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炳超 吳吉林 韋盈 莫新悅 陳凌燕
摘要:廣西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傳唱至今,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他們歌其心、歌其悅、歌其事、歌其情,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吟唱風格。然而,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的研究成果還較為鮮見。本文主要從廣西壯族山歌的起源和分類、文化內涵的發掘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對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在指出所存在不足的同時,提出有關改進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發掘,文化傳承
1.引言
黨中央大力倡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而壯族山歌可謂廣西壯族文化的瑰寶,是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的無形文化產物,其發展不僅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連,更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0廣西作為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最大的聚居地,山歌文化是壯族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廣西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對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研究是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探究。本文針對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在發掘與傳承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在致力于發掘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傳承的模式選擇與實現途徑。
2.廣西壯族山歌的起源和分類
2.1廣西壯族山歌的起源
廣西壯族山歌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人們在狩獵時的吶喊。雖然這種吶喊不能算是歌謠,但是它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而真正意義上的廣西壯族山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中產生。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喊的號子和祭祀活動中的歌唱都是廣西壯族山歌的前身。
2.2廣西壯族山歌的分類
2.2.1情景分類
廣西壯族山歌按照情景分類可以分為訴苦歌、情歌、風俗歌、生產勞動歌、盤歌、歷史歌、時政歌、童謠、革命歌曲等等。其中苦歌有長工苦歌、媳婦苦歌、單身苦歌、等等;情歌包含散歌、套歌、探問歌、等等;風俗歌又分為慶賀歌、祝禱歌、儀式歌、等等;生產勞動歌有農事歌、農閑歌、時令歌、等等;盤歌又稱問答歌、碰頭歌、猜謎歌、并且以對唱形式表現。
2.2.2體裁分類
廣西壯族山歌按照題體裁類有詩謅、唱歌和詩曲三種。除此之外還有自由體的山歌,每首無定句,每句無定字,可長可短。
壯歌又分無韻的和押韻的兩種體裁。有韻的壯歌又有單押腰韻的,有重復句的,不重復句的,有腳韻互押的,也有腳韻和腰韻互押的,以及腳韻頭韻互押的,尤以后者較為奇特,為各種詩歌所少有。
3.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特點)及其意義
壯族山歌體現了壯族人民的傳統習俗,壯族婦女通過唱歌來找到喜歡的男人組成家庭,這就是壯族自古以來的“倚歌擇偶”。壯歌也體現了壯民的行為規范,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語言和行為都受到很多限制,沒有自由,只能通過唱歌來抒發心情。壯族山歌還體現了壯民的風土人情,壯族人民在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時比較委婉、含蓄,與西方人那種赤裸裸的表達有明顯的不同。劉三姐就是壯民的杰出代表,她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其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把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此外,從古至今的壯歌也記錄了許多發生在歷史上的故事,這也成為我們研究歷史的參考。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廣西壯族山歌的傳承實現了“互聯網+”的結合方式,與互聯網的結合給廣西壯族山歌的發展注入了活的源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下很火的一些小視頻平臺上,例如抖音小視頻、快手、微視等平臺上,我們時不時的會刷到一些關于廣西壯族山歌的小視頻。廣西壯族山歌與互聯網的結合無疑是廣西壯族山歌傳承的里程碑。同時隨著國家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出臺與執行,也為廣西壯族山歌的傳承提供了法律的保護與政策上的支持。再者,一些民間組織的文化山歌節也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了解到了廣西壯族山歌,例如南寧民歌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實現了一個文化與經濟的雙贏發展,是發展廣西壯族山歌的一個重要衡量。0
4. 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傳承與發展存在的不足
相比于當下現代主流互聯網文化,山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的。第一,廣西壯族山歌沒有做到創新,比如傳播方式、詞調、曲調上的創新等。通過網絡,人們就可以搜索到想要的文化信息,網絡上每天是新歌不斷,極具充滿誘惑力。0
