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豐富高校師生思想理論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深厚文化土壤,是不斷提高高校文化涵養的重要手段,對高校思政課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主要探究了在傳統文化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學策略
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為了教授政治知識,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政治思考方式,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理論政治教育水平,這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教學任務,其中對于學生人文道德素質的提高教育尤為重要。要想實現這一教育目的,需要高校對思政教育課程予以不斷優化和調整,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中,改變學生的政治觀念、思想、意識,使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念,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綜合文化素質等,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祖國迫切需要的一代棟梁之才,為促進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所以,在教育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中滲透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常意義重大。
一、在高校思政課程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價值
1.有效傳承了傳統民族文化
隨著當代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傳統中華文化也正在不斷進步,在不斷進行發展創新轉變的歷史過程中,相關文化價值觀念也在現代生活觀和世界觀的視域中更好地充分體現其自身應有的文化特征。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背景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夠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及安康發展,與此同時,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也為我國大學生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精神文化知識理論以及相關的精神發展境界。在如今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課程能夠為大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文化,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有著一定的幫助,在高校思政課程中,能夠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健康發展。隨著當代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黨的思想路線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內容已經與這個時代相相互適應,提升了高校精神文化教育內涵,在黨的思想路線政治理論教育的不斷改革創新下,傳統文化也將更深入地融進高校教育工作當中。
2.有利于大學生精神建設
傳統文化不僅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同時也是促進國民團結一致的重要基礎精神文化橋梁,對穩步加強當代中國大學生集體精神思想文化素質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也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礎精神保障。傳統中華文化不僅是推動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歷史精神文化產物,是孕育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精神財富,更是推動我國不斷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保障,支撐著當代我國特色現代化社會建設快速發展。應不斷加強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思想精神素質建設,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愛國主義民族情懷,弘揚繼承我國優秀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當中,能利于充分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教育價值,使得大學生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精髓,幫助我國大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政治生活觀念與政治思想意識。
二、在傳統文化背景下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相關策略
1.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理論實踐活動教學方法相結合
實踐教學在當前思政課課程中被廣泛吸納采用,也是高校推進思想行政課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方向。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在起到培養高校學生優秀政治思想以及品德文化品質的重要同時,也能夠切實提升他們獨立研究實際問題與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基本操作能力,切實起到提高高校教育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高校思政教學活動,可以有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比如,開展第一課堂學生實踐道德活動“拍賣你的生涯”,幫助全體學生逐步加深對思想價值觀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同時通過“道德講堂”的課程開設,大力宣傳弘揚現代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同時組織全體學生共同搜集更多資料、講述更多道德教育故事,使全體學生深刻感受學習到學校道德教育榜樣的道德行為,并激勵他們向學校道德教育模范老師學習;同時,在學校第二課堂開展學生道德實踐教學活動,成立“知行社”,組織全體學生參觀名人社援建的新渡江紀念館和名人堂,要把黨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積極性教育貫穿于日常政治工作和學習之中,使全體學生深刻緬懷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革命犧牲和偉大政治貢獻;同時,組織全體學生走進好人博物館,了解偉大人物的生平事跡,學習好人的道德事跡,直觀深刻地感受和直接領會好人道德模范的優秀品質和高尚品質,進一步深入理解現代社會主義中國核心思想價值觀的深刻文化內涵。通過這些交際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能夠變被動轉化為主動,通過自身交際實踐活動去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將之貫穿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生活中。
2.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學校德育建設工作的有效組成載體,也必然是加強在校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不可或或缺少的重要組成條件。校園文化不僅反映了整個學校以及全體老師教職工的一種精神面貌,對逐步提高在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它可以從傳統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實踐兩個不同的方面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范疇。”“愛國微視頻展”定期在高校舉行。學生參與活動的策劃、主題的選擇、導演和表演。拍攝完成后,制作成微博和視頻,在全校進行展示;學校舉辦“講家鄉變遷,感恩偉大祖國”主題文化演講比賽,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帶出文化課堂,融入校園文化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文化活動中充分體驗強烈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維護民族團結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情感;學校創辦"立德國學社",傳承古代國學教育經典、弘揚傳統中華文化。這些交流活動積極營造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不僅為傳統文化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學習的良好機會和作品展示的良好平臺,更有力提升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富有時代感的使命感。
3.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做好宣傳工作
互聯網信息具有廣泛傳播信息范圍廣、速度快、方便等多大特點,成為我國大學生信息群體中一種備受社會關注和廣泛喜愛的一種新型信息媒介。為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藝術教育,高校應充分重視利用互聯網信息工具,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做好教學信息工具,傳播思想政治教學和傳統文化內容的新理念。學校通過建立專門的學校網站,及時收集、整理、公開展示最新的教學理論、研究成果、學校教育新聞、校園生活趣味性博客文章等,并定期發布更新學校網站相關內容,讓廣大學生隨時隨地了解自己學校從事思政政治藝術教學的最新動態。其次,學校還將相應考慮設置在校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平臺,讓在校師生隨時隨地在線上平臺進行互動交流,老師們也可隨時在線解答在校學生常見疑問,并及時在線上傳學校相關學生課堂教學資料、課后預習作業、討論學生話題等,讓全校師生充分參與互動。除此之外,學校還建議可及時設置學生相關的學校微信號和公眾號、微博等,并將學校相關教學資料及時進行推廣發送給在校學生,做到全面教學宣傳。同時,老師還隨時可將自己的校外課程內容錄制成授課視頻并及時上傳到學校相關教育網站、網頁和相關論壇,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當中,讓在校學生們享有豐富的課外學習互動資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對我國大學文化建設工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現代大學生應該更多的了解相關的文化內容,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高校教師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效運用融入發展到學生思想理論政治素質教育當中,提升大學生的民族特色精神文化意識,將正確的思政治意識有效運用并融入到實際學習生活當中,培養出大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全面著力提升現代大學生的思想綜合文化素養,真正充分發揮學生思想理論政治素質教育的積極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夢荻.基于傳統文化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策略[J].商情,2020,000(011):258,134.
[2]羅美英.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與傳統教育互動共存[J].新聞戰線,2015(06):100-101.
作者簡介
雷玉婷(1991.02.10—),女,信陽人,鄭州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