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君
摘要:現階段的幼兒教育更加注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綜合性發展等,尤其現代素質教育理念下提出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需要從幼兒階段踐行落實。在指導教育其美術課程內容時,其對于創造性能力亦是有著較好的推助效果,教師則可將其有機融合,在實施幼兒美術教育時,進一步培養其創造性能力。針對于這一問題,本文提出幾點培養策略,以提高美術教育活動的創造性培養效能,促進幼兒創造性能力的切實有效的發展與提高。
關鍵詞:幼兒美術;美術教育活動;創造性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美術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藝術才能,其教育的內容不僅在于幼兒的繪畫能力、動手能力,更是在于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以促使美術的發展能夠在創新型人才中獲得長促發展。因而教師在開展幼兒美術教育時,亦需要注重其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引導,積極探索多種教學策略,以全方位推進幼兒的創造性,使其在美術的學習與創作中,有效實現創造性的提高。
一、立足興趣,構建創造性課堂
幼兒在其成長發展中,由于其年齡尚小,社會經驗兵符豐富,因而其對于世界的好奇心尤為強烈,且具備無限的想象力。同時,幼兒的學習過程需要借以興趣進行引導,以促使其能夠在興趣的作用下更為積極地融入學習[1]。因而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當中,則可立足幼兒的興趣展開課程設計,使其能夠在感興趣的內容上,有效增強其美術創作熱情,從而逐漸誘發其創造力的逐漸形成。在此過程當中,則可結合幼兒成長生活中相對較為熟悉的事物展開教育指導,使其能夠在生活元素下,更好的理解美術知識,從而促使其更好的發展創造性思維。例如,在指導幼兒繪畫“向日葵”作品時,則可將真實的向日葵或是仿真花帶到課堂中,讓幼兒通過切實的觀察,了解向日葵的構造、顏色、特征等,進而在此基礎上引導其進一步想象如夏天向日葵在不同環境下盛開的美景,如公園、草坪、海邊...等等,引導幼兒充分想象,進而指導其進行創造性繪畫,將自己聯想到的景象繪畫出來。
二、問題引導,樹立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是以建立在學生的思維想象基礎之上,有了思維則有想象,有了想象則有創造。因而教師在培育中亦需要注重幼兒思維的引導與啟發,使其能夠逐漸形成較好的創造性思維,為其創造性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在美術教育活動的實踐開展期間,教師則可結合問題的方式展開引導,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逐漸發現生活中的美,不斷地發揮其自身的優勢特點,如求知欲、好奇心、敏銳力、感悟力...等等,以促使其能夠在思考中實現有效創作[2]。例如,在指導幼兒學習“線條”的繪畫與設計時,教師則可導入“魔術”,讓幼兒在奇特的魔術下,展開思考,進而發展其創造性思維。比如,教師可借用核桃、玻璃球、乒乓球等不同大小、表面的圓形球體,進而染上不同顏色的染料,并讓其在竹筒中滾動,進而依據其中呈現出來的線條形狀展開問題的引導,如“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有什么方法創造出不同的線條樣式嗎?”等,在這樣的活動下,幼兒的積極性則被充分調動,在躍躍欲試的情緒下,幼兒則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創造精神,從而在實踐中逐漸獲得提升。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則需給予充分的鼓勵,引導其大膽發言、積極實踐,使其能夠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肯定意識,從而不斷地提升其創造性思維。
三、創新教學形式,培養創造性能力
普遍條件下展開的美術教育,其形式都是以基礎臨摹為核心教學手段,讓幼兒在臨摹中感受其畫法、鍛煉其繪畫能力,然而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對于幼兒美術能力的提高卻是極為緩慢。同時,在講解式課堂下,幼兒的聽課效力并不高,甚至于易于走神、注意力降低等,導致幼兒的發展逐漸停滯,創造力亦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難以有效的發揮。長此以往,這樣的講授教育、臨摹練習等的方式,則導致幼兒的想象與創造不斷降低,甚至于主動性亦是難以提升。因而教師在現代教育中則需積極轉變教育方式,通過教學形式的創新設計與應用,讓幼兒在更為豐富多元的繪畫中展現自己,促進其思維想象、美術創造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指導幼兒繪畫小動物時,教師則可先行指導幼兒了解多種繪畫的方式,如漫畫、簡筆畫、水彩畫、水墨畫、蠟筆畫...等等,進而讓其結合自己感興趣的畫法進行作品的自我創造,這樣,幼兒的興趣則能夠被充分的調動,使其更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在想象與感悟中實現創造能力的切實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集結更多元素融入其中,如音樂、游戲、舞蹈等,以進一步增強幼兒的創造能力。
四、結束語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展開教育工作,譬如激發興趣、問題引導、借助多媒體...等等,教師萬多元設計創造力的培養課堂,讓幼兒在美術學習中不斷地獲得創造性能力的發展,實現新一代幼兒創造力培養的有效教育模式,全面構建更優質的創新性人才體系。
參考文獻:
[1] 徐新星.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幼兒創造性的培養策略探析[C]// 新教育時代教育學術成果匯編. 2019.
[2] 吳雨候. 涂鴉的語言——美術教育活動中創造性的策略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9, v.16(0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