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
摘 要:為了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教育工作者應當善于從傳統文化當中發掘優秀的教育元素,并將之運用到養成教育當中,以此使小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得到塑造。為此,將從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著手,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養成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養成教育;愛國情懷;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94
回首我國的教育史能夠發現,養成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正如孔子所指出的那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葉圣陶亦重視習慣的培養,其指出,所謂的教育,在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非常關鍵。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世界上亦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這些傳統文化禮儀包括:孝順父母,尊老愛幼,見利思義,公而忘私,團結友愛,誠信忠恕,見義勇為,和睦坦蕩,先人后己,禮貌待人,遵紀守法,上下有序,學無止境,德智兼備,講求公德,廉潔奉公,重民愛民等,可以說,這些文化禮儀體現出中國人民樸素的價值觀。
從內涵的層面對中華傳統文化加以審視可以發現,此種文化形式乃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依托宗法家庭背景,將儒家倫理道德作為內核的社會文化系統。中華傳統文化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一脈相承,是無數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浸染之下,國人的價值觀體系得以形成。回顧中華傳統文化所涵蓋的元素可以發現,儒家思想、道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公平等均是傳統文化的構成元素之一。由此可以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本,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古訓,“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勵志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處世準則等。通過將前述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運用于小學教育以及教學活動當中,將確保學生在其少年時期便可以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對其心靈的滋養和靈魂的浸染。
所謂的小學生養成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小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讓其言行舉止同公共行為準則一致,進而讓其逐漸養成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模式。可以說,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實現路徑,在此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將逐漸糾正日常生活當中的不當行為舉止、改掉錯誤的習慣,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以及衛生習慣。養成教育的核心在于從小事著眼,在點滴之中實現對學生正確習慣的養成以及科學價值觀的塑造。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其對學生有道德啟蒙的影響,能夠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確保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強化,能夠確保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能夠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
(一)對學生有道德啟蒙的影響
孔子指出:“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有云:“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其原因在于“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后,思慮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機也”。唯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方可收獲預期的教育功效。從前述傳統文化的表述能夠看出,啟蒙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小學時期正是開展啟蒙教育的關鍵階段。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為后世留下無數卓越的教育指導思想,這些教育指導思想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不容小覷的教育功能。在論述成長環境同教育之間的關系時,孔子指出,如若家長不能讓子女身處于風俗仁厚的成長環境當中,則無益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孟母三遷”的事例亦是提及成長環境對于孩童品德塑造的重要意義。小學教師應當秉承養成教育理念,通過知行合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高。作為小學生這一群體來說,其天性淳樸,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知欲望,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不過其亦存在著思維水平較低、知識儲備較少、閱歷尚淺等問題,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品讀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避免向其機械地講解和灌輸各種大道理,因為這些大道理對于處于孩童時期的小學生而言是不易理解的,而是應當結合鮮活的事例,引導小學生通過分析這些事例,從而領會這些為人處世的準則,這樣方才有助于小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二)能夠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含很多“愛國”“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在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豪杰捐軀赴國難,展現了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在古詩詞中,也有很多表現愛國主義的主題,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學校方面可以通過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詩詞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宣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樹立學生的愛國意識。
(三)確保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強化
考慮到當代小學生較為“早熟”,其表現出的一些問題,諸如行為不當、思想偏激、價值觀錯誤等,如若不能得到很好的糾正,對其日后的人生道路將產生不良的影響。為此,教師應當借助傳統文化教育,使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強化,改變以往存在的問題,走出先前的價值誤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將讓小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同時,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價值觀,在小學生接觸到這些傳統文化之后,其價值觀將得到科學的引導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