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晉民杰 王曉軍 韓智強


【摘要】為提高交通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培養質量,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實踐基地和教學條件,從培養模式導向、共建基地建設、專業教師隊伍組織、管理制度制定等幾方面對實踐教學環節質量保障體系進行研究。本保障體系一方面是對現有實踐教學體系的提升,另一方面也為實踐教學環節管理提供基本制度和管理方法。
【關鍵詞】實踐教學? 交通專業? 質量保障
【基金項目】本文受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19JG163、2020YJJG248)、山西省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編號:J2020208)、山西省高等學校精品共享課程項目(編號:K2020402)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107-03
1.引言
交通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1-2]。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于印發實施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3],更是奠定了交通行業的核心地位。綱要指出: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需堅持高精尖缺導向,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交通一線創新人才,支持各領域各學科人才進入交通相關產業行業。由此可知,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對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將提高,即需求掌握基本理論、有較好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4-5]。
我院交通運輸專業與交通工程專業分別成立于1998年和2001年,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應用工科型的學科特點,近五年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居全校前列。同時,我院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山西省唯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交通類一級學科。為適應交通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我院教學團隊一直在大力開展人才培養的教研和實踐工作,從培養模式探索、課程體系建設、專業能力培養、導師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開展了“交通運輸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綜合交通運輸人才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強化實踐環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實踐基地建設研究”“基于需求導向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模塊化課程體系”等省級和校級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在實踐教學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對近幾年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發現實踐教學尚仍存在以下問題:(1)受管理制度和實習基地等制約,實踐教學環節開展容易流于表面;(2)即便能順利開展也難以保證實踐質量,只是將傳統培養模式轉化成“傳統培養模式+實踐環節訓練”模式。
為此,本文主要針對實踐質量保障問題進行研究,即如何在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實踐教學條件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將包括培養模式導向、共建基地選擇、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制定等。本研究一方面是對前期研究成果的升華,使前期理論研究成果能順利實施;另一方面,為實踐教學環節管理提供基本制度和管理方法。
2.明確培養計劃導向,保障實踐環節質量
保障專業實踐質量的基礎在于轉變培養模式,需要在培養方案中明確實踐環節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保證實踐環節的課時,明確各實踐環節的要求
以交通工程專業為例,根據2017年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主要實踐環節:認識實習,駕駛實習,實踐周(道路工程CAD、道路交通仿真、交通工程檢測等),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土力學、道路勘察與路基路面、交通工程設施設計、交通管理與控制等),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從上文可以看出,實踐環節是教學培養中重要的一環,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明確各實踐環節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實踐環節,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很重要的意義。
(2)明確企業工程師參與講授課程或指導的實踐教學環節
現有實踐環節教學中,基本上是以任課老師負責為主,實踐環節所需要用到的案例來自課本或者部分工程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結合學院產學研合作、實習基地建設等工作,邀請企業工程師參與講授課程或指導實踐環節,使得課程的知識單元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使學生盡早接觸實際工作,加強學生對專業問題和發展狀況的了解,也是擴大教師知識面的一個機會。
(3)重點開展基于工程實際項目研究的項目課程、企業實踐類課程
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和課程設置一樣,有一定的連續性,是服務于專業的某個方向和階段。以公路項目為例,課程設計可以連成完整的一條線:地質勘測-工程測量-道路選線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圍繞基礎和邊坡穩定的土力學設計-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的簡易橋涵設計-交通工程設施設計-施工組織與概預算-交通管理與控制-道路交通仿真;同時,全程要求CAD制圖,可以把道路工程CAD嵌入其中。這一條線涵蓋了公路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的全過程,學生能夠從頭至尾練習一遍,既可以掌握各課程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課程的全脈絡,理解課程間的邏輯關系。
現有課程設計基本是獨立進行的,要想把所有課程設計串在一起,離不開一個實際工程項目,因此,需要選用一個難度適當、工作任務飽滿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兩者的有機結合,既保證了高校教學的理論性,又保證了企業的實踐性,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建立實踐教學管理系統,保證良性循環
為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的實踐教學體系,依托“上層規劃-中層實施-下層反饋”的機制,構建了實踐教學環節一體化系統,如圖1所示。上層由專業負責人和教研室主任從宏觀角度負責實踐教學方案,中層由一線教師負責具體的實踐教學實施,注重過程指導和集體討論,下層指學生動手實踐的同時可總結問題進行反饋。通過不間斷的傳遞與反饋,能保證系統的良性運行及可持續發展。
3.加強高水平合作基地建設
