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進
【摘 要】數學作為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紹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導學互動”模式的意義與方法,以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從而達到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導學互動;教學模式
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導學互動”模式的意義
現階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這種習慣的形成并不利于提升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競爭力,為解決上述問題,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成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由于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可以令教師在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學生的主觀學習狀態,進而科學地調整自身教學活動展開的內容、速度等因素,進而在營造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達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因其在運用過程中注重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思考能力,因此,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當下,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受到了教師的廣泛歡迎。現階段,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展開教學,不僅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且獨立探索問題答案的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令學生可以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熟練地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具體的問題。
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導學互動”模式的方法
(一)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
大部分的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產生阻礙。對此,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將自身從傳統的主導者的角色,轉變為知識傳授者以及學生引導者的角色,以便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能夠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展開交流互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以七年級上冊《走進圖形世界》中“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這一章的教學過程為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是向學生展示長方形、正方形或者組合圖形石膏模型,并通過向學生展示模型前后左右形狀,并將形狀畫在黑板上的方式,展開教學,盡管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節約課堂教學的時間,但大部分學生無法對模型的主視圖、左視圖以及俯視圖的畫法有著明確的印象。為解決上述問題,在新課改推行之后,筆者先深入了解了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展開的意義,然后在桌面上擺放了一些長方體、圓柱體、三角錐等石膏模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模型的平面形狀,以圓柱體為例,筆者首先選擇一個圓柱體的石膏模型,并將其一半漆成黑色,另一半保留原色,然后,將圓柱體模型直立放在桌子上,黑色面向學生,并要求學生觀察圓柱體的主視圖,學生可以明確的指出,圓柱體的主視圖為長方形;其次,轉動圓柱體,當面向學生的圓柱體為一半原色一半黑色時停下,要求學生觀察圓柱體的左視圖,此時學生可以明確指出,圓柱體的左視圖同樣為長方形;再次,將圓柱體平放在桌面上,將圓形的一面朝向學生,要求學生觀察圓柱體的俯視圖,此時學生可以看出,圓柱體的俯視圖為圓形;最后,筆者在黑板上示范性的畫出這個圓柱體的三視圖。然后依照學生的座位,將其分成4—6六人的小組,為每個小組下發了3塊邊長為2cm的小正方體,并要求學生將其擺放成下層為2塊上層為1塊的倒“L”型圖形,并要求學生自行畫出這一模型主視圖、左視圖以及俯視圖,并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三視圖畫法的正確與否,或者由學生指導筆者,由筆者在黑板上畫出三視圖的方式,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鼓勵學生課前預習、課中自主討論以及課后復習
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前預習、課中自主討論與課后復習作為需要學生自行開展的學習過程,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比如說,在帶領學生學習“圓的面積”之前,筆者就曾要求學生查找與圓周率起源相關的故事,并且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講解相應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課前預習的興趣,同時,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面積”求法的記憶,在完成這一節教學后,筆者首先將學生依照座位分成了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為4—6人;其次在班級內放置了乒乓球、足球、籃球等球類;再次用不同顏色的顏料在這幾個“球”的表面上畫出了圓形;最后要求學生自行量取這些“圓形”的周長,并且以小組的形式求出這些圓形對應的面積。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圓的面積”這一知識點記憶的深度。再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去括號”這一節時,筆者在課堂上出了這樣一道題“-3(4x-y)-4(x-3y)”給予學生一段時間,要求學生自行對其進行去括號整理,在解題完成后,有的學生答案為:原式=-12x-3y-4x-12y=-16x-15y;有的學生答案為:原式=-12x+3y-4x+12y=-16x+15y;有的學生的答案為:原式=12x-3y+4x-12y=16x-15y;有的學生的答案為:原式=12x+3y-4x-12y=8x-9y等,很明顯,由于這一道數學題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那么這些答案中肯定存在錯誤答案,為加深學生對于問題的記憶與理解,筆者分別找出了答出不同答案的幾名學生,要求學生在黑板上對自身的答案進行分析,由其他學生對其分析結果進行辨析,通過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錯誤,加深學生對于去括號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