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玉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數學課堂教學對數學文化關注越來越多,但一線教師對于“數學文化”的理解存在誤區,數學文化被看成是教材教學內容的“附屬品”,教學時往往一筆帶過。數學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通過展示中華民族數學文化的悠久歷史,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師在數學文化實施活動中,不要單純的展示數學文化,可以利用思維和文化產生碰撞,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利用數學文化突破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同時注重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方法的融合,借助現代技術挖掘數學文化資源,讓數學文化從歷史知識形態走向教學形態,開闊學生思路、增長見識,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文化;課堂;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數學課堂教學對數學文化關注越來越多,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文化是數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數學文化和數學核心素養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文化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拓寬學生數學知識面、幫助學生感悟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等方面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對于“數學文化”理解存在的誤區
很多一線教師對于“數學文化”的理解存在誤區,以為“數學文化”就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講點數學史、數學故事就行了,大家日常見到的關于“數學文化”的教學,多是公開課上的課始或課末的介紹。在日常的教學中,對諸如“你知道嗎”的相關數學文化的內容,也一般是通過直接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等方式輕描淡寫地介紹。數學文化被看成是教材教學內容的“附屬品”,教學時往往一筆帶過,他們已經習慣在數學課堂中講解現成的數學史等內容,而忽視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去挖掘教材或習題中蘊含的數學文化。
二、數學文化融入課堂的意義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教材給人們的只是知識,歷史給人們的卻是思想、智慧和精神。數學不僅是符號是公式是定理,更應該是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經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還要能透過數學文化,了解數學思想,逐步學會感悟數學之美,提高數學素養,最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數學育人,讓數學影響孩子的思維品質和行為準則。
(一)數學文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發現每每教授“你知道嗎”這一環節時,孩子的興趣總是高漲,可是礙于時間和進度的原因總是蜻蜓點水,點到即止,孩子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導致學生經常感覺到數學既抽象又枯燥,高年段的學生眼中認為數學只有數字、公式以及運算法則,其實老師眼里的數學經常也只有這個樣子,有的學生對數學甚至有恐懼感,更不說喜歡上數學了。教材已經安排很多數學發展史的故事,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數學故事,讓學生以現代人的身份重溫古人數學創造的真實過程,體會古代數學的產生也是起源于生活的需要。看似簡單的過程卻能激發學生的獵奇心理,引導他們深入的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例如在教學《認識負數》一課,充分利用教材在《九章算術》中規定“正算赤,負算黑”讓學生重溫古人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的記錄方法,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數學文化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更好地掌握有關知識點,從而將枯燥的數學學習變成靈活有趣的探究活動。
(二)數學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
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滲透數學文化,給孩子們展示中華民族數學文化的悠久歷史,展示數學家在艱苦條件下的探索精神,感受數學文化的美,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上不僅學習到數學家們的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幫助他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課堂中向學生展示剪紙文化,讓學生動手剪出一張張漂亮的窗花,讓學生感受到古人利用軸對稱的知識創造出來的美。透過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現實意義,了解這些歷程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看清楚知識的實用價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鏈接數學文化,發展核心素養
其實數學課堂也可以像人文歷史一般充滿魅力與文化底蘊!數學文化它不應只是“你知道嗎”這些內容,教師應該看到更多隱在概念、定義、公式等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中的數學文化知識。充分挖掘數學文化素材,巧妙地利用數學文化資源,以文化為軸,引導學生不斷探索,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核心素養。
(一)數學文化與數學思維的碰撞
數學課堂要從思維與文化的分離走向思維與文化的交融,難在融入,不是插入,要不著痕跡,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足文章,要閱讀相關的書籍、數學史料的檢索、與課題相關的數學史素材等,不是看幾篇文章就可以,而要幾本、幾十本,同時也要引領學生進行課前的任務前置,提前讓學生收集材料進行研究。例如執教數學文化課《半斤八兩》讓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半斤八兩”背后的數學文化,根據收集到的相關材料做成了數學小報,課上以數學小報為切入點,以數學文化為依托來展開對十六進制的學習,如果這個環節學生僅僅匯報了收集的史料而已,沒有深入的研究,那僅僅是數學文化的展示,沒有思維含量。如何對收集到的關于“半斤八兩”的素材進行優化處理,讓數學文化和數學思維完美融合呢?這就需要核心問題的撬動,(比如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哪個素材跟“半斤八兩”有關?你是怎么研究的?古時候算盤為什么做成上二下五?),讓學生緊扣這些核心問題開展研究,感受進制歷史的產生必要性,以及進制的本質,位置制的價值。數學文化不是簡單講數學家的典故和有趣的數學故事,更不是簡單的疊加,需要教師創新孩子們學習數學的途徑,拓展孩子們的視野,需要學生在數學文化教學中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數學文化活動中思維和文化產生碰撞,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二)數學文化和數學重、難點的融合
專家認為,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現實說話,珍視學生課堂上豐富的學習表現(細節),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及其即時的難點與需要。看見一個個具體的孩子,不是想著把他們塑造成標準化的產品,而是讓每個孩子自由呼吸,為學生的發展而教,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教學的重難點融入數學文化關鍵在于如何在歷史和學生的認知上找到鏈接點,從而尋求更好的生長點。例如在教學“數與代數”部分的內容充分利用學生關于整數意義的舊知識,自然生長出小數意義的新知來,從而獲得關于數概念的更為一般的認識。可以對教材進行重組,利用整數十進位制知識的遷移,計數單位從“個”開始右移,依次除以10,得到新的計數單位。新的教學探索讓整數、小數、分數因為十進位制而得到了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