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君
摘 要: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中離不開的話題,也是立德樹人背景下所有教師都應該探索與思考的問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既可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的是學校教育對個體思想品德的培養與促進。在小學階段,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一、藝術賞析,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指的是個體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深入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讓學生在充滿美的理想下更好地、更有規律地去改造世界。
在進行《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采用藝術賞析的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之一便是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之美,在這個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組織學生運用藝術的語言對齊白石的畫作進行了描述,通過這一環節,教師促進了學生將自身的藝術感受轉化為了藝術語言,加深了學生對齊白石作品的理解,也為學生的審美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增強了學生對藝術的包容性。
小學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藝術賞析時,可以適當地放寬標準,讓學生言之有理即可,而不是刻板地去規范學生必須用技巧進行賞析。
二、拓展資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指的是個體成員對于國家傳統文化、政治體制、道路發展的高度認同與自覺傳承,這是一種傳統美德,更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激發學生深刻的愛國情感,讓學生自覺地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解我們的發展歷程,培養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為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與接班人打下基礎。
在進行《繡在服裝上的故事》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進行了資源的拓展,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我們國家的刺繡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讓學生在了解苗繡的基礎上,知道我國還有許多其他優秀的刺繡流派與作品,所以在導入時,便出示了其他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繡品,比如蘇繡、蜀繡、滿族的雞爪繡等,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增強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家國情懷的培養要滲透在課堂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美術教材中有許多關于民族文化的內容,教師在講述這些內容時可以適當地進行拓展,讓學生更直觀地領略到祖國的地大物博,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動手實踐,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學習、行事習慣。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有許多動手操作的機會,這些操作有的可以由學生單獨完成,有的則需要小組合作進行。在實踐的過程中經常有學生會半途而廢,總是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或作品,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需要用鼓勵的話語或借助獎勵制等形式,幫助學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
在進行《防災減災》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組織學生進行分工合作競賽,用集體的力量強化學生責任意識。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防災減災的知識,提高學生在遇到自然災害時的自救技能。為了強化學生對自救技能的掌握能力,在完成本課內容教學后,教師組織學生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了手抄報創作大賽。在比賽進行前,教師為學生劃分了小組,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分工,分工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黑板報的創作。為了激發學生的附屬內驅力,教師還在學生繪制前展示了獎品,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本節課的活動是由集體共同完成的,在學生協作完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教育,要讓學生明確承擔了任務便要認真地完成,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所在的集體負責。
責任意識的培養可以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讓學生在美術的實踐中學會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既可以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又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成果性的鼓勵,促進學生道德發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小組合作,建立學生的共贏理念
合作共贏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也是現代化人才的必備技能之一。想要實現合作共贏,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溝通能力、正確的合作意識與分工意識、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等。適當地為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認識到合作的快樂,促進學生共贏理念與集體意識的形成。合理求助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進行《創造綠色的生活》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向學生滲透共贏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綠色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這樣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后,便組織學生進行了環保實踐。在上課前教師先組織學生從家里帶來廢舊物品,在學生進行實踐創作時教師道:“大家手中都有不同的廢舊物品,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必備的材料,接著大家便可以自由地組合,賦予這些廢舊物品新的生命!”接著讓學生進行合作創造。學生們帶的物品大多比較單一,教師引導學生合作后大家會發現可以選擇的材料變多了,改造起來也更加方便。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用實踐創作讓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還組織學生對小組成員進行了點評,讓學生學會發現彼此身上的閃光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同伴之間的教育作用。
生活中存在許多的困難,教會學生合作共贏,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還可以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友誼,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競爭力,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養成打下基礎。
五、奇思妙想,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個體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欣賞同一件作品、完成同一個任務時也會產生許多迥異的答案。藝術沒有定論,所以美術課堂上的任務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與答案,教師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地創作,既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不同思維的碰撞。
在進行《立體賀卡》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組織學生進行了創新思維的訓練。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的知識,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在這個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賀卡的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切割、組合、折疊的方式讓賀卡變得立體起來,還可以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色彩進行卡片的創作。本節課屬于動手操作的實踐課,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途徑,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獲得創作的自信,為學生構建起良好的思維習慣,確保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與成熟,促進學生思想廣度的拓展。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對教材的深度開發,要學會合理地利用身邊的多種資源,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美術課堂的實踐中不僅獲得藝術技能的提升,還獲得思想道德的成長,為以后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侯亮.淺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讀寫算,2020(34):39-40.
[2]嚴孜霞.落實小學美術教學中“立德樹人”的實踐與反思[J].當代家庭教育,2020(35):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