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強調破“五唯”的背景下,如何科學評價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的問題備受學界關注。文章通過職業教育立體評價模式的建構,強化評價學生學習的進步程度,將面向“完整人”的整體評價和學生個體的縱向成長結合起來。整體邏輯是在遵循“完整的人”的人才發展目標導向中,落實于“活動—實踐”的人才培養過程,強化“訓育并舉”人才培養方法,強調現實條件與社會需求的多重調適。需要通過評價觀、標準體系、運行機制、配套制度等調整進行落實。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價值意蘊;推進路徑
[作者簡介]朱喜祥(1973- ),男,四川平昌人,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黨委副書記,高級講師。(重慶 ?40004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中等職業教育1+N區域協同教研模式構建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704202)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0-0078-07
自扭轉教育評價的“五唯”問題提出以來,教育領域開啟了系統性探索和改革,旨在解決“五唯”頑疾,“完善立德樹人機制體系,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①。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在全面評價職業教育學生發展方面,不能陷入“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需要主動探索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促進學生按照職業能力的社會需求、教育發展的自有邏輯協同運轉,將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標準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升程度結合,按照“育人基準+提升程度”的整體邏輯,設計立體評價方案。這有助于理解職業教育本身,把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準確客觀評價學生通過職業教育取得的成效,并規范評價主體的行為方式,影響評價客體的活動目標和發展方向,促進人才培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評價的內涵及其隱喻
(一)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評價的內涵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其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和能力標準的技術傾向。盡管如此,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同樣受到基于“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的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整體考量,同樣需要考查學生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能力的基本表現。相對而言,職業教育核心素養強化了職業人才的“工匠精神”,有學者通過“精湛技藝、知行統一、精益求精、獨具匠心、責任擔當、德藝雙馨”作為職業教育核心素養②,其本質也是在核心素養整體理論架構中的領域具體化。然而,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其學生來源廣泛、基礎差異顯著等現實問題,考驗著職業教育標準化辦學及其發展評價。在傳統的職業教育評價維度基礎上,按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邏輯,構建縱向提升程度的評價,將“平面邏輯”下的基本素養評價與提升高度上的“縱向邏輯”結合,形成立體的評價策略,具有既滿足層次標準的評價研究,又契合人才成長的引導和支持邏輯。
學生發展立體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維度包括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是面向“完整的人”的評價;層次標準包括達到相應資歷標準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操作方法是運用標準化評測手段與過程性評價手段,將學生縱向學習的全過程與橫向發展的全要素整合起來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評價主體既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積極引入多元主體,尤其是發揮自我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形成多元數據整合的評價。
(二)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評價隱喻
評價的目標在于激勵、引導、鑒定、診斷和優化,其功能是由評價標準所體現的價值導向決定的。同樣,構建學生發展的立體評價模式,也是通過對學生發展維度的評價標準和運行機制建設,對學生學習和教育教學以及管理做出方向性的引導,蘊含了如下發展理念:
1.既強調層次標準的統一性,又強調個體成長的獨特性。職業教育是一種建立在“知識邏輯、專業邏輯和社會邏輯”基礎上的教育。通常來看,要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專業,需要滿足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產業規模足夠大,能支持職業教育吸引足夠多的專業發展的學生;二是產業技術和分工明確,有成熟的技術技能內容,能根據技術技能內容整合成完整的職業能力結構。職業教育的邏輯出發點要求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有大致相同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這是適應社會專業分工的基礎。具有絕對性、統一性等內在要求,是保證學生權益和職業教育自身公信力的有效措施。由于學生起點不同、類型不同、參與方式不同,需要支持學生在保證專業基礎的同時,建立現有基礎與個體發展的評價路線,支持學生成長性評價。通過強調學生個體成長的水平,為不同學習接受水平的學生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彰顯職業教育育人促人的適應性,實現包容性評價。
