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錦鮮
摘 要:課堂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面臨各種突發狀況,盡管教師在授課之前要進行充分備課工作,但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定都不可能做到完全預知。面對課堂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靈活將其轉化為自己授課的授課工具,保證課堂節奏不受影響、圍著知識核心進行授課。本文以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為案例,分析教師應當如何處理好課堂中的生成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生成問題
前言: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進行三個方面的準備,即備教材——對于課堂中所要教授的內容進行充分準備;備學生——充分了解學生,預見學生的課堂反響;備教法——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盡管教師對以上三個方面做足了準備,但在上課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生成問題,對于自控能力不足、易受外物干擾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教師能否靈活妥善處理好課上生成問題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果與教學秩序,以小學高年級數學作為事例,教師可采用以下方式來處理好課堂生成問題。
一、靈活捕捉問題,實現教學轉化
課堂生成問題是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未能預料的學生反應以及各種課堂突發狀況總稱,能否妥善處理課堂生存問題直接影響授課效果以及教學秩序,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生成問題不應當采用逃避、忽視方式進行處理,而應當及時捕捉有利于自己教學的生成問題,將其靈活轉化為教學工具,促進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營造出良好的學習范圍,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是知識,時時能學習”。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上冊《位置》這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將課堂中的生成問題靈活轉化為有助于自己教學的工具。假設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有一個學生成立于上節課體育課玩沙包的興奮,手中還擺弄著沙包,擾亂正常上課秩序。事實上,教師完全可以結合本節課內容,應對這個生成問題。就是可以讓該名學生拿起沙包放到其他同學的座位上,并讓他對沙包的位置進行口語化表達,以此來提醒該生不要“走神”。教師也可以利用“沙包”道具,帶領他們建立起數學思維,用數學語言再進行表示。教師將沙包放在某位同學的座位上,并將所有的座位分為三排四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置),然后引導寫出沙包停留的位置(1,1),從而加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理解,同時讓課堂生成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也增強了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善用錯誤案例,設置反面教材
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及時應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將其進行轉化,設置為反面案例讓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傳統教學中,許多教師針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錯誤答案采用直接糾正的方式來加以改正,其實這并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靈活處理學生的錯誤答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知識的綜合應用。將生成問題妥善處理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應變能力,老師應當積極學習先輩經驗并加以創新,同時鍛煉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及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保證課上生成問題完美解決。
例如,教師如果在《數學廣角——植樹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回答問題錯誤的生成問題,就可以將學生的錯誤回答轉化為反面案例,甚至可以開發為多種題型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以“一條二十米的筆直道路,每隔五米種一棵樹,一共需要多少棵樹?”為案例進行分析,若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學生回答“一共需要四棵樹”,那么教師就可以將該問題進行靈活轉化,可以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將一條代表二十米道路的線段,每隔“五米”做一個標記,看最終做出了幾個標記。在圖畫完成后,學生往往會得到答案——需要五棵樹。這是由于學生在進行回答問題時,僅僅考慮到“20÷5=4”這個數學算術式的運用,而忽視了在實際情況下,道路兩端都需要栽一棵樹的情況。經過對學生的錯誤案例的轉化,學生可以對此類型的問題具有更深刻理解。在進行錯誤案例分析之后,就是還可以根據錯誤案例引領學生進行延伸思考——“在什么情況下,一條二十米的道路,隔五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四棵樹呢?”通過發散性問題的提問,讓學生得到思維鍛煉,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引導,最終引領學生得到答案——當道路是一個閉環圓形時,只需要四棵樹。盡管在提問時,學生回復了錯誤答案,但通過教師將這個生成問題進行轉化,反而讓教學效果更佳顯著,課堂范圍也更加活躍。
三、加強語言引導,督促學生學習
在教師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面臨著外界條件產生的生成問題,還要應對學生自身的生成問題。小學五年級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上課過程中“溜號”、“走神”的情況屢次發生,面對這種生成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加以解決,來督促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簡易方程》的教學過程中,較為枯燥的課本知識以及較為復雜的計算方法容易讓意志力不堅定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打起精神來認真聽講,這時,教師就要加強語言引導,轉換語言表達方式,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師在進行方程教學時,可以設置一個虛擬情境——小紅同學遇到了困難,你能不能幫助她呢?在整個授課流程中,讓學生建立起“幫助小紅同學”的使命感,從而打起精神聽講,學習效率大大提升,教師也利用一個較為輕松的方式在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妥善解決了生成問題。
總結:
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可控因素,教師能否妥善處理這些突發情況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自身素質,而有許多突發情況都可以被教師轉化為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要合理調整心態,積極應對課堂生成問題,化突發情況為教學工具,同時也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蘊藏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姬梁飛.數學問題解決素養的生成與培育[J].教學與管理,2021(01):40-42.
[2]金永梅.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的生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2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