教學中心、文化休閑廣場等,擴大學習的渠道;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3]還通過完善金融投融機制,實行村財收入的增加,可由村委和祖居戶簽署合同的方式解決,租賃期限為15年(宅基地30年),“文創移民”方面和村委會簽署協議,這些增加的村財又能進一步推動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讓鄉村更具有吸引力。
(二)生態建設與特色產業的有效融合
寧德探索鄉村生態振興之路,在本質上是為了有效保護生態,促進本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讓“美麗經濟”成為生態保護的持久動力。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發展“生態+農業”,立足趣味資源和傳統種養殖業,重視綠色無公害基地的建設工作,拓展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規模;二是關注“生態+旅游”,提倡縣(市、區)積極開展旅游活動,依據“一村一品”、集中化的原則開展鄉村旅游;三是發展“生態+新業態”,互聯網銷售、文化創意等鄉村新興業態正在整個閩東地區逐步形成,寧德在9個縣(市、區)全面開展農村電子商務體系建設,線上、線下推介各類生態產品。同時,堅持種養結合,發展林下產業。以豐富的林業資源為基礎,探索出在林下運用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發展方式,確保各項資源有效利用,體現出優勢,彌補弱項。通過種養結合,建立了裕農合作社,入股合作的方式為土地流轉、技術入股等,采取“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集中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種植,帶動林下產業發展。[4]
(三)生態振興與重點政策的疊加融合
同時注重鄉村發展、脫貧、污染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展現出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促進鄉村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積極開展脫貧工作,指導貧困地區科學制定鄉村發展規劃,優化村莊布局,美化村莊環境,用好用活生態環境扶貧專項政策和補助資金,強化村容村貌整治、河道修復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特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統一,讓生態建設推動脫貧工作的落實,讓脫貧攻堅促進生態建設的發展;其次,重視鄉村生態的保護問題以及污染治理問題,確保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良好成績,在發展鄉村農業的過程中,持續減少農藥等化學用品的使用,實現綠色產業發展,實現農村人家環境的全面改善,提倡農民有效利用秸稈,也要重視糞污利用的問題,以污染防治的實際成效持續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此外,以體制改革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健全農村環境治理體系,鼓勵流域上游鄉村更好保護生態和治理環境,建立商品林贖買試點,有效解決農民為獲取收益破壞生態環境的難題,建立環境監管體系,展現出環境監管的有效作用,在規定時間內全面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以制度的剛性約束為鄉村生態保護鑄就銅墻鐵壁。
(四)生態治理與環境宜居的有效融合
著力實施“護山”“治水”“清污”三大工程,推進鄉村生態環境系統治理。[5]首先,重視山林保護工作,不僅要保護天然林,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有效實施“三沿一環”造林的方法,也要禁止天然林的過度開發,盡快恢復山林的原有生態系統;其次,“治水”方面,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安全、生態”為標準,開展農村河岸、河水、河床、河灘“四河”綜合整治,恢復和強化農村水系綜合功能,全市非常重視安全生態水系的建設工作,建設程度達到了200多千米,對小流域水系進行了有效治理,設定了專人進行管理,積極開展了測試活動,并制定了有效的考評方案,采用了長效機制;此外,關注治理問題,采用聯防聯控方法治理污染,重點關注牲畜養殖的污染問題,嚴厲打擊“地條鋼”生產,加強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等,實現轄區內省、市級工業園區污水實現全處理。
三、結語
正如2018年3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的《堅定不移的意志,始終如一的情懷》中評價:“近三十年過去了,習近平同志在寧德的有益探索,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從實踐基礎來看,寧德是習近平同志從政生涯的重要節點,而他在寧德工作期間倡導的“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更是飽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富內涵,體現著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辯證統一的科學理念。無論是他提倡的把林業發展擺上閩東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的舉措,還是完善林業發展的經營機制或者責任制,都為閩東林業的振興制定了藍圖,也為閩東生態的改善打牢了基礎,更為閩東經濟的振興勾畫了碧綠的閩東夢。
從生態中求生存,從生態中謀溫飽,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實踐中已經把這樣的執政理念傾注在他的實際工作中,而為了實現“閩東山頭綠化之日,就是閩東振興之時”的期盼與囑托,寧德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不忘環境保護,始終秉承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時提倡的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資源作為后發趕超的重要優勢,將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創建環境優美的鄉村,促進農業發展,逐步提升農民收益,努力走好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吳增榮.寧德地區水土流失的特點及其防治對策[J].福建水土保持,1990(2):20-22.
[3]李銳,張崢嶸.當文創邂逅古村[J].金融博覽,2018(10):74-77.
[4]張春紅,楊承志.昌寧縣林業發展的對策分析[J].綠色科技,2016(19):74-75.
[5]胡中應.社會資本視角下的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經濟問題,2018(5):53-58.
責任編輯: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