2.既強調評價主體的外部性,又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③職業教育不能肢解人與社會、社群、自然之間的聯系,而是需要在“完整的人”的形成理念上,形成一個整體性的架構,將背后的資源、條件、過程與方法進行有效整合,從內部和外部共同著力,幫助職業教育者成為完整的人,體現職業教育自身的價值和功能。然而,不管是完整的人所涉及的教育目標體系、價值體系、內容體系,還是評價本身,都是從外部評價學生發展程度,沒有將人的發展的關系性、批判性和整體性有效整合起來,尤其是沒有將學生自身的發展訴求納入到評價體系。事實上,由于學生自身的基礎不同、風格不同、需求不同,學生的發展訴求存在巨大的差異。隨著職業教育的進一步開放,尤其是通過“1+X證書”制度搭建了校內教育與校外培訓之間的聯系,事實完成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勢必會形成一個開放包容的職業教育新生態。學習參與的多元化造成了需求和評價的多元化,學生自身參與職業教育的目的和意義需要體現在評價過程中,自身體驗、進步感知、所學技能的應用程度都需要成為評價的內容,這就要求評價主體在按標準評價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對發展評價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
3.既強調學校教學供給的普遍質量,又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由于學生發展評價超越了以層次為特征的“平面化”評價標準,邁向支持學生立體的“三維”評價體系,因而就要求教育供給質量整體需要進一步強化,同時對學生的學習參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學生發展評價需要引導教育供給的質量整體優化。不管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還是《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方案》,都指向職業教育自身的質量和內涵建設問題。過往的學生發展評價關注學生技能,卻忽視人文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和職業人格等隱匿在技能背后的能力發展和要素。立體評價是全視角的評價,不僅需要考慮表面可測的技術技能,還需要全方位深入評價學生的能力水平,強化“立德樹人、德技雙修”,激活職業教育工作者圍繞這一目標開展教學建設。其次,立體評價強調增值評價。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進入職業教育,應該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并得到相應的提升,拓寬適應自身發展的空間,逐步超越自我。這是一種基于職業教育多元化生源的評價理念。
二、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評價的現實邏輯
評價是人用特定的理念把握世界的過程,基礎在于認知,核心是價值取向,體現為目標、內容和方法的回應。通常來說,教育工作者有何種對學生評價的認知,就會產生何種評價的方法,同時也在這樣的方法下擬定目標與內容等,并開展教學建設和評價工作。因此,評價工作通常被專家稱之為“牛鼻子”。職業教育立體評價體系的架構,需要梳理職業教育發展立體評價的現實邏輯。
(一)“完整的人”人才目標導向
“完整的人”是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更加強調“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標,這也是近年來大力推進核心素養教育的現實原因。職業教育也不例外。從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源上講,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產業緊密聯動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產生過程,就是基于特定技術的生產方式成熟過程中產生的過程。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社會生產方式、經濟與文化的外在影響下,專業化水平不斷深化,對人整體的關注在逐漸減少,在這樣的邏輯下形成以標準化為特征的教學結構,并在模塊化理論、任務化理論等支持下,技能與人、社會和環境之間的交互被全方位隔離。培養“完整的人”,需要完整的教育,既要有認知(基礎學科知識教學)、技能(職業能力)、情感和意志(職業人格)的完整訓育維度,也要兼顧學生天性、個性的差異。立體評價將關注點聚焦于教學本身,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幅度,弱化了統一標準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桎梏,并支持將核心素養尤其是職業素養的培育注入教育的整體過程,探索大規模個性化教學,其核心是對“完整的人”的建構需求的回應。在“完整的人”的構建理念下,通過立體評價,引導學生的學習超越具體的職業教育知識、技能和能力,將多種情境知識通過問題構建、任務形成和解決,形成新的知識,進而保持在任務中實踐與鉆研的習慣,使人在情意知融合的環境中得到培育,適應資源、信息、生產設備以及人員緊密聯系的信息物理生產系統對新型職業教育勞動者的要求。
