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鄧軍 張燕燕

摘? 要: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諸多問題逐漸顯露,亟待解決。將“三創教育”理念引入設計專業教育,破除陳舊、僵化的教學模式,探索其在專業建設中的指導意義,并進一步挖掘其在國家創新創業機制下補足專業教育短板的價值。以此為基礎,思考“三創教育”理論圍繞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架構下的創新思維與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價值塑造的改革路徑,以期推動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建設的合理性、適應性、開創性。
關鍵詞:三創教育;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專業教育
“向政策開放要動力,盡可能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逐漸加強我國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穩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1]而社會動能轉化釋放的焦點是“三創”人才的培養,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教育。高校專業教育是社會產業發展所需優質人才的源頭和活水,提升教育質量、提高人才素養、轉變教學形式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既是對創新引領發展的全新定位,也是“三創教育”立足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核心顯現。“三創教育”用創新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創新思維意識,用創造教育激發學生實踐潛能,用創業教育培養學生拓新精神,全面革新傳統教育方式和觀念。而藝術設計是以文化為承載,以科技為支撐,依托于藝術形式,通過創意思維展現作品內涵,進而通過創造促進作品的物態呈現。在探索“三創教育”與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融合過程中,關鍵在于把握“三創教育”融入的必要性和內涵特征,只有找到二者的交點,才能更好地補齊現行階段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短板和不足。
一、“三創教育”與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一)教育現代化改革的內源性需求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把我國建設成為人才強國是教育現代化的目標與要求,并要有序推進教育、人才、科技、航天等各領域協同發展,其中在教育這一關鍵領域必須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2]。而現階段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專業定位不清晰、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滯后、人才培養手段匱乏與單一,使學生缺乏創新性與創造能力,難以應對新型產業急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二是學科建設孤立化,馬化騰提出的“互聯網+”六大典型表征,其中之一就為跨界融合,這樣的融合不僅在商業市場行為中,從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角度,各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性、融合性越來越廣泛、深入,因此,學科間協同化建設至關重要;三是實踐教學的虛擬性,實踐教學是設計專業的重點內容,但就目前教育培養現狀來看實際教學中的“無實踐”“空實踐”更為普遍,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素養遠低于行業人才標準。如今正是教育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業精神的優質人才,形成完善的專業教學體系,建立包容、和諧的創新創業環境,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要點所在。
(二)設計服務產業發展的動力支撐
信息技術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促使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推進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發展,是我國創新經濟模式的重大舉措[3]。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倒逼人才培養方式發生轉變,新時代下設計服務業內涵更加豐富,與環境、農業、體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也愈發深入,特色農業、文化旅游、大眾體育等傳統產業的創新態勢對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行業在挖掘和深耕各行業發展潛力及價值輸出上有更高要求。因此,設計服務行業在應對產業服務需求變化上必須重視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在這一前提下,推動設計服務人才培養,調整、優化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資源建設,改革傳統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培養一批真正有能力的“三創”人才,符合現代化建設及社會發展需要。
(三)“互聯網+”時代下的必然要求
2015年,國務院提出要逐步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開放創新優勢,以促進所有產業的創業創新。“互聯網+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革新,以及人才培養形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協同制造能力,有效破除了該專業在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高校間信息互融、互享不便捷、學科間交流不通暢、產學研一體偏離化等現實問題。
基于互聯網時代各種資源的有效互融、共享,網絡化經濟業態體系已逐步形成,包括設計服務、文化創意、教育等在內的所有產業都在調整創新、整合升級以適應網絡化發展趨勢。在此現狀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也必須融入互聯時代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這一時代下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素質上的、知識上的,更是思維上的、理念上的,只有把握創新理念,提高創造能力,才能適應大時代下的“創業”環境,為時代所應、為社會所需、為教育所謀。
二、“三創教育”與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建構路徑
