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巫建 張懷宇



摘? 要:隨著數碼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而這種變化影響了人們的一些生活習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也有所不同。因此,一些傳統節日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而有一些則得以保留,如何繼續發揚傳統文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迫切需求。文創產品是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新興形式。對北京節日文化進行調研,并對北京節日文創產品開發進行探討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北京節日;文創產品
一、中國傳統節日現狀分析
形成于西漢的春節承載了中國人“闔家團圓”“萬象更新”“天人合一”“崇尚和平”等既體現中華民族道德倫理,又契合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主題,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思想的精髓[1]。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古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古代春節的盛大場景。而隨著人類科技與文化的發展,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從原來的“慢生活”逐漸轉變為“快生活”,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中國傳統節日也受到了數字化時代的沖擊,原來的節日風俗逐漸被人們淡忘,節日氛圍也越來越淡薄。而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努力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是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問題。
(一)文創成為傳承傳統節日的載體
近兩年來,文創產品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火爆全國的故宮文創,利用傳統風格與各種文化產品相結合,并適當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如故宮手表、故宮口紅、故宮膠帶、故宮書簽等(如圖1)。
在“海南制造”新國風中秋文創發布會上,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中秋月餅、沉香、鷓鴣茶等文創產品,通過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方式,為海南老字號賦予了新的詮釋,更好地宣傳了海南文化[2](如圖2)。
這些例子表明,成功的文創產品不僅能推動經濟的發展,也能促進文化傳播。所以,從文創角度傳承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二、北京傳統節日文創初探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具有經濟、軍事、交通等重要功能,是國家的“心臟”,也是全國人民所熟知、心中最向往的城市。所以,要發展具有北京特色的傳統節日文創產品,能更有力地發揚中國傳統節日。對傳統節日文創產品的開發,主要采用INPD(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的方法。
(一)確定產品機會
最初確定產品機會,通過SET(社會-經濟-技術)三要素,尋找產品機會的缺口(如圖3)。從SET圖可以看出,隨著傳統節日觀念的日益減弱和外來文化的入侵,大力弘揚中國傳統節日已迫在眉睫。而近年來的文創產品成為主流,為弘揚傳統節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媒介,各種高科技的發展使文創產品有了更好的呈現方式,經濟水平的提高為文創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保障,因此文創產品設計具有很好的前景。
(二)理解機會
通過SET圖對三種因素的審視,筆者對市場上的節日文創產品進行了調查總結(如表1)。同時對市場上的節日文創產品制作了一份問卷調查,對人們進行調查訪談,進一步明確產品機會缺口。在北京市和互聯網分別發放200份(共400份)的問卷調查,回收378份,有效365份。調查持續了兩周時間,將問卷回收,對數據進行整理,并對其反映的情況進行說明:
表2是對文創產品可接受的價格范圍的調查,選擇50-200元的約占一半,200元以上的比例也比較大。說明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追求的目標也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轉變為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人們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來購買文創產品,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還有一小部分人生活水平一般,所以僅用較少的資金去購買文創產品。通過分析可以得出:文創產品的設計成本不宜過高,以50-200元的銷售價格設計文創產品最為適合。在設計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創產品時,要更多考慮制作過程、材料選擇等方面,使售價能被大部分人接受,以達到爆款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宣傳中國傳統節日。
表3是人們在購買文創產品時最看重哪些方面的調查,從表中數據可知,選擇外觀方面的比例較少,而選擇實用價值和文化內涵的人比例最高。說明對于節日文創產品來說,人們更看重產品的實用性和寓意。因此在設計時應將重心放在產品的實用性上,如食品和其他人類日常生活必需品,與產品所代表的節日文化內容相融合。
(三)基于產品機會形成產品概念
通過一系列的市場調研和問卷調查,可知傳統節日文創產品的發展現狀以及消費者對其看法態度、購買力等。筆者選取了中國5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首先對這5個節日進行頭腦風暴(如圖4)。
1.春節是中國擁有最多文化元素的節日之一,在眾多傳統風俗中,大部分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與傳承,例如春晚、年夜飯、拜年等,而爆竹這一風俗正在逐漸消失。眾所周知,燃放爆竹會給空氣帶來重大污染,對爆竹燃放碎屑的處理也令人頭疼。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北京政府對傳統爆竹的燃放進行全方位的限制,因此爆竹逐漸離開人們的視線。而作為春節最重要的風俗之一,不能燃放爆竹減少了“年味兒”,針對這一痛點,“電子爆竹”誕生了。
設計是一個系統創新過程,關聯的設計層面和要素較為復雜,因此會形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復合隱喻編碼(如圖5)。
