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芫
【摘要】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提到的“家庭地位說”理論,對教師認識自我,對班主任了解和管理學生,都有重大的學習價值。
【關鍵詞】家庭地位說;個人認知;班級管理
初讀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頗覺艱澀和深奧;硬著頭皮慢慢啃,再讀,文字的艱澀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心靈的震顫與震顫后的平和。
《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中所提及的許多個體心理學的概念,如“人格的統一性”“人因自卑情結而追求優越”“性知識的教育適時年齡”等,都讓筆者有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之感。不過,其中對筆者影響最大的要屬“家庭地位說”——這一概念解除了困擾筆者已久的自我認知以及班級個性認知問題,它療愈了筆者內心的創口。
一、療愈自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其實,長久以來,筆者就有一個壞習慣——懶惰。筆者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和別人一起時,總會無意識地放空自己,依賴他人。雖然懶惰意味著無欲無求,但筆者其實是有上進心和野心的。比如,筆者很想在一個集體中獲得一席之地,筆者作為班主任,所帶領的班級必須位列年段前茅。既然有上進心,那怎么能允許自己懶懶散散呢?筆者看完“家庭地位說”理論之后,便明白了自己懶惰的根源所在。
什么是“家庭地位說”?個體心理學認為:“確定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只有了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地了解他。”這就告訴我們,孩童所處的家庭位置不同,直接影響了他的生活、學習行為,成人的一些表現也可以追溯孩童時期的家庭地位來進行解釋。
筆者所在的家庭中有三位孩子,筆者是家里的老小。雖是老小,但筆者在家里其實是最不受寵的那一個(指孩童時代)。不受寵的家庭地位直接導致了筆者自卑的心理,而這一份自卑又激發了筆者渴望被重視、被關注、被表揚的超越感、優越感,于是家庭中不露聲色的競爭便出現了。可是,姐姐漂亮又討喜,哥哥是個男孩子,筆者怎么能比得過?個體心理學認為:“當這兩個孩子之間出現了這樣性質的競爭時,那個壞孩子就沒有希望通過更好的行為來超越這個好孩子,于是,他便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說,他會盡可能地調皮搗蛋。”筆者個性怯懦,不會調皮搗蛋,唯一會的也就是“啥也不會了”——也就是讓自己“無能”,讓自己懶。于是,筆者就采用了這種非常消極的方式來獲取家人和他人的關注。
原來,筆者是因為在家庭地位中受了挫,又被追求優越的心理激昏了頭,才有了這樣“懶”的惡習。當然,時過境遷,筆者應該努力克服幼時的錯誤選擇,以積極的方式“勤快”起來,畢竟本質上筆者是追求優越的。
二、療愈班級——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班級
筆者管理的班級學風好,班風正,同學親,但這兩年來,有一項始終無法改變,那就是班上的學生嗓門很大。每次下課,教室就像油鍋下菜一樣炸開了鍋。“哈哈——!”“你別走!”“某某,你的……”各種聲音充斥在教室中,并穿透墻磚,直刺辦公室一群教師的耳膜。難堪、丟臉是筆者當時最真實的心理感受。于是筆者像一頭惡狼,跑到教室內“嗷嗷”罵了幾句。教室靜默幾分鐘,之后恢復如常。他們為什么會樂此不疲地大聲音說話呢?他們難道真不懂得什么是公共素養嗎?
對這一問題,“家庭地位說”給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我班孩子共43位,他們家中基本上都有2到3個孩子,而他們基本上是家中老大。看完上述筆者的個案后,你也許認為老大的身份會帶給他們一些好處,可是這要結合他們的家庭實際情況來談一談。他們的父母均為廈門外來務工人員,在工廠從事低端工作,每日困于工廠之中,常常要在晚上7、8點甚至12點才能回家。由此可知,父母與孩子的每日相處時間是多么少。然而,就在這樣短促的時間里,父母還要把精力分散給幾個孩子。據班級學生反饋,他們的父母顯然更愛老小。
據孩子們講,每當家庭中出現小孩子爭吵時,他們的父母是不講原則的,一股腦地把所有罪責直接推到老大身上。這樣一來,老大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就是被動的、低層的。他們想要為自己抗爭的時候,就不得不通過大聲講話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所以,大聲講話這個習慣經過長年累月地強化,便固定下來了。
就這樣,當這群不受寵的孩子聚集到一個班級時,就呈現出了一個共性:我通過大嗓門來傳達我的意見,我通過比你更大的嗓門來凸顯我的地位。
這樣通過“家庭地位說”來指導自己透過表層來發現本質問題后,筆者突然間覺得自己班級中的孩子很可憐,他們都是一群缺愛的孩子。所以,筆者之后再次聽到他們的大嗓門時,心中少了許多暴戾之氣,而多了些疼惜之情。
