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從學習共同體的角度出發(fā),對于提升學生主動性和互動性的課堂策略進行了分析,為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小學教育;科學課堂教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和基本素養(yǎng)的基礎和啟蒙階段,對于科學科目來講,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效果能夠幫助學生完善認知框架,正確認識外部世界。因此,教師要注意合理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課堂設置,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進而幫助他們提升科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明確教學目標導向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模式和框架尚未健全和成熟,他們并不能夠清晰地把握教學重點,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僅僅關注到對學生實踐技能和基礎知識的提升,但是學生在單向性過強的教學模式中,并不了解教學目標,導致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法抓住重點,對教學進度造成阻礙。因此,科學教師應該利用一些具有目標導向性的課堂活動安排,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課堂教學的理解。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前應用一些教學清單,幫助學生了解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產(chǎn)生大概的輪廓認知,從而在教學實際中更好地吸收知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多應用微課、慕課等新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前的預習階段應用手機App的方式對背景知識進行推送,也可以設置評論和彈幕等互動手段,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溶液溶解的教學預習中,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展示不同物質的溶解過程,從而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提升他們對下一步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二、增進課堂教學互動
學習共同體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進一步共同組建學習隊伍,對于課堂知識進行探究,因此,教學互動是這種課堂模式開展的關鍵,教師要注意及時促進教學互動層次化、豐富化,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互動的參與程度。首先,教師要注意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和尊重。以往的科學教學中,學生濃厚的興趣會被課堂上緊張的教學氣氛打壓,學生會慢慢產(chǎn)生排斥感和厭學感,課堂效果無從保證。所以,教師應該秉持著耐心和寬容的態(tài)度,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幫助學生在趣味性的互動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提升課堂開展的效率。其次,教師也應該積極地融合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活動安排,可以應用趣味實驗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幫助他們自主實踐。例如,在教學“降水量測量”一課時,教師可以在介紹了傳統(tǒng)原理和方法之后,讓學生根據(jù)測量的原理進行創(chuàng)新,提出不同的測量方式,并針對不同的測量方式進行實踐,比對每一種方法的準確性,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最后,教師要關注教學的反饋和總結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針對自身的學習感受進行反饋,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匯總和分析,進一步設計出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安排,提升教學互動的有效性[1]。
三、課堂中教學層級化
層級化的教學安排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縷清學習脈絡,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知識零碎松散的情況。首先,交互式課堂的關鍵是教學問題的驅動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和考量,提出啟發(fā)性的導學問題,進一步幫助學生調動以往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新知識的概念進行理解。其次,根據(jù)對教學知識的特性和難易程度的把握,教師要設計具有學科特色的層次化安排,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概念和知識的理解。最后,進行知識框架的歸納和總結,便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科學概念的分層化記憶,構建正確的認知基模。
四、學科間融合式探究
小學科學的教學是綜合性的,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拓展科學思考和領悟的深度,教師可以嘗試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跨學科的融合、交流和互動[2]。首先,科學教學可以與美術科目進行學科間的融合,以“身體的結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在課堂內容結束后繪制一張簡略的人體結構圖,進一步利用具象化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體會生物構造的魅力。其次,與音樂之間的學科融合也可以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尺子的音高變化”教學中,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研究利用尺子的音調變化演奏歌曲《小星星》的方式,在課堂互動中促進師生關系的進一步深化,舒緩課堂氣氛。最后,科學也可以與數(shù)學科目進行融合,學生可以在調查植物生長的過程中通過數(shù)理知識對植株生長的速度進行計算,從而提升科學調查結果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1]王文巖.探究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2):183-184.
[2]黃威,楊延從.課堂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20(5):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