(二)“活動—實踐”的人才培養過程需求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其核心表征是圍繞職業技能培養完整的人,對接在智能生產的驅動下,操作性職業與專業性職業之間、操作性職業與操作性職業之間、其他各類職業之間出現的交叉融合的職業教育服務對象的新變化,教學層面對此的支持是將知識、技能、態度等多要素融合的技能要素整合到學習任務中,以任務支持學習者職業技能的成長,將任務完成的情況作為評價的支撐性內容,逐步擺脫“紙筆評價”的桎梏,引導教學過程關注復雜的職業教育任務,實現與企業真實崗位需求的對接。因此,職業教育不斷強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將集知識學習、技能培訓和能力養成的核心任務與崗位實踐融合,塑造職業教育新發展形態。在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的推進過程中,嘗試在證書考核中加大“工位、設備”等實踐任務性能力考核,全方位對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所形成的復雜真實任務,立體考察學生的能力。然而,落實以“活動—實踐”為特征的評價體系本身難度極大,需要教學建設、教師能力、學生適應性等多方面的協同,通過立體評價的整體邏輯,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支持復合型能力養成的人才培養整體思路,進而形成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實現兼顧“德”與“技”,“專”與“能”全面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
(三)“訓育并舉”的人才培養方法觀
2019年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要“育訓結合”培養職業高技能人才。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將“落實職業學校并舉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的法定責任”④,正式提出了“育訓并舉”;并通過配套的制度,如1+X證書制度、產教融合等全面推進“育訓并舉”,試圖改變過往職業教育在“育”和“訓”之間的“鐘擺關系”,形成“育人”與“培訓”平衡的職業教育新體系,培養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從社會生產方式來看,我國正在逐步擺脫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向逐步提高知識含量和工藝水平的方向發展,也就是社會所熟知的“轉型升級”目標是高層次的社會生產和經濟體系。高層次社會生產和經濟體系呼吁的是一種可持續的能力,不僅滿足現實條件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產的需要,還需要在技術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能迅速成長為新階段生產技術和工業要求的人,需要“可延續的教育”作為支撐,需要在現行育人體系中強調“廣泛性、參與性、兼容性、批判性、完整性、層次性、標準性、個性化”。⑤“訓育并舉”強調時刻關注社會需求,這是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的一種超越,也是對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具體回應。因此,要將“訓育并舉”嵌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整合企業資源和師資,發起以培養復雜任務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空間變革,改變過往職業教育過于強調線性能力培養,忽視面向整合性能力鍛造的方法取向。立體評價將寬角度人才能力標準與成長性的幅度評測結合起來,促使職業教育圍繞寬厚的文化基礎、精湛的技術技能、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等高標準的綜合素質開展教育,進而在整體培養過程中強調知識與技能的交融性培養,滿足既面對現在又兼顧未來的立體評價要求。
(四)現實條件與社會需求的多重調適
從立體評價的整體價值傾向和潛在的現實功能來看,職業教育蘊含了廣闊的改革空間。然而,人才評價體系會觸動各個方面的利益,需要在現實條件和社會需求的共同邏輯下,通過不斷調適達到其預設的目標。首先,學生發展的立體評價蘊含了基礎能力的強化邏輯,需要在不斷與社會需求互動過程中得到提升。職業教育正處在粗放型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變遷階段中,逐步提升了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這種變遷需要整體建構。但這種變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階段性推進的邏輯進行逐步改善。其次,學生發展的立體評價蘊含了多主體協同參與機制的建設。立體評價中學生基礎信息、發展起點、發展需求等多元信息的整合是關鍵。培育多主體參與學生發展評價的能力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要求多主體在現實條件和社會需求互動過程中關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多重交互中通過多種方法促進評價者對立體評價的理解逐步提升,能力逐步提高,配套制度及其運行機制逐步建立。而且學生發展的立體評價需要得到多種技術的支持,學生發展的相關數據需要借助多種技術對數據的挖掘、清洗與轉換,這類數據的獲取需要在與社會倫理價值和技術應用的多層次互動中完善。
三、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評價的實現路徑
(一)重構理念:塑造以生為本的評價觀
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現象的一種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理性認知、理想追求,以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體現為教育實踐和思維活動中的價值取向和追求。通常來說,教育理念具有穩定性、差異性、時代性和社會性等特征,反映其擁有者的時代特征和教育發展的理念,是促使自身教學行為發生的“指南針”。要形成學生發展的立體評價,先要認識到立體評價的價值和邏輯出發點,繼而形成與之配套的理念。教育目的在于使人“變成其自己”,根本在于教育體系應該建立以生為本的評價理念,服務職業教育“入世”的目標。最為核心的是把職業教育與人的幸福生活聯系起來,把人的自由與尊嚴聯系起來,把人的自我實現與職業發展聯系起來,將職業教育看作提升人的需求層次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途徑,進而將空間、資源和人形成緊密互動的聯合體。防止職業技能對完整的人的割裂,防范技術和工具對人的異化,通過立體評價的引導,使職業教育圍繞人的層次適應性、工作適應性、社會和諧性和精神豐富性等完整目標,以及提升人的體力、智力、情緒等層次,開展教學與評價設計,進而逐步形成與立體評價適應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徹底擺脫工具化的個體或者精神依附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成為完整的人,從而形成新的師生觀。
