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利宏(1986-),男,澤族,廣東惠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企業上市、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等。
摘要: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成熟的供應鏈融資產品在各大商業銀行中的授信業務中占比越來越大。在供應鏈融資的過程中,由于參與各方的利益不同,隨著該信貸業務的發展壯大,存在的金融風險也逐步顯現,因此,必需加強供應鏈融資模式的風險控制。本文從供應鏈融資模式的概念及價值入手,探討供應鏈融資的三種模式運行原理及風險點,結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實踐,提出具體的風險控制策略。通過對供應鏈融資模式的現狀和風險控制點進行系統研究,為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順利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融資模式;風險控制;
企業供應鏈融資不僅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得問題起到了緩解作用,同時,也促使商業銀行等一些業務單一的金融機構其信貸格局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同時,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有效融入供應鏈結構特點以及商品交易,能夠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供應鏈市場的發展空間不容小覷。現階段,供應鏈融資產品和業務逐漸向成熟化和體系化發展。但隨著該信貸業務規模的增大,風險也在逐步顯現。在供應鏈融資的過程中,由于參與各方的利益不同,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引導下,風險波動也隨之加劇。基于此,本文探討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其風險控制,對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順利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一、供應鏈融資模式概述
(一)基本概念
供應鏈當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真實的交易合同作為供應鏈融資的主要依據。其中,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是融資的核心對象,貸款模式主要使用自補償貿易金融模式,控制風險的主要方式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監管。通常以商業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作為主要是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基本思路,然后把供應鏈核心企業上下游之間的節點企業實施鏈式資金信貸服務為主要內容,該融資模式通常建立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之上,最終使得整體供應鏈的眾籌信貸得以實現。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地位得以突破,逐漸演變成為較為單一的企業主體,通常中心主要以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為主,過程涵蓋了采購環節、生產環節以及銷售環節,使得制造商、分銷商以及供應商進行連接,并呈現整體化特點,綜合融資服務將會為供應鏈中的“n”多個合同企業所服務。因此“n+1”模式同樣作為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另一種名稱。
(二)特點及優勢
基于傳統的信貸融資模式,供應鏈融資與傳統信貸融資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在供應鏈中,實力雄厚的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對上游供應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比如付款在發貨后實現,而針對下游商家而言,其只有在繳納定金的層面上才能收到貨。不僅如此,部分核心企業還要求上下游中小企業具備嚴格的交易條件,從而導致上下游企業資金困難。在上下游企業當中,中小企業占據了較大部分,因缺乏抵押資產、規模小,致使其在銀行中很難實現融資,在此情況下,供應鏈中資金分配極有可能會出現失衡狀況,嚴重的話,還會中斷供應鏈。所以,若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存在于相同的供應鏈中,核心企業會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其扶持資金。可見,企業要想擴大盈利空間,應先將部分資產進行激活,比如應收賬款、庫存等,只有這樣才能為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客戶資源,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
(三)價值分析
供應鏈融資主要以核心企業為主,就當前時代來說,其是一種最新的金融業務,且形成了完整的鏈條網絡組織,其中包含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掌控等等。通過建立良好的調控協調控制機制,使整個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充分發揮其優勢,使戰略合作各方以更低的成本運作,合理配置資源,實現整體價值最大化,供應鏈上的商業銀行和企業構成良好成功循環,有效形成了最新的信貸金融業務。在供應鏈中,供應鏈融資業務在整個企業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供應鏈融資業務而言,企業憑借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在將部分資源轉變為股份的情況下,轉讓于一些具有優勢的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這樣,不僅是對閑置資源的高效處置,使之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各方之間的協作關系,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價值。
二、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其風險點
(一)融通倉融資及其風險分析
在供應鏈融資的業務鏈條上,供應鏈從上游的生產企業到下游的商業企業,都有一定量的商品倉儲,利用這些倉儲的存貨就可以進行融通倉融資。這對于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來說,具有融資層面的優勢,通過倉儲存貨,變動產為抵押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授信許可。金融機構對這種類型的信貸行為即為融通倉融資,它是以存貨融資為基礎的。在“現金支付”到“銷售存貨”期間,商業銀行接受對動產的質押,融通倉融資在資金方面為中小型企業能夠提供很大的便利。融通倉融資基于物流活動鏈條,還可以幫助商業銀行監督流動資產的走向,必要時還可以與中小企業所在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簽訂質押式回購協議,降低授信風險。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融通倉融資模式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分別是客戶企業的資質、操作風險以及法律風險。首先是客戶企業的資質方面,從商業銀行角度出發,融資企業與物流監管企業構成了客戶企業。承諾貨物的監管風險通常由物流流程的優化、物流企業規章制度以及物流企業管理而決定。對于第三方物流監管機構而言,通常會從事一些倉儲融資業務,合作過程中會涉及到商業銀行,這就使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就物流行業而言,現階段的發展正處于初期,因此導致融資業務的發展受到影響,加大了新風險的發生幾率。大中型企業的經營風險往往要小于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一般作為融通倉的主要使用者,受經營風險的影響,中小企業往往不具備較強的危機應對能力以及風險抵御能力。因此,融資服務把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對象時,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點應集中在企業市場份額、經營情況、資金用途以及盈利能力等問題中。其次為操作風險,對于融通倉而言,合作方通常會涉及到物流企業與商業銀行,因此增加了業務流程的難易度,增加了合作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如同業業務融合失誤、物流企業監管操作失誤以及銀行內部操作失誤等。因此,管理體系的完善對于物流企業與商業銀行都尤為重要,能夠起到降低損失的作用。最后,法律風險主要來自金融倉儲業務的合同條款和抵押權。對于倉儲業務而言,參與其中的企業人數通常較大,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證券的所有權會隨著主體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在此過程中會增加所有權糾紛的概率。存貨承銷業務方面的法律制度在我國還不夠明確,存在法律方面的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