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 王素青 吳瓊 朱俊勇
【摘要】生命教育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生命知識,培養學生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徑,而且它是直接觸及學生心靈的教育。為此,高校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要使用多樣化方法,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實踐性體驗,讓學生深刻、真切地感悟生命的真諦,為學生創造更多感悟生命的機會。同時在生命教育中,高校教師要全面認知體驗式教學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體驗活動,提升生命教育水平。以下我將詳細闡述大學生生命教育中體驗式教學模式實踐策略,相關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生命教育? 體驗式教學模式? 實施路徑
【基金項目】武漢大學“武大通識3.0”課程(YB20190024,YB20190034,HX20180015);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院級教學研究項目資助(2019CYZDJY007);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9G12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10-03
在1960—1970年,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倡導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的實踐開始影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教育。在這個階段,生命教育在我國大學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高校已經開始積極探索科學的生命教育模式。其中體驗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高效的教學模式,因此高校教師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在生命教育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路徑。
1.體驗式教學概述
1.1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在生命的始終,體驗是一直存在的,并且體驗是一種直接的存在方式。體驗是指通過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感受和親身經歷,它是一種以圖景轉換為主的思維活動,具有較強的場景性,它在體驗者的大腦中積極轉換生活閱歷、生活場景等。而體驗式教學則是指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以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教育目的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虛擬的活動和實際的情境給學生帶來體驗,讓學生親身經歷[1]。在教師正確引導下,學生會在交流、實踐、反思和總結中產生一定的情感,并且將其內化成相應的知識,積極發展成需要的能力。與傳統的生命教育模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模式將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隱藏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它側重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與個體體驗的作用。盡管提倡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技能和知識,但他們更注重分享、總結和反思實踐經驗。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實踐,還需要通過深入反思來掌握一定的經驗,使學生在反思和經驗上取得明顯的進步,并獲得成長的發展。 因此,高校教師應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作為結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
1.2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起源
二戰期間,英國教師科翰利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培養年輕海員生存技能,使他們掌握正確的生存技巧,這標志著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產生。同時,威爾士建立了專門訓練士兵、商人、學生和其他群體的學校,并培養了他們的個性,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這為體驗機構的形成開創了先例[2]。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深入探究了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和基本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因此許多教育工作者提倡體驗式教學的概念。比如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肯定了“思”的積極作用。
2.大學生生命教育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時應遵循的原則
2.1積極性原則
高校教師要摒棄傳統的、不科學的教學理念,在生命課堂教學中使用適當的、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生命知識,掌握生存技能,進而大幅度增強生命教育水平[3]。同時高校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并且樹立學生生命教育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良好的學習狀態,將學生“要我學”的心理轉變為“我要學”的心理,進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滲透生命教育知識。
2.2主體性原則
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為主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高校教師在生命教育中合理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時,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防止一言堂現象,充分發揮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優勢,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鼓勵學生在生命知識學習中積極思考,用嘴表達,親自動手操作,用心靈去認真感悟。
2.3實踐性原則
高校教師在使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開展生命教育時,要以相關主題為中心,設置相應的、特定的情境。在設置情境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心理劇、圖片、基本案例、視頻、測試等。要求學生在特定情況下有深刻的經驗,然后深入思考,最后有效地運用它們。在生動而良好的情況下,學生的情緒會很快被激發,并具有深刻的心理體驗。同時,學生將在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碰撞中積極練習、感受和探索。
2.4尊重性原則
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大學教師必須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具有豐富潛力的個人。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尊重學生,平等對待任何一名學生,為學生創設民主、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自由感、安全感,使學生認為自己是被教師尊重和理解的[4]。這樣學生才可以在課堂學習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發表自己的想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態度,使教師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情感活動,而且有利于大幅度增強生命教育效果。
2.5分享性原則
分享是學生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和相互作用的過程,而要想更好地分享,學生必須敞開心扉[5]。在體驗式教學模式實施中,交流分享體驗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可以促使教師與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充分挖掘活動與自身的共同點。通過積極交流與認真聆聽有效拓寬經驗的遷移范圍,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養。
以上闡述的原則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教師在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時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為基礎,進行科學合理的策劃與安排,進而增強生命教學效果,充分發揮體驗式教學模式在生命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3.大學生生命教育中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路徑
