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治軍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當前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要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主來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更加靈活地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來進行日常的學習。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為例進行簡單的論述,旨在給實際教學帶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物理;教學;牛頓第一定律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43
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初中物理核心素養的組成和特點,并且要結合這一部分知識內容的主要教學目標來提高課堂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學生更加靈活高效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養成。
一、教學目標分析
為了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中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明確主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向,為后續的教學指明方向。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定律內容,能夠通過實驗理解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要讓學生通過斜面小車的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并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開展相關的實驗分析活動,讓學生能夠從物理的角度對問題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及概括,在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推理能力[1]。在情感目標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這一部分的科學歷史,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嚴謹的科學態度,更加認真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另外,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講解有關伽利略的實驗內容,并且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方法,使學生可以更加有條理、有邏輯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
由于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很少接觸這部分知識內容,所以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點問題也比較多。比如,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是正確的,并且對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在理解和認知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偏差。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攻克日常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問題。教師要將理論和實驗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更加直觀和生動的方式加深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印象,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學生實驗過程中所用到的工具進行有效的劃分,從而保證學生實驗的有序進行[2]。
綜上所述,在講解這部分知識內容時主要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讓學生明確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2.通過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讓學生明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3.為學生詳細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復述;4.通過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科學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部分知識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有條理、有邏輯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教師要立足于這部分知識內容為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比較基本的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好的教學途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有關運動學和力學方面的內容,將力和運動進行緊密的連接,探索力和運動的關系及規律。可以說,在課堂中物理知識體系占據重要的地位,為學生后續平衡力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教師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還要為學生融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能夠感覺到物理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及學習欲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然后讓學生了解慣性的內容,通過層次性的劃分來讓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
三、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教師在課堂開始前的準備工作中,在確定教學目標和主要的教學內容后,要明確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特點,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能直接得出有關“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總結和分析來進行有效的推理和概括。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及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教學思路層層遞進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還需要先提問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認識,從而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有助于提高后續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教師需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將課堂教學進行層次性和邏輯性的劃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學到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階段
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一定要加強對課堂導入階段的重視。這主要是由于課堂知識導入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開端,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因此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導入新課,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班級教學開始時,教師要為學生展示斜面和小車。教師用力拉著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然后停止用力,小車停止了。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師所展示的實驗內容,之后向學生提問:“在觀看完老師所演示的實驗后,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讓小車前進的呢?這說明物體在運動時是必須受力的嗎?物體持續性運動是需要用力來維持嗎?”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反復演示整個實驗過程,或者要求幾名學生到講臺上進行實驗的演示,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印象。當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將小車放在斜面上后放手,讓小車從斜面上滑行。在為學生演示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小車到水平面之后會馬上停止嗎?還是會一直運動下去?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沒有受到一定的力,但是小車仍然會繼續前進,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在提出這一系列問題之后,要讓學生結合教師之前所演示的實驗內容進行綜合性的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理解小車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在腦海中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當學生完成這部分知識學習之后,教師要對這兩個實驗內容進行總結,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學們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分別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認識。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需要力的維持,但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卻認為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那么,到底哪一個學者的認識是正確的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繼續進行學習。”通過這種探究性問題的教學引入,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習產生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還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從而更加有效和高效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