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杰
【摘 要】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改革,音樂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音樂教學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有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受認知水平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好聽與否的程度上,沒有完全掌握音樂的本質。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成為了當下音樂教學的挑戰。基于此,文章就小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分析,通過創設音樂情境、結合視聽模式、優化鑒賞方法,拓展鑒賞訓練等手段,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
【關鍵詞】小學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策略
音樂新課標強調淡化知識技能、強化情感與價值觀體驗,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小學音樂教材增加了許多音樂鑒賞教學內容,音樂教師逐漸意識到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性,并認識到音樂鑒賞能力對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核心素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作用。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音樂鑒賞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如果教師缺乏正確的教學方法,學生一般難以領會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意境和情感,更談不上得到良好的感知體驗。所以,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是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
一、創設音樂情境,調動課堂氛圍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尚處于低級階段,思維以形象性思維為主,所以難以接受枯燥、乏味、單一的傳統授課模式。在音樂教學中,調動音樂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前提,而教師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好奇心與興趣是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原動力,教師如果能夠依照教學要求為學生創設特定的音樂情境,利用情境調動課堂氛圍,就會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到更加輕松、愉快。音樂情境包含優美的背景音樂、充滿情感的語言、形象生動的畫面及跳動變幻的場景等,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強烈興趣,還可以提升其音樂感知能力,為其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以《爺爺為我打月餅》這首歌曲為例,這首歌是八十年代初的故事電影《啊!搖籃》中的插曲,歌詞樸素、親切,旋律簡單、明快,有較強的民族風格。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片頭情節,以此作為情境渲染,讓學生掌握這首歌曲的由來,通過直觀地展示,使學生了解戰爭年代紅軍爺爺的艱苦生活,這樣學生就會對歌曲一下子傾注感情,并產生好奇心,在形象、生動、富有情感的情境中,學生的視覺、聽覺都能得到充分的調動,把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鑒賞體驗推向高潮,學生便能更好地掌握音樂旋律,同時也會對這首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再以《勞動最光榮》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模擬表現展現情境,讓學生們扮成小鳥兒、小喜鵲、小蜜蜂、小蝴蝶等動物,隨著優美的旋律進行歡快的表演,一邊舞蹈律動一邊唱歌,在歡樂的氛圍當中,滿足了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學生也會很快理解歌詞大意。入境入情的模擬表演,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所學音樂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音樂技能,使其對音樂產生積極的情感共鳴,從而提升其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二、結合視聽模式,增強感知體驗
音樂教學的目的并非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聽幾首好的歌曲作品,而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興趣。從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現狀來看,發現許多音樂教師在引導音樂鑒賞時只是片面地關注音樂的旋律、形象、情緒等,長此以往,小學生的音樂聽覺習慣就會成為一種定勢,理所當然地接受音樂中最直白的音樂旋律,而很少關注情感、意境等音樂要素。每一種類型的音樂都有其獨特的意境,小學生對音樂的鑒賞也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即使排除干擾專門細致地聽,也只是領悟到音樂藝術本身自帶的個性。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生能夠同時運用多個感知渠道,更能有效、準確地把握學習對象,比如運用視覺參與音樂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夠增強其對音樂的感知體驗,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對其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意義。以《大河之舞》這首歌曲為例,這首歌是愛爾蘭著名的大型歌劇,也是風靡全球的踢踏舞經典之作。在整首歌曲中,雖然不斷重復著同樣的旋律,但每一種旋律都有不同的踏擊方式,隨著舞步的加快,節奏變化也會越來越豐富,這也讓欣賞者的情緒變得興奮、激動。為了讓學生感受踢踏舞的熱情情緒,在欣賞旋律的同時體會節奏變化帶來的快感,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有關踢踏舞的視頻,便于學生直觀地了解踢踏舞,進而引導學生跟隨著視頻學習踢踏舞的基本舞步。學生初步掌握踢踏舞的基本舞步后,讓其跟隨著《大河之舞》的音樂嘗試舞動起來,隨著音樂節奏越來越快,學生的舞步也會越來越快,在具體的聽覺與視覺體驗當中,學生的情緒隨之越來越高漲,其獲得的音樂感知就會更加豐富。由于學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來的,這使其更樂于接受這種藝術形式,為后續的即興創作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自由、大膽地創編節奏,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由此一來,其音樂鑒賞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培養。
三、優化鑒賞方法,提升教學品質
鑒賞一部音樂作品,似乎很容易,甚至有學生認為只是聽聽歌曲而已,但其實,音樂的鑒賞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還要掌握正確的鑒賞方法。音樂作品并不像文學作品那么細致,通常來說,音樂鑒賞主要靠聽覺來完成,往往首先強調聽覺的主動性,欣賞者只能從音樂作品的意境上結合自己的聯想去鑒賞。好的音樂作品往往是鮮明的、生動的、準確的以及完整的,其不僅有明確的藝術形象,還具有積極的美學價值。在傳統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利用聽覺感知去衡量一首音樂作品是否好聽,而忽略了塑造作品本身的鮮明形象,這種鑒賞方法是膚淺的。音樂作品雖不像文學作品或繪畫作品那樣給人提供直接的形象,但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性格,只有進入形象和情感的欣賞階段,才能較全面地領略音樂的本質。例如,以《森林水車》這首歌曲為例,這首歌曲音樂形象鮮明,旋律流暢活潑,曲中水車轉動的聲音惟妙惟肖,能夠給欣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首歌是A-B-A-C-A式的回旋曲式結構,在鑒賞時,教師可以通過分段引導學生對歌曲的意境進行聯想,比如引子部分模仿水車緩慢轉動的音效,連貫的旋律模仿了小溪的流水聲,中間還夾雜著小鳥的鳴叫,這樣的旋律給學生呈現出一副優美、寧靜的森林畫面。樂曲主體部分轉為小快板,水車車輪轉動逐漸加快,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急促,出現了輕快活潑的旋律,這樣的轉變能夠讓學生聯想起人們愉快勞動的景象。接著長笛奏出輕快的B主題,然后又出現A主題和C主題,而且旋律C更加熱情,在這一旋律中可以想象出水車車輪越轉越快,力度越來越強,并在高漲的情緒中結束全曲。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哼唱的方式感受整首歌的歡快情緒,在哼唱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能與歌曲形成情感共鳴,逐漸感受到人們勞動中的愉快,也感受到森林默默為人類服務與奉獻的精神,以此產生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