3.1通過創設情境進行體驗
在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中,創設情境是重要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活動課程開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高校教師在創造教學情境過程中,應使用多種方式和靈活的手段,以主題為中心。例如大學生活教育老師可以積極制作情景喜劇、心理劇、制作教學視頻,充分發揮圖像、音樂的積極作用,鼓勵學生積極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產生深刻的成長記憶[6]。例如在課堂分享過程中,高校生命教育教師要求學生分享自己名字的起源,大部分學生會說自己的名字中蘊含著父母和長輩的期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會深刻體會到自己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和生活的寄托。再比如教師在向學生介紹生命的形成時,要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個女人懷孕期間身體發生變化過程的視頻,最后當孩子出生時,媽媽的大肚子好像一個暴氣的氣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會深刻地認識到母親的偉大,了解到每一個生命的來之不易,掌握生命的形成過程。同時學生也會認識到生命的形成和發育是一個神奇且復雜的過程。當學習完該課內容后,學生將會更加懂得感恩父母和珍愛生命。
3.2利用案例分析開展體驗式教學
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教師積極搜集并且為學生講解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學生深入思考社會不同案例反映出的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思維。比如在學習《危機干預》這一課時,高校教師應積極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帶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經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并要求小組學生積極交流和討論“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自殺危機”“如何有效干預危機”等問題。最后,教師要提升大學生的警覺性,制定科學措施防患于未然,有效疏導學生的心理,及時干預危機和應對危機,最大程度減輕對大學生的危害,充分發揮幫助大學生防御心理危機的作用[7]。除此之外,高校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供學生探討,這樣學生將會得到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學習效果也會明顯增強。
3.3利用角色扮演模式開展體驗教學
角色扮演是指學生通過創設情境、親身體驗,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具體的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體會其他人扮演的角色,這樣會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會主動地換位思考。
比如在講解《尊重生命》這一課時,高校教師鼓勵學生扮演殘疾人,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諸多不便以及殘疾人生活壓力。當角色扮演完成后,學生將會深刻感受和學習到殘疾人頑強的意志,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懂得去尊重和關心殘疾,同時更加關注殘疾人的心靈。再比如,高校教師要求學生以“流浪狗的一天”為主題編造相應的情景劇,要求學生扮演流浪狗的角色,扮演完成后要求該名學生向其他學生與教師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8]。這樣學生會深刻認識到當下美好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要珍愛生活,珍惜自己擁有的財富,不要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3.4積極利用拓展訓練模式開展體驗式教學
高校生命教育教師在使用拓展模式過程中,要以相關主題為中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拓展訓練中獲得感悟,在各種游戲活動中獲得一定的體驗。拓展訓練是學生青睞和歡迎的模式,因為在游戲活動開展中學生會體驗到快樂,而游戲活動給學生帶來的領悟具有創造性、豐富性、情感性、主動性和開放性等等。在使用團隊拓展模式過程中,不僅要表達某一個主題,而且要積極融入團隊元素,讓學生深刻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的凝聚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在生命教育拓展訓練過程中,團隊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高校生命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信任后仰”的游戲,該游戲不僅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且受到學生的深度認可與青睞。當學生挑戰成功后將會產生深刻的體會和難忘的記憶。該游戲的參與者需要具備自我探索的精神,并且小組間的成員要相互信任,這樣才能深刻感受到絕對性的依賴和充分的信任[9]。在下面的支撐者必須具備較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游戲參與者必須互相支撐,彼此信任才能快速完成任務。通過開展信任后仰的游戲,將會啟發學生在生命中如果遇到自己沒辦法應對的困難,要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他們是生命中十分重要的財富。
3.5積極利用檢驗測評模式開展體驗式教學
現代社會的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發展速度快,他們希望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專業化的測評則可以使大學生真實地了解和接觸自己。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都設置了校園心理測試平臺和完善的測試系統。高校生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測試平臺上測評自己的人際關系、情商、智商、職業傾向等情況。同時,應進行心理特征測驗,主要包括水平測驗、性格測驗、氣質測驗等[8]。通過科學測試,大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并知道如何改善和調節自己。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生活是獨特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為自己的未來生活制定完美的計劃。
4.結語
在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嚴格遵循體驗式教學方法應用的基本原則。在課堂教學開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準確掌握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核心,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合理應用案例分析、創設情境、拓展訓練等模式,讓學生深刻掌握生命教育知識,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文娟.大學生體驗式生命教育模式的構建及運用[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31-133.
[2]蔡亞平. 高校生命教育實踐體驗式教學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 2018(9):66-68.
[3]溫嵐.探析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體驗式教學模式[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9(10):80-82.
[4]沈麗麗. 大學生體驗式生命教育模式探析[D]. 山西師范大學.2018
[5]柳志偉.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如與體驗式教學的實踐分析[J].科教文匯,2016(26):32-33.
[6]田宗遠,馬露.淺談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校生命觀教育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9(6):57-58.
[7]段元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9(10):183-184.
[8]張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設計——以《生命的意義》為例[J].科技資訊,2019,v.17;No.566(29):166+168.
[9]胡夢迪.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2019.
作者簡介:
李道(1982年7月-),男,碩士,副教授,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高校公共衛生教育。
王素青(1969年11月-),女,博士,教授,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高校公共衛生教育。
吳瓊(1981年10月-),女,碩士,副教授,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高校護理教育。
朱俊勇(1974年8月-),男,博士,教授,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全科醫學教育、醫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