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已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用好教材,要善于貫徹和落實。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價值觀;回歸生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不斷探索,并逐步形成的。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已經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融入教材,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挖掘,在教學中要積極貫徹和落實。
一、愛國——維護國家利益
愛國主義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本冊教材的第四單元以“維護國家利益”為主題,專門進行國家利益、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愛國情懷的教育。
如何讓八年級學生將愛國的口號落實到行動中,本單元對愛國提出了具體的實踐要求,那就是維護國家利益。教材利用了豐富的、貼近生活的實例闡述了愛國主題。如,教材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中講到“樹立維護國家利益意識”時設計了關于理性愛國的探究活動,在互聯網上聯名抵制某國商品等非理性的愛國的行為其實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通過對三位同學觀點的評價,學生對愛國情感的理性表達有了正確的認識:愛國是神圣和莊重的,國家利益需要每個人去維護。但是,任何失去理性的、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言行,都是在玷污“愛國”這一莊嚴的字眼。
二、敬業——勇擔社會責任
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教材的第三單元,在明確責任含義、責任的來源等基礎上引導學生要做負責任的人,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更要對社會負責,這種勇擔社會責任、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敬業精神!
有些責任是可以選擇的,要學會做出合理選擇,一旦選擇,就要承擔起應負的責任;有些責任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只要是應該做的事,也要自覺地做好。現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責任意識,這些道理,該如何讓他們入腦入心,教學中應多選擇貼近生活的實例。如教材通過“班委改選”這個案例的探究與分享,讓學生明白了該如何應對可選擇的責任;通過“小青的選擇”這個案例的探究與分享,讓學生明確對于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責任,仍應該自覺承擔。另外,教材又通過“樊錦詩的人生選擇”和“支援家鄉建設的甘祖昌夫婦”兩段閱讀感悟,讓學生對敬業精神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兩個探究與分享來自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兩個閱讀感悟來自真實的生活。這些生活化的案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道法課堂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海市蜃樓,它來源于生活,更指導我們的生活。
三、誠信——踐行道德準則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本冊教材用第四課第3框的內容落實這一教育主題。
初中生對“誠信”一詞并不陌生,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生活化的實例讓學生認識誠信的無價和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如在“運用你的經驗”活動中,教材選用了“遲到”這個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件,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言行”,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讓學生感知誠信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首先,要守住法律底線,不做違法的事;其次,在運用倫理原則時,不同的倫理原則是有排序的,要遵循低層次原則服從高層次原則的要求進行選擇。
四、友善——尊重、關愛他人,以禮待人
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在本冊教材中分別就尊重他人、以禮待人和關愛他人落實了友善這一教育主題。
大多數初中生在尊重他人和禮貌待人方面的素養并不高,教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教材在引入環節就選取了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幾個場景,如學生給正在打掃路面的清潔工扔垃圾(不尊重他人的勞動)、小巖的餐桌表現(搶著坐沙發、腳放茶幾上,自顧自玩手機、客人還沒動筷子就夾菜吃)這些場景其實就發生在學生身上,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認識這些不文明行為并及時改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將這些圖文編成課本劇,表演后再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以及在生活中遇到此類情景時自己的做法。相信大多數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交流分享都會逐步形成關于尊重他人和禮貌待人的正確認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只有善于挖掘教材、用好教材,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盞明燈真正照亮學生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