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霞
摘 要: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學科教育中要對學生滲透環保意識,而地理作為一門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更要承擔起培養學生環保理念的重任。教師在開展地理知識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環保理念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中進行環保知識的滲透,確保學生能夠從小建立起較強的環保意識,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文章針對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有效滲透環保理念以及環保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滲透的重要性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初中地理;環保理念;課堂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1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65
社會的進步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物質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們的很多需求逐漸增多,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而很多自然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過度開采和使用不僅會破壞生態平衡,也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在這種形勢下,對學生進行環保理念的滲透迫在眉睫。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初中地理教材中既包含各種氣候及地理知識,也包括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些知識的呈現直接體現了氣候與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氣候與環境的破壞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威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環保理念的滲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將地理教學中學到的知識主動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意識到環境破壞帶來的重大影響。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家園,人類從事的所有活動都與地球上的生物息息相關,只有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為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如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才能夠主動從環保的角度對各種知識進行思考,發現人類的行為對自然將會產生哪些影響,預見這些行為在未來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后果,思考這些問題后,學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主動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二)提高學生的環保能力
綜上我們可知,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能夠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然而,僅僅具有環保意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教授給學生實用的環保技能,確保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開展有效的環保行動。地理教學中,不僅要教授給學生關于地理與氣候的各種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對大自然和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將環保理念融入地理教學中,教師就能夠有意識地將各種實際環境污染問題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對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展開思考。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積極思考有效的解決對策,不僅提升了地理教學的實效性,也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更多實用的環保技巧,學生的環保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學生的環保能力越強,代表學生的環保素養越高。平時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學到各種環境保護的實用方法,在生活中,能夠主動將這些方法用于實踐中。例如,在學到水資源匱乏的知識時,學生能夠在生活中主動節約用水;在學到大氣污染的知識時,學生能夠在家庭中為父母普及綠色出行的環保理念,平時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門,減少大氣污染……這種身體力行為環保做貢獻的舉動,真正體現出了學生的環保素養。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地理知識本就與生活和環保聯系密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環保理念,能夠有效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在將教學內容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元素,確保環保知識與教材內容能夠進行有效的融合。同時,教師還需要具備創新的教學思維方式,能夠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既要保證所涉及的內容能夠緊密貼合教材,又要確保設計的內容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谶@種要求設計出來的教學內容,質量更高,課堂教學氛圍更活躍。學生在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中,顯示出更大的教學參與熱情,積極主動地跟隨教師的節奏,對各種問題展開思考,并對各種環境保護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在思考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大腦思維得到充分的激發,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都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對環境保護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這種突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掌握了更多實用的學習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課堂教學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理念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教材內容,深化環保意識
新編寫的地理教材中,涉及環保知識的教學內容占據了大量篇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環境保護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教學內容。地理教材在世界人口分布、水土資源的開發以及我國地形地勢等內容中都滲透了環境保護的知識,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將這些隱藏的環境保護內容充分挖掘出來,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形成更好的環保意識。在利用地理教學進行環保理念滲透時,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落腳點,在講述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在講述各種自然資源的內容時,要結合當前的時事,讓學生意識到現實中所存在的過度開采、地表下沉等嚴峻的生態問題。在學習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時,要結合學生實際講解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通過學習地理知識意識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平時能夠主動踐行各種環境保護的行為,并積極主動地對周圍的人進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更加和諧的環境保護新局面。
(二)開展實踐活動,培養環保習慣
想要通過地理教學滲透環保理念,教師就要將環境保護的教學工作落到實處,通過開展各種環保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環?;顒芋w驗感,從而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而環保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求學生在長期堅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教師對學生環保理念的滲透工作也要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來完成。許多地理活動都可以用來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環保習慣的快速養成。比如,水資源的教學內容可以開展的實踐活動就有調查水污染情況以及討論水資源保護的有效措施等。這些實踐活動都應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在活動前做好引導工作和準備工作即可。學生通過調查走訪、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等實踐方式,既能真實地了解當前環境污染現狀,也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學生間的討論,為有效解決這些環境污染問題提出更多可行性方案,以改善當前的環境問題現狀。學生在實踐與討論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性,通過對解決辦法的討論,找到一些實用的解決措施,平時也能主動踐行自己提出的方案,如此,學生的環保習慣也能在堅持的過程中順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