(二)構建學生發展立體評價的標準體系
立體評價的精髓并不在于強化過程性的證據收集,也不在于學生參與評價,而是通過多元主體參與標準構建的過程,形成以學生中心為的“魂”,并在以學生為中心的邏輯下,開展系統化教學改革,實現評價的引導功能與激勵功能,進而強化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從學生發展立體評價標準形成的邏輯看,該標準是一種典型的集目標導向和需求導向的指標,用于提供整合的、可比較成效的體系。從目標看,既包括全方位提升學生能力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在職業教育學歷階段達到特定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使其能參與職場競爭;同時又劃分具體能力上的縱向層次,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在能力體系中的位置,引導學生逐段逐節提升。從需求看,學生自身的期待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如何將學生的期待和特定的資歷標準形成聯系,逐步構建出具有層級特征的標準,評價學生的期待和需求是否實現,這些都需要細化的標準來支持。結合我國職業教育教學實際,參考資歷框架建設和國外相關職業教育標準情況,將資歷標準分為知識、技能、能力、態度四個維度,知識維度強化描述性、理論性和專業性知識的層次遞進,技能用來描述問題解決的認知技能和實踐技能的層次遞進;能力指的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自主能力、職責能力、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態度指的是在參與工作過程中表現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同時,學生參與的程度、提升的層次、學習活動的表現等都是全面評價學生的因素,蘊含了科學和完整表現學生參與職業教育成效的層次,進而構建完整的標準體系。
(三)形成多主體參與學生發展評價的運行機制
“教育機制是教育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⑥,從立體評價的邏輯看,是標準、效益與質量之間的循環關系,通過制度實現的關系調整,蘊含了評價主體的拓展和相關制度構建的意涵。具體包括標準、效益和質量之間相關關系構建的運行機理,多主體參與學生評價的方式,制度與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運行邏輯。
從運行機理看,是標準、效益和質量三者的相互制衡。實現多元評價,統一的標準難以支持不同學習者的訴求,非統一的標準則弱化了整體運行的效益,在現階段有一定的現實難度;過高的標準損壞了學生利益,將部分學生排斥在資歷之外;過低的標準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降低了整體的質量,學生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理想的標準、效益和質量的關系是標準適度、質量基本滿足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期待,同時達到整體運行效益的最佳點。運行機制的建設要把握運行機理,充分利用各類輔助性工具,建設配套制度,實現三者之間的相互制衡。
從運行方式看,需要形成多主體參與發展運行的整體機制。立體評價需要打破評價局限于校企二維主體的框架,強化行業、學生、家庭和社會參與,共同構建利益相關體,形成相互配合的整體結構,形成程序合理、簡單和便利的操作模式。其中,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和服務企業發展的人才定位,決定了職業教育評價的主體是學校和用人體系;職業教育參與群體的來源廣泛性和需求不均衡性,決定了職業教育自身是職業教育學生發展評價的重要影響因素。立體評價的標準體系需要全方位的數據和信息,比如社會適應性的層次評價,需要將多類信息整合在統一的機制中,支持立體評價的運行。
從運行結構來看,制度與評價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立體評價標準發揮作用的整體機制。從教育制度的價值來看,教育制度是教育體制的核心,反映教育機制設置和教育機構運行規律。制度的形成是制度本身的要約、規則、措施與主體互動的結果,確保所涉及的相關主體和個體圍繞制度所蘊含的導向、規范、賦能的整體作用,保持對作用對象持續性的影響。立體評價的制度本質上也是通過對人才評價的引導,促使學生在選擇上的變化,促使職業教育體系圍繞立體評價所蘊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功能發生轉變,進而塑造整體的教育培養生態。立體評價包括四個評價主體: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家庭(家長)。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職業技能人才的訓育理念;形成多主體互動模式、全社會關注和參與的技藝雙修和訓育并舉的培養目標;強化以職業能力提升和職業人格塑造融合發展的職業教育新格局;改良高技能或技藝傳承的職業文化生長的土壤,實現“全方面、全過程、全價值鏈的評價”⑦。從而構建師生、生生、家校、校企及學校與社會的立體評價體系、評價制度及運行機制,促進評價過程的優化、評價指標和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科學化,最終實現由階段結果評價向過程性評價的轉化與統一。
(四)調適制度:形成立體評價配合的相鄰制度