但是,在公眾場合大聲吵嚷確實是一個很不好的行為習慣,筆者必須要幫助他們改變這種行為習慣。筆者同樣根據“家庭地位說”的觀點,重視每位同學在班級中的地位,給予每位同學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讓他們在集體大家庭中感受到尊重與重視。比如,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都有個人負責管理的領域,有的人負責保持小組內的衛生,有的人負責作業的收繳,有的人負責課堂紀律的管理。又比如,在整個班級中,每個人都身兼各種職務,有的既是學校督導隊員,又是班級花草保護長;有的既是食堂志愿者,又是圖書管理員;有的既是班級側柜管理者,又是黑板報繪畫大師。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每個人的優點,給學生創設發揮才干的機會,積極地引導學生向良好的一面發展。每當有學生在班級中反饋自己管理領域的問題時,當大家都安靜地傾聽同伴發言時,這些學生都感覺很欣喜,因為他們得到了想要的尊重。后來,班級里喧鬧的聲音果然漸漸減少了。
三、療愈——以更有針對性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
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位學生,他身上有三個性格特點。一是紀律意識薄弱,他上課時會經常說話,擾亂班級秩序。二是情緒化較為嚴重,他開心時,會認真學習,尊敬同學與師長;他不開心時,則會違反班級紀律,輕則擾亂課堂,重則逃離班級。三是遇難則退,缺少堅持的毅力,他在自己薄弱學科的學習上一直持消極不抵抗策略,任意浪費時光。
起初,在這位學生犯錯或有所要求時,筆者都是好言相勸或者滿足其欲望,以期能及時止損,但常常是拆東墻補西墻,無法治根。他甚至變本加厲,任意索取。
后來,在了解到“家庭地位說”后,筆者才開始真正地從心理角度探尋到他性格產生的根源。
原來,自小開始,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是極高的。他的爺爺奶奶非常寵愛他,寵愛程度之深,以至于把原本大他兩歲的哥哥改到和他同齡,這樣做只是為了讓他誤認為他和他哥具有雙胞胎的特殊身份。
這樣一來,他在家中與生俱來有一種地位優越感,他不需任何爭搶,得來全不費功夫。可是,這種超凡的地位優越感到初中后受到了重重的打擊。他在外形上較胖,無形中會引起大家的一兩句玩笑;他在學業上的不足,無法引起同學敬佩;更甚的是,他在課堂上的一系列行為所得到的都是負面的關注,而不是之前在家中的夸贊之語。所有這一切,都讓他感覺自卑。可是他本身的優越感又決定了他不可能沉默無語,他要找一些方法來重新獲得優越感。
在體型上變瘦,在學習上拔尖,對缺少意志力的他來說幾乎是難以達到的。于是他采用了一種追求優越感的荒唐的形式,表現出對知識、紀律和批評無動于衷,做出各種違反紀律的行為,提出各種自我特權要求。從這些行為也可以看出他 “對優越感的追求過于強烈,試圖控制所有人,并盡力控制周圍環境”。
那么如何改變他呢?《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到:“我們絕對不要粗暴、魯莽地對待兒童,而是要不斷地鼓勵他們,不斷地向他們說明現實生活的意義。”是的,千萬不要在他們原本自卑的心靈上再撒點鹽。那該怎么鼓勵他們呢?這里引入個體心理學的一個概念:社會情感,即兒童想把自己與他人聯系起來,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并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愿望。也就是說,通過實際的合作活動,讓兒童感受到自我有用。
認識到這一點后,筆者目前對他所采取的措施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終止他錯誤的關注取向。例如,當他為了自己一些個人特權所做的無厘頭鬧脾氣時,比如說想要換小組、單坐等行為,筆者采取冷處理的方式,閉眼不見,塞耳不聽,以打消他的負面想法,同時讓他清楚,耍脾氣在解決問題中是無用的。二是在實踐中培養他的管理能力。比如他在整理方面非常擅長,筆者就讓他負責一次班會課“如何整理書桌”,通過與他人的競爭、對他人的示范等方式,讓大家注意到他的優點,同時讓他增強自信。此外,讓他負責班級的眼睛保健操督導員的職責。筆者在他當值的時候,會悄悄地提醒他一些操作方法及改進方法。這樣一來,他當值的口碑度就慢慢上來了,大家也就比較信服他。當然,他現在在學習上也開始積極地投入合作學習之中,在遇到問題時會請教他人,也會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提供幫助。
雖然這些方法實施時間不長,但筆者仍然很欣慰地看到他在課堂上更用心地學習,在生活中更快樂地玩耍。當然,想要改變一個問題學生談何容易,所以改變行動還是要繼續的。
四、結語
個體心理學的“家庭地位說”改變了筆者對自我、對班級、對學生的認識,并且以更科學的方式來指導筆者進行改變。筆者認為“家庭地位說”對我們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啟示:1.教師家訪時應關注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及其受寵程度;2.教師在進行思想教育時,應盡量給予學生同情、忍耐、溫存、鼓勵的待遇,但不能縱容他們的非正確的關注要求;3.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的實踐中收獲成就和自信,這對學生來說影響更深。
【參考文獻】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