對電子爆竹進行復合隱喻方法的分析如下,電子爆竹主要用了C+Fu+M(C-Fu-M隱喻):首先產品有著美好寓意,紅色能體現新年熱鬧的節日氛圍和美好的生活愿景;其次是它的功能,解決了傳統爆竹污染嚴重的問題,通過電燈表現爆竹炸開的火光,節能又環保,是一款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烘托節日氛圍的春節文創產品(如圖6)。
2.清明節的放風箏習俗與北京更貼近(如圖7)。風箏在古代分為五大流派,其中當屬北京沙燕風箏最為出名。北京沙燕風箏運用藝術的審美和工藝人的技法,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各種宮廷禮節制作而成,技法嫻熟、工藝巧妙,呈現出生動的人物神態,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3]。北京沙燕風箏呈現的美好寓意之多,表現手法和表現內容之廣,更能代表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4]。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燕風箏最能代表北京的清明節。對產品進行復合隱喻方法的分析,沙燕風箏主要用了F+M(F-M隱喻),形態采用沙燕風箏的經典造型,體現了老字號的傳承,也有放飛理想、自由的寓意。
3.北京的端午節與其他地區相同,每年都吃粽子。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北京人并不能做到家家親手包粽子,大部分家庭都會選擇在超市或市場購買成品,導致人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停留在“吃”上。所以針對這些痛點衍生了許多文創產品(如圖8)。“粽子模具”這一想法非常新穎,它可以做成各種各樣好玩有趣的形狀供人們選擇,讓人們對包粽子產生興趣,并簡化了包粽子的步驟,更新了人們對傳統粽子的認知。對產品進行復合隱喻方法的分析,粽子模型主要用了Fu+B(Fu-B隱喻),粽子模型的功能是該文創最重要的特點,讓包粽子成為了既簡單又有樂趣的節日活動,簡化了使用者的行為。
4.兔爺同樣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秋節主要元素之一。明朝末年,兔爺成為老北京人供奉祭拜的對象,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小孩子手里的玩具。許多作家都對兔爺這一形象以及它所代表的故事內容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兔爺的形象不斷變化,逐漸精細,已經深深印在老北京人的記憶里。所以要傳承其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留住傳統節日文化的財富(如圖9)。對產品進行復合隱喻方法的分析,兔爺手辦主要用了F+M(F-M隱喻),該兔爺手辦將兔爺的原本形象與中國古代的朝拜形象相結合,有著吉祥幸福的寓意。
5.七夕節原名“乞巧節”,是古代人們向天上的星星祈求美好愿望的節日。女孩們要向織女星祈愿,希望成為像織女那樣賢惠、知書達理的女性,同時祈禱自己能有一段幸福美好的婚姻;男孩們則要拜魁星,魁星即文曲星,主管文運,祈禱自己能夠走上仕途,有個遠大前程。后來才有牛郎織女美好的愛情傳說,于是現代人們把七夕節定義為中國的情人節[5]。在這一天,情侶們通過互送禮物以表愛意,結合月老用紅繩牽線的寓意,手繩便是非常契合這一節日的禮物文創(如圖10)。對產品進行復合隱喻方法的分析,手繩主要用了M+E(M-E隱喻),月老牽紅線的寓意配合七夕節情侶之間互相愛慕的情感,都能通過這件文創表達出來。
三、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濃縮了中國人的情感,還包含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一名中國人,只有自己先認可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將文化繼續發揚下去,而節日文化是由人民共同創造、享受的民俗文化,它形成一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所蘊涵的情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要重視中國傳統節日的發揚與傳承,努力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是每一個愛國人士應該做的。
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多種多樣,并不是每一種風俗都適合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對此進行正確的判斷。如春節的放鞭炮、清明節的燒紙等,會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導致霧霾的形成,留下的灰燼殘渣也會污染環境。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應該大力弘揚與傳承優秀的節日風俗,讓自己融入到節日的氛圍中,真正地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也有了很大的轉變,要想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就要找尋其與當今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與當代審美要求相一致的文創產品,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也更需要通過各種靈活新穎的表現手法,設計出更多讓人們欣賞和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我國專屬的文創品牌。
注:圖片說明,圖1圖2為互聯網搜索,其余圖片與表格均為作者繪制。
參考文獻:
[1]馮旭東.把春節奉獻給世界[J].人民周刊,2018(4):3.
[2]靜云.節日文創: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N].團結報(北京),2019-09-07(005).
[3]曹業.北京沙燕風箏藝術形式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4]郭巖.風箏作為民間美術品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意義[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0):534,595.
[5]吳昱汝,劉遵月.針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產品設計方法研究——以七夕節餐具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19(4):52,56.
作者簡介:
崔鵬,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巫建,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創設計研究。
張懷宇,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