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日常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史料實證在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料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高效教學方式,教師可利用與歷史教材內容相關的史料資源,豐富歷史課堂教學的形式,深化學生歷史思維,幫助學生聯系前后知識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辯證觀念與歷史發展觀念,從而有助于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本文簡要分析了初中歷史運用史料教學法對提升教學效果的實際價值,對初中歷史課程合理運用史料教學法的實施路徑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歷史核心素養
史料是歷史學科特有的資源形式,是研究歷史事件、 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學生很難利用教材中有限的文字與圖片資料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現象與發展趨勢,難以將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與歷史事件相聯系。這導致學生“雖然學到,但沒掌握”。因此,教師要結合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深入分析各課時知識點,挖掘、收集相關史料資源,用史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助學生開展課堂小組合作與探究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運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對史料的重視不高
新課程改革后,新教材中擁有十分豐富的圖片、文字等史料。這些史料在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很多歷史教師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保準,不去考慮史料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把教學目標和重心都放在刷題提高分數上,以至于學生只知道課本不知其他,歷史學習的興趣也是逐漸降低。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還要不斷搜集和使用有關課堂的史料,從而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二)教學中對史料準備不足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現象和理論思想都具有抽象性,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借助史料對其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解讀。例如在九年級上冊歷史《日本明治維新》這一課中,明治維新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但課本上給出的史料并不充分,學生對其改革的內容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對其改革的內容很模糊。明治維新內容中,如“封建土地領主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廢藩置縣”等知識點,都是較為難以想象和理解的,歷史教師的任務在這也就凸顯出來了,課前的備課至關重要。
(三)史料運用的正確性
在平時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出于某種原因,在獲取史料的過程中,沒有去辨別史料的正確性,信手拿來就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這不僅是歷史教師的不負責,還會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歷史觀,從而影響學生正常的歷史學習。
二、史料初中歷史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需要依靠教材中的文字、圖片了解各種歷史事件,直接學習歷史事件的時間、原因、發展過程、影響及事件結果,需要牢牢記憶這些知識。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會讓學生感到歷史課程缺少趣味性,缺乏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史料,讓學生在具體化的歷史資料中解讀歷史發展進程,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
(二)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歷史學科考試成績,還要關注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關注學生歷史思維的提升與拓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史料教學法,能夠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喚醒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根據歷史資料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從而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與思維方式。
(三)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首先,初中歷史課堂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照搬照讀教材內容,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對歷史教學產生厭煩感,最終會影響歷史教學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將史料教學運用到課堂上,能夠對課本知識進行擴展,將離學生目前生活的時代很遙遠的史實展現出來,營造活潑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具體的史實讓學生了解一些古代的歷史人物和事跡,開闊學生的視野過程與細節的了解,提高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效率。其次,學生在閱讀相關史料的過程中,需要及時地在大段落的篇幅中找出文章的重要內容和核心思想,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最后,通過史料資源運用鍛煉初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們對歷史發展進行辯證性看待與情感體驗。歷史教師通過將不同類型的史料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拓展教材空間,通過史料資源的合理運用引導初中生對歷史發展背景、關鍵事件、人物和歷史影響等內容進行辯證性思考,在史料分析過程中提高班級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認知程度,立足史料教學提高課程教育的創新性和成效性。
三、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一)初期導入史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對于史料的運用,教師可以將其運用于課程導入環節,通過不同類型的史料營造真實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通過關注史料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便于學生深入思考各種歷史知識。一般情況下,詩詞歌賦、歷史記載、人物傳記、歷史相關著作均可以作為史料被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史料形式,保證史料符合教學內容、歷史事實,有助于涵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當前,歷史教師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應該增強史料的多樣性、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去動手搜集史料,提高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例如,在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古希臘的地理范圍和地形特點”“理解希臘城邦特點”“掌握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展及內容”“理解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將本節課分為“古希臘地理形式與城邦特點”“亞歷山大的帝國統治”兩部分內容。在講解“古希臘地理形式與城邦特點”時,教師可以結合《鳥瞰古文明》一書中的“希臘城邦”部分講解文字與真實的城邦繪制圖示,將其作為史料,通過多媒體視頻與影音的方式給學生呈現出來。由于這本書中的各種圖示皆是基于真實的考古地圖與資料繪制的,具有較強的歷史研究價值,能夠為學生復原、展示古希臘城邦的真實情況,促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城邦”的概念。