(一)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導向的創新教育
不管是從近一個世紀前藝術設計教育的開拓者包豪斯院校,還是商業競爭糾葛百年之久的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藝術設計的存在的價值更多的是創新思維表達及創新意識的傳遞,這種創新思維與意識的培養正是當下專業教育的主要任務。
從專業、課程建設角度出發,首先,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思維體現在專業體系構建的多元化,藝術設計專業本身就是技術與藝術二者并重,缺一不可。在當今信息交流高度頻繁、內容承載極具增強的時代,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互相融合也不斷深化,因此專業體系的構建必須強化不同學科間的聯系,強化學生對關聯學科知識的認知度,拓展專業視界。其次,專業建設及課程資源整合上的效用性,互聯網時代下復雜信息充斥在各種環境中,無效信息占據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對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幫助學生精簡信息內容,進而整合輸出。最后,是專業教學的引導性,藝術設計的創新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無法捉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文化、科學、人文等話題藝術形式的表達,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再進一步通過設計去解決問題。
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不能是空洞的、虛無的,必須立足于大的環境,了解事物的特征、知曉變化趨勢,才能有創意創新。所以專業體系的多元化、資源整合的效用性給予教學的引導性就如木之根、水之源,不去認知便難以培養創新思維,而后者也是前兩者的必由之路,若不能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那創新最終只能是搬運。
(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創造教育
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遵循馬克思·韋伯提出的價值理性建構,不僅要注重人文素養的積累、審美品位的提升,也要注重實踐技能及素質的培養。創造型人才不僅要具有創新思維,還必須擁有相應的實踐技能,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產生價值。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要緊緊圍繞實踐創造能力的培養展開,破除傳統實踐教學方式,實現真正的實踐創造。首先是藝術設計專業信息化、網絡化趨勢,推動實踐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發生轉變,新時代下藝術設計產出的優劣是以用戶體驗為標準,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再是以物的生產為終點,還需要延伸到用戶層面,反饋實踐創造的實用性。第二,產學融合下的實踐創新創造早已不是舊時期的閉門造車,即使是教學實踐項目也應更多地聯系地方產業協同發展,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深度互融,將教學實踐轉變為教育創造,進而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以本校視覺傳達專業核心課程企業形象設計為例,在課程實踐教學中結合本地區企業“艾富萊”的視覺形象升級需求,作為實踐案例引入課堂,既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習課程內容,強化實踐能力,又能促進教學與地區產業發展的互動和融合(如圖1)。
(三)以價值塑造為目標的創業教育
從時間節點來看,“三創教育”中創新、創造教育在我國早已被提出,伴隨教學實踐也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創業教育理論被引入教學中相對遲滯,暫未建立完整體系,與創新、創造教育也存在一定斷層。2014年在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文件中表示和傳達了創新驅動國家發展,并指出設計服務業作為新型高端產業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本專業的教學中勢必要主動、常態化地推進創業教育的開展[4]。
創業教育使創新、創造聯系緊密,著重關注學生價值精神塑造。第一,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高校必須結合企業、行業進行教育教學,集中三方資源優勢,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如設計工作坊、大學生創意產業孵化園、互聯網創意設計服務中心等,通過專業教育達到創新創業價值觀念的塑造以及創業想法的實踐轉化;第二,互聯網時代簡化、便捷了創業途徑,“全民創業”早已家喻戶曉,但設計服務業的創業風險、產業更迭速度卻不能忽視,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在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創新精神的同時,也必須塑造學生正確的創業價值觀念。
三、結語
本文通過創新教育、創造教育、創業教育與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在創新思維、實踐創造能力及創業價值觀塑造三個角度,闡述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建構路徑,兩者的創新融合又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教育探索、教學實踐、人才培養成果的整體化評估考量,最終才能實現設計專業“三創”人才的培養目標。堅持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與“三創教育”的融合既是高等教育體系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綜合改革的要求,也是國家創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吳秋余,祝大偉,賀林平等.釋放創新創業創造動能[N].人民日報,2019-03-11(010).
[2]張力.如何理解2035年教育現代化目標[J].陜西教育(綜合版),2019(4):21-22.
[3]成駿.基于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鏈職業崗位群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群構建[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76-78,89.
[4]姚月霞.高校創意設計人才培養與創意產業需求現狀及對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24):72-73.
作者簡介:
王鄧軍,碩士,山東華宇工學院助教。
張燕燕,碩士,山東華宇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