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宇飛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長期以來受到師生的廣泛關注,也是社會廣大人士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正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也對小學語文教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國通過對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實踐,將讀寫結合教學法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實現讀寫共同發展,摸索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道路。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小學語文作為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閱讀能力的關鍵,它對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廣大師生都非常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將推動全新的語文教育教學理念。把讀寫結合教學法普遍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這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解答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產生的現實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
一、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模式呈現單一化。由于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和復述,使大部分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寫作實踐中,教師只針對考試內容講解,對寫作教學的開展只要求學生多看課外書籍、積累優美句子。教師并未實際指導學生寫作,學生普遍認為這只是老師布置的任務,并未真正理解閱讀與寫作。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范圍普遍較窄,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不足,這種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不符合當前學生的發展認知。
二、讀寫結合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
讀寫結合在實際教學中能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才能更好地深入學習。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交流、溝通,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身的想法,說出自己的見解,再予以正確的指導,才能更好地運用讀寫教學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三、讀寫結合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難點
(一)讀寫結合教學過于枯燥乏味
一些教師認為,讀寫結合教學法就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兩者相結合,卻忽視其本身的含義。一些教師只通過課堂的機械式閱讀訓練運用讀寫結合法。這種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如果不加以完善,學生必然會出現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二)閱讀與寫作比例嚴重失調
我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仍然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重點,不過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是以閱讀教學為主,寫作教學相較于傳統作文模式有了較大進步,但依然不能滿足當前的語文教學需求。大部分教師會在課后布置作文寫作,而學生課后作業繁重,極大縮減了學生的寫作時間。這樣一來就加劇了學生的厭煩心理,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四、有效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法的途徑
(一)鼓勵學生結合實際提升讀寫能力
閱讀與寫作是大多數學生公認的難點,學生在寫作中存在記流水賬的現象,沒有真情實感,這是導致學生寫作積極性下降的重要因素,進而導致了寫作能力的降低。閱讀是寫作的前提,而寫作則是閱讀的集中反映。在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對內容進行感悟,引起共鳴。如果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各種情感,并將這些情感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寫作情感。例如,在《白楊》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白楊,分析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寫作方式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鼓勵學生大膽仿寫,使學生學會在寫作中表露真情實感,抒發內心真實想法。
(二)閱讀教學中,注意文章結構和思路引導
教學中,教師需講清文章的整體框架,明確指出文章運用的寫作手法,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進行寫作能力訓練。教師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再進行文章佳詞、佳句的積累,讓學生學會在作文中表情達意,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發揮學生想象,延伸讀寫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文章具體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把握文章,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寫作延伸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熟練掌握文章內容。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主人公心境的變化,感悟主人公的樂觀精神,思考結局的意義,再進行續寫,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提高寫作積極性。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有效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將讀寫結合教學法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已成為小學語文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寫結合是考查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將兩者相互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小學語文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肖哲.讀寫交融 讀寫共生:淺析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的有效結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1(31):35-36.
[2]劉鑫煜.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4):279-280.
[3]商艷.關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讀寫結合法的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109-110.
[4]張爽.基于讀寫結合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家長,2020(3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