(二)融入課程活動,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法,教師可以將史料教學法與課堂教學活動相融合,在適當的課堂教學環節融入歷史資料,將歷史史料與學生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促使學生在基本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深刻的歷史知識體系,從而快速掌握不同的歷史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史料融入的方法較多,可以是文字的形式,還可以是圖片的形式或視頻的形式,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融入史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課程知識為學生收集大量史料,在初步講解基本知識點后,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史料,現場制作思維導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建立起史料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明確的歷史知識脈絡,加深對課程內容的記憶、理解與掌握。結合上述“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這一課,教師在開展“亞歷山大的帝國統治”這一部分教學時,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通過互聯網、史料書籍等渠道獲取“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亞歷山大帝國的腓力時期”“統治者羅馬亞歷山大帝國成立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利用資料逐漸分清“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前期情況、建立過程、建立后期之后的一系列發展情況”,還能夠明確“亞歷山大帝國統治的基本發展過程”,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亞歷山大帝國”,理解“奴隸制”的形成、發展過程,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
(三)延伸內容范圍,培養學生歷史素養
史料資源異常龐大,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該按照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科學合理的應用史料,不能過深也不能太淺,把握好史料運用的“度”。在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方面,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搜集史料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去搜集正確有效的史料。其次,幫助學生學會對史料進行分類和歸納,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而運用到歷史學習中去。最后,較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對史料的識別。面對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網上資源無邊浩瀚,要交給學生正確識別史料的方法和技巧,從而使學生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能夠得心應手。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法,教師可以利用歷史資料適當延伸課堂教學范圍,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融入史料要建立在透徹掌握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對課程知識體系做到延伸、拓展與補充,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
例如,在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古代日本”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本節課歷史教學內容為“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集團”“幕府統治”“天皇朝廷”,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與發展”“理解武士集團與幕府統治之間的關系”“理解天皇朝廷的形成與前因”等,在此基礎上收集史料。教師可以結合古代日本的內部結構情況與外部關系情況,分別引進“世界通史”中“古代日本”部分的文字資料、“幕府時期”的影視資料等,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電子書等工具搜索各種地名、人名。
(四)連接前后知識,夯實學生學習成果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法,教師可以利用史料聯系教材中不同課時之間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從整體角度構建歷史知識體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果。結合歷史課程教材內容可以發現,其中各個單元、課時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就是之前學習的知識與之后學習的知識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因此,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的歷史事件、政治形態、社會結構等均會對后續的歷史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資料,并將其與歷史教材內容相融合,構建一個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讓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歷史發展進程。
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涵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實事求是的意識,進而讓學生養成辨別史料的能力。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史料運用的能力。
四、結語
歷史的學習離不開合理的史料,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應該清楚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輔助作用,在課堂中進行滲透教學,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主觀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和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和歷史思維的形成,提高歷史學科的整體教育水平。通過引入史料,教師能夠創設相應的課堂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其聯系歷史事件、當時背景、當時政策與社會環境等,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中認識和發現歷史的真相。教師通過運用史料,能夠適當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置身于歷史長河中感受歷史的發展與變化,從而強化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凸顯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此外,歷史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引用史料,不僅能夠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與學習熱情,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7):133-134.
[2]周靜.試析史料教學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高考,2021,(17):127-128.
作者簡介
王曉彤(1993—),女,漢族,遼寧省錦州人,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渤海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