近幾年,我院的產學研合作和實習基地建設收獲頗豐,已經有十余個合作培養基地,如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南京賽康交通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路恒交通勘察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廣西柳州橋廈工程管材有限公司、山西省二建集團第三分公司、東杰智能物流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英瑞杰汽車系統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太原市思科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太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朔州市祥泰道路監理咨詢有限公司、山西信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晉光電力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等。
以上合作培養基地包含省級設計院、研究所、施工單位、智能交通設備制造企業、交通管理單位等,涵蓋整個交通行業。但目前的合作方式以下面兩種為主:對產學研合作企業,積極開展科研項目,共同解決工程技術難點問題;對實習基地,讓部分學生去企業實習,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接觸實際項目,能較好地鍛煉學生,但要求時間長,只適合在畢業設計階段,且單位需求有限,受眾面小,無法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得到這樣的機會。
為此,如何能在現有基地基礎上,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合作基地建設水平,是現階段的重點。建設的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依托共建單位的性質,明確與學院專業和業務關聯比較強的部門,與部門相關負責人建立緊密的聯系機制,實現企業與高校的優勢互補。(2)依托具體工程項目,提煉重點內容,引導學生進入企業實訓,注重全過程的訓練。(3)共建基地培養平臺和指導隊伍的提高也需要依賴學校的指導和幫助,學院應該在理論層面對企業進行引導。(4)關注共建基地的發展趨勢,進而探討實踐環節培養的重點,探討專業的發展方向。
為解決以上問題,學院在調研和研討的基礎上,確定了共建基地建設總體思路,并從已有的合作企業中選擇優質的企業進行試點,如圖2所示。
共建基地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健全管理規范和運行保障機制
為建立科學的組織管理模式,確定培養基地后,將成立基地管理委員會和基地學術委員會;選任合適人員擔任基地管委會主任和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要由太原科技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和合作企業的相關專家組成,主任由管委會和學術委員會共同討論確認。管委會和學術委員會均依據各項規章制度開展工作,并下設辦公室負責基地的日常工作。
根據基地建設和學生培養的實際情況,逐步制定和完善包括定期會議制度、學生進出基地制度、基地導師管理制度、基地日常管理制度、基地財務管理制度、基地評價評估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以確保培養基地各項工作的有序、高效運行。
(2)大力調整師資結構與管理制度,強化聯合培養導師隊伍建設
為最大限度地提升聯合培養導師的科研素質和指導水平,完善導師指導體系,采用校內外導師合作指導模式,整合與優化現有師資力量,打破學校與企業間的“戶籍”壁壘。
同時,為營造自由交流的學術氛圍,培養基地積極倡導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高、師德師風好的導師結合自己承擔的重要科研課題成立課題攻關團隊,團隊可由雙方單位的多名專家和學者組成,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和進展,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興趣,“私人定制”其學習計劃和培養方案,在關注課題進度與成果進展的同時指導學生的學術思維構建與論文撰寫。
4.加強專業實踐教學隊伍和管理體系建設
經過幾年發展,我學院已經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教學隊伍,近兩年也收獲了不少成果。2018年學院教學成果《基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與研究》和《基于三個實力培養的交通工程專業培養體系構建與探索》獲山西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學成果《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探索與實踐》獲2019年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教學成果顯著,且主要參與人均為一線教師。
但針對專業實踐教學,尚有不足,主要體現在指導教師聯系不夠緊密,缺乏相應的上層規劃。因此,每個專業從專業教師中選拔出一名老師為專業實踐指導教師,負責實踐教學的總體規劃,從頂層對實踐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加強實踐教學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同時,該教師還負責與企業導師對接,強化導師管理。
管理體系是專業實踐的保障,為此,我學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太原科技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實踐環節指導教師職責;(2)太原科技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成果獎勵細則;(3)太原科技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制度;(4)太原科技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校外指導教師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制度等。
受篇幅限制,無法一一給出。上述管理制度是現有教學管理體系的有效補充,通過覆蓋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保障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的專業性和積極性。
5.結論
本文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質量保障為落腳點,將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專業培養方案進行進一步提煉,真正將培養模式從“傳統培養模式+實踐環節訓練”變成“專業基礎理論+專業案例實踐+依托實訓教學”。
從四個方面保障專業實踐環節質量,培養計劃導向是實踐教學開展的基礎、共建基地是實踐教學開展的平臺、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為實踐環節開展提供指導者、二級學院管理規章制度是實踐教學開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研究成果既有理論性,也有實踐性,可直接用于交通類本科專業培養工作,也可為相關專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Spraggs S. Traffic Engineering[J]. BT Technology Journal, 2000,18(3):137-150.
[2]任福田,劉小明,孫立山等.交通工程學(第三版)[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7.11-18.
[3]國務院.交通強國建設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5.
[4]程琳,王煒,過秀成.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22(2):58-61.
[5]林健. 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7(2):26-35.
作者簡介:
楊春霞(1981年-),女,湖南資興人,博士,副教授,交通工程專業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安全與組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