第二,語言的障礙也是廣西壯族山歌傳承的一個難點,廣西壯族山歌用當地民族語言所唱,所表達的也是當地的歷史文化;但是正宗的壯語,很少人能夠聽得懂,讓聽不懂壯語的人去聽壯族山歌就相當于讓一個文科生去聽理科生的課,是完全聽不懂的。
第三,曝光度低,宣傳力度不夠。由于廣西位置偏僻,加上經濟影響力也比較弱,所以廣西特有的壯族山歌文化也只在廣西區內在被人們所熟悉,但在其他各個省份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第四,專業歌圩人才少,難以培養專業的人才。一般來說,參加歌圩的山歌演唱者大部分是業余的,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從小受到家中長輩的熏陶和培養而去學習山歌的演唱方法和對歌技巧,并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也沒有固定的學習場所, 而且隨著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侵入,本土民族文化越來越被青年人所忽視,這就容易造成歌圩人才的流失。
另外,社會的發展與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使得廣西壯族山歌逐漸成為了一種日漸稀少的歌聲。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沖擊與其他新興文化因素的沖擊,使得家鄉的傳統的壯族山歌文化越來越少人愿意去傳播。此外,傳承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傳統的山歌文化難以傳播與交流的困境。0
5.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建議與意見
針對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傳承與發展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與意見:
首先,運用多種方式對山歌進行創作與革新。由于年代不同,傳統的壯族山歌與現代人所追求的放松方式不一致,傳統山歌歌詞里所傳唱的價值觀與現代人們所向往或追求的生活也有一定距離,有些甚至是相背離的,因此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山歌,更不愿意學唱山歌。如果要讓年輕一代對自己家鄉的山歌產生興趣,自愿學唱山歌,就要對山歌進行改革創新,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壯族山歌,使其煥發出時代魅力。0創作時可以召集一些有權威的作曲家,或是邀請民間人們喜愛的作曲家來進行創作,這樣創作出來的新形式山歌才會獲得人們的喜愛與傳唱。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可以收集人們對山歌創作的靈感和建議。
其次,注重對傳統壯族山歌的歌詞與歌譜的歸納與整理。壯族山歌大都是以口頭形式傳成與傳播的,并且大多沒有歌詞和歌譜。大多數的的歌譜很少人會懂,并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字記載。一直以來,大多數的壯族山歌都沒有正式的官方的文字記載,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山歌能夠被編入典籍和史冊之中。因此,要傳承和發展壯族山歌,就要注重對傳統壯族山歌的原本的歌詞與歌譜的收集與整理。
再者,政府及相關部門也要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和采取相關的措施促進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政府的相關部門可通過現代的各種主流媒介如電視、報紙雜志和互聯網等形式宣傳壯族山歌;也可以利用一些民族傳統節日,如春節、“三月三” 歌圩節組織開展山歌比賽、山歌會演等活動,并鼓勵領導干部參與,自上而下,營造學唱山歌的氛圍。 同時,要加大對壯族山歌傳播與交流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大力支持,以確保壯族山歌傳播與交流工作順利開展。并且多渠道多形式培養壯族山歌的傳承人。此外,還可以通過與各省或者各國聯合舉辦文化節的形式對內對外輸出廣西壯族的山歌文化。
最后,發展與教育相結合的廣西壯族山歌,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應該采取政策措施,促進廣西壯族山歌進校園,在高校學生選課時,成立一門選修壯族山歌選修課,并制定相關政策要求每個學生都修夠同樣多個文化鑒賞的學分,這必須是一個政府的行為。0當然廣西壯族山歌也同樣需要采取自救措施,自身的創新必不可少,比如語言的轉換,用普通話進行山歌歌唱,讓更多人能夠聽得懂廣西壯族山歌。山歌也可以和現代流行的搖滾樂、爵士樂相結合,迎合當代年輕人的胃口,在創新的同時保留壯族山歌的內在精華。
6.結語
本文對廣西壯族山歌的起源、分類和內涵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就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的實現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探討相關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意見,以期推動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發掘,以及廣西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廖華力. 從傳播內容的角度探尋壯族山歌文化的傳播——以廣西憑祥市山歌文化的傳播現狀為例[D]. 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2
[2]吳曉山. 壯族民歌的當下境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3]關月嬋. 廣西壯族山歌發展困境剖析[J].民族音樂學.2018(10)
[4]楊春林. 廣西馬山壯族山歌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7)
[5]胡晉梅. 淺析廣西壯族山歌的音樂及其演唱特點[J]. 音樂大觀. 2012
[6]呂挺中. 左江流域壯族山歌傳承與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03)
[7]徐恩煊. 淺談廣西民歌的傳承和發展[J]. 大眾文藝.2013
基金:廣西大學生創新創業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201059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