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是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而史料是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重要依據,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史料閱讀在歷史課堂上的運用,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閱讀;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7-0030-02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歷史學科也從原本的歷史理論教學向史料教學轉變,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了解歷史,從而達成歷史教學的目標[1]。同時,史料分析更具權威性和說服力,能夠讓理論知識更加飽滿,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知識的興趣。
一、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初中歷史學科教學,都是以分析歷史環境、關注歷史情況為切入點展開的。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一般以課本為索引,針對每個歷史階段的具體情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方面來分析當時的綜合國力。對歷史學科來說,這種分析方式適用于每個朝代,但是總體來說,稍顯空洞。大量概念性的理論內容,只能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難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學習的朝代增多,學生還會出現記憶混亂,理不清朝代的具體事項。因此,歷史教師應適時改變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模式。
對歷史學科來說,學生對純理論性的內容很難提起興趣,但對歷史史料大多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史料分析,學生更容易掌握相關知識。所以在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應提升史料分析的比重,借此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2]。
二、史料閱讀在歷史課堂上的實際應用
(一)體現歷史真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史料閱讀一般是從權威的歷史文獻中摘錄出來的歷史真實記載,初中歷史學科中的史料主要來自《史記》《資治通鑒》等權威歷史典籍。而這些歷史典籍,基本是以記事的形式編撰的,具有很強的閱讀性。社會事件是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的載體,通過閱讀史料,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當時的社會形態,通過社會事件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和人文狀況。因此,史料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社會形態,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學生學習歷史,需要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及國家情懷五個方面出發。例如,在教學“貞觀之治”這節課時,教師如果單純地講盛唐時期的經濟如何繁榮及軍事力量如何強盛,則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引入史料閱讀,就可以將繁榮和強盛形象化。比如,《舊唐書》中《魏征傳》記載:“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3]從這個史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開明的君主。在史料閱讀過程中,通過唐太宗對侍者說的幾句話,學生能夠發現唐太宗對賢臣殂逝的哀嘆,對自己要求的嚴格。而這幾句話更是講述了一個故事:魏徵殂逝,太宗不舍。學生通過閱讀史料,不僅能對唐朝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力量有所了解,還能更深刻了解唐太宗這一人物。由此可見,史料閱讀不僅能讓歷史教學更加生動,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
(二)增加歷史厚重感,提升學生探索能力
初中歷史課程,只是將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歸納、系統劃分后形成的教學模塊,這些教學模塊中涉及的內容只是悠悠歷史的冰山一角,對喜歡歷史、關注歷史的學生來說,并不能滿足其學習需求[4]。而史料閱讀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但載入歷史課本的史料,基本都是正史編撰內容,具有明顯的引導性和教育性作用,且只有寥寥幾語,不能完全講述出時代歷史狀況。因此,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史料閱讀,對史料進行分析,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
例如,在“貞觀之治”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用大量史實,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資治通鑒·唐紀》中記載:“唐太宗曰:‘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意,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這段話披露了當時的政治現狀,說明當時的國家統一,河西及夷、狄部落的人民都像尊重愛戴自己父母般愛戴唐太宗,人民安居樂業,邊境沒有紛爭,在貿易經濟方面,互通往來,呈現時代經濟迅速發展的繁榮景象。通過這段史料,學生能夠了解國家的經濟狀況,當然,這只是《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寥寥數語,具體經濟狀況如何,學生可以通過更多的史料閱讀來了解。由此可見,通過史料閱讀,學生可以將歷史事件放入歷史環境中做綜合分析,從而對歷史史實進行符合當時社會狀況的客觀分析。而歷史教師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觀察,發現史料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了學生探索歷史、挖掘更多史料的欲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體現歷史時代特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所謂歷史思維能力,是辯證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及歷史形象思維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用客觀、公正、發展的觀念來分析歷史事件。這是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沉淀、積累的思維能力。而史料閱讀,是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要對史料進行翻譯,要結合歷史環境理解史料,要用辯證的思維剖析史料,更需要了解史料對當時歷史環境的影響和對后世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增加史料閱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5]。
史料閱讀,既能體現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又能鍛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增加史料閱讀內容,是培養初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貞觀之治”是古代中國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發生了很多著名事件。例如,《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中說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講述了唐朝時期,統治階級對待人民的態度。放在盛唐貞觀之治的環境下,學生就能理解這句話的重要性,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教導,后世君王才會注重人民的幸福安康,才會注重百姓的基礎生活,為國家人民塑造一個安定、繁榮、開放的生存環境。學生利用反向思維模式分析,可以認識到如果統治階級無視民眾疾苦,民眾定不能服從統治,就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學生通過一則則史料,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分析歷史現狀,也能提升對史料的分析能力,進而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結? ?語
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中,各學科都以實踐應用為方向,以提升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能力為目標,而歷史學科可以通過史料,以史實為教學依據,讓學生在不斷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掌握歷史學科知識,從而達成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問增飛.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3):33.
韋月琴.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與歷史解釋的融合策略:以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為例[J].考試周刊,2020(82):139-140.
鄒麗紅.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66):141-142.
陶君君.探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2):31.
霍秀云,程亞靜,薛爽.初中歷史圖片史料中歷史信息提取路徑探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5):195-197.
作者簡介:胡桂金(1982.12-),男,福建泉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