只要制度被創立出來,就會對周圍系統的制度和相應的組織與個人提出限制,包括制度提出者本身。評價機制的改變,需要相應制度的配套,比如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建設制度、學生激勵制度、社會用人制度等。在學生發展評價中,還需注重將學習結果對象化、產品化、成果化,確證和固化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通過職業教育學習的成果體驗自身的收獲,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首先,從教學管理制度來看,支持不同的學生自主選擇學籍、班級、教學過程支持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能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定義自身的學習生涯、學習內容和學習需求,奠定學生參與立體評價的基礎。其次,從教學建設制度來看,立體評價意味著大規模個性化學習的開始,層次化資源、不同類別的教師和活頁式教材將成為學生的剛需。這就要求教學制度從邏輯、形式和資源投入方式上滿足立體評價的需要,尤其是將學生意識貫穿于教學建設過程之中,將“以學定教”和“成效為本”作為教學建設制度的主導。再次,學生激勵制度是發揮立體評價的重要環節。任何教學改革,都是教學要素調整的結果,最終的體現是學生是否樂于參與并從參與中獲得成長。立體評價相關的激勵制度應將激勵的重點從“達標性評價”轉向“參與性支持評價”和“鼓勵提升性評價”,促使學生肯定自身,享受學習過程,尤其是職業技能提升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過程。最后,社會用人制度的改變也是促進立體評價實現的配套性制度。職業教育是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體系,如果職業教育相關改革得不到社會的支持,則很難從根本上落實改革措施。對于立體評價而言,需要社會以發展能力為邏輯基點評價學生,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造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分數、高成效和高水平”。
(五)局部突破:按照漸進思維擴大影響
職業學校有關學生的立體評價還處于探索階段,評價標準還不夠成熟,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地區對學生的評價要求還存在差異性。這使得職業院校學生的訓育質量參差不齊,難以統一實施立體評價,各社會主體對職業學校學生立體評價的訴求還不統一,與之配套的制度建設還沒有系統化,漸進式推進、階段性優化、局部突破是目前學生立體評價體系建立的可行之路。一是扎實推進立體評價體系建立和實施前的準備工作。對各評價主體、學生、社會等做好充分的調研和科學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優化相關制度;提高行業協會對立體評價的參與度,夯實行業在訓育實踐課程綜合改革和課程體系標準的制定等方面的協調作用。二是有序推進評價過程建設。在立體評價體系建設中,過程推進是重點,必須建立“實施—評估—優化—再實施”的過程策略,可選擇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專業的學生,按照“試點—示范—推廣—全面實施”的辦法有序展開。三是科學把握階段目標。學生評價既要橫向開展,更要縱向實施,在探索和實施過程中,科學制定階段目標,逐步推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既要重點突破,實現局部的目標導向;也要注重實效,關注實施過程中的變化,不斷在實施過程中對相關標準、機制和成效進行反思,逐步優化。
[注釋]
①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1-04-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②祁占勇,任雪園.扎根理論視域下工匠核心素養的理論模型與實踐邏輯[J].教育研究,2018,39(3):74.
③李潤洲.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蘊[J].教育研究,2020,41(4):26.
④教育部等九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EB/OL].(2020-09-16)[2021-08-2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⑤張弛,張磊.中國智造視域下高技能人才職業素質模型與“1+X”育訓協同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20):41.
⑥孫綿濤,康翠萍.教育體制改革與教育機制創新關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31(7):69.
⑦劉云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學生立體評價的時代意蘊與探索思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0):4.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56.
[3]康寧,楊東平,周大平,等.教育理念的反思與建設[J].教育研究,2003(6):9-14.
[4]孫綿濤,李莎.試論教育體制理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19,40(1):122-130.
[5]吳南中.論職業教育的發展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22):18-22.
[6]吳南中,夏海鷹,黃娥.課堂形態演進:邁向大數據支持的大規模個性化教學[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9):81-87+114.
[7]吳南中,謝紅.“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方向與創新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36):22-26.
[8]徐國慶,伏夢瑤.“1+X”是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7):21-26.
[9]Gray V.,D lowery.A Niche Theory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J].Journal of Politics,1996,58(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