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靜 黃德橋
[摘要]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鑒于當前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受損的情況,應完善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安全保障制度、提高學生維權意識與能力、堅持專業技能與實習崗位對接原則、切斷“實習套利”操作、壓實校企在學生頂崗實習中的育人與管理責任,切實保障實習學生合法權益。
[關鍵詞]頂崗實習;實習學生;實習權益
[作者簡介]杜文靜(1985- ),女,河南汝南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碩士;黃德橋(1983- ),男,廣西藤縣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重慶 ?409099)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重慶高職專業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8-GX-041)、重慶旅游職業學院2020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五有人才培養標準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項目編號:YJJG2020006)和2020年度校級課題“疫情防控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研究”(項目編號:XJKT-202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0-0108-05
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將在校期間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應用于生產領域的重要途徑。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企業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其目標在于培養適合技能型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要求維護學生頂崗實習的合法權益。2018年教育部《關于公布第二批職業學校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指出頂崗實習標準是職業院校組織學生開展頂崗實習的主要依據。這為職業院校推進學生頂崗實習提供了政策指導和制度保障。全國各地職業院校每年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期間,時常發生實習學生權益受損現象。因此,應積極探索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保障的路徑,修補頂崗實習制度漏洞,從而提高學生維權能力、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一、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要性
1.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在學生頂崗實習中注入“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筑牢技能人才成長的精神豐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職業教育培育人才的中心環節,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這有利于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當今社會,一些不勞而獲的風氣正侵蝕學生的心靈,扭曲其價值觀念,助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風氣的蔓延。為此,職業院校應根據專業實習和勞動教育計劃,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參與企業生產勞動,在實踐中提高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并通過企業生產勞動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與勞動者的道德品質,進而形成以勞動獲取財富、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思想觀念。
2.體現校企協同育人主體責任。頂崗實習體現了校企落實協同育人的主體責任。保障和完成學生頂崗實習任務,需校企雙方履行協同育人的主體責任。就學校而言,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源于學校與企業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為不同專業學生搭建“對口”的頂崗實習平臺是校方的主要職責。此外,校方要規范實習管理,做到學生“頂崗”不“脫管”。頂崗實習學生兼具在校生和頂崗員工的雙重身份,其既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也要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就企業而言,也要履行協同育人的主體責任,企業不僅要提供符合學生能力與期望的工作崗位,還要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實踐指導,提升實習學生的職業核心技能,增強其職業榮譽感和職業認同感,切忌出現頂崗實習中“有工無學、工學割裂”的現象。
3.延伸職業教育教學空間。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學生在學校場域學習向企業生產領域學習的延伸。職業院校因受自身條件限制,在教學上偏重于理論教學,而在企業真實生產領域中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機會很少,這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技能。例如,汽修專業教師過去都是在PPT上告訴學生各種零件的名稱與功用,但在真實維修汽車時,學生面前是一部整車,找出制動器在哪個位置、使用哪些工具、怎么拆下來,這和在教室里看PPT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職業院校為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對接企業,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穩定的合作企業資源,有助于延伸教育教學空間,借助企業資源完成學生崗位技能孵化。企業憑借其人力資源上的優勢,安排一線員工特別是技術骨干以最新生產技術作為學生培養標準和技能訓練標準,并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和操作流程助其上崗生產,并考核質量。積極利用實習企業優勢有助于打破目前職業教育在專業技能上割裂的困局,有助于改善職業教育輸出的人才類型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成效和就業競爭力。
二、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易遭受的權益侵害
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培養的必要環節。根據相關文件精神,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和企業層面需要協同推進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工作,維護頂崗實習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合法權益,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頂崗實習,職業院校學生能獲得企業實踐經驗,企業則可獲得一線的技能人才,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這本是校企互利雙贏的設計。但當職業院校與企業互相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卻忽略了“中間人”實習生群體的利益。由于法律身份、權益保護及適用法律條例缺乏明確的界定,學生頂崗實習的權益遭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從職業院校頂崗實習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其面臨五大突出難題:
1.缺乏對學生頂崗實習權益保障的教育。頂崗實習是檢驗職業院校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形式,也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但是,近些年來,很多職業院校打著頂崗實習的旗號把學生推到企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實習過程中保障自身權益的教育,這導致了學生在實習層面無法保護自己的合法勞動權益。此外,由于實習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了解較少,特別是對勞動法的內容和司法實踐的認知水平不足,使得學生維護實習權益的道路迷茫又艱辛。例如,當出現損害頂崗實習學生權益的情況時,學生本可以利用相關法律法規、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等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但由于實習學生對頂崗實習權益保障的認知缺失,這層法律意義的權益屏障出現自然性“消退”。
2.學生實習期間付出的勞動和報酬不對等。頂崗實習是培養實習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的教育活動。“規定”要求實習單位應遵守國家關于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的規定,保證實習學生的休息權。此外勞動法中對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益有明確規定。但在學生頂崗實踐中,由于企業基于訂單和合同規定的時間內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這使得學生實習的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報酬難以固化。“加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只不過加班時間和輪次會因頂崗實習所在的企業類型和生產工序有所不同。例如,在酒店實習的學生,由于酒店行業自身特性經常加班,并且這種加班往往不換算成工資,酒店為節省成本往往通過換休等途徑來“彌補”學生的休息時間。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經常性的加班或上夜班,容易帶來身體、心理方面的疲勞或造成隱性傷害,這些疲勞和隱性傷害容易被企業、學校所忽視,在缺乏監督力度的情況下,某些企業甚至有意漠視學生的休息權益。
3.學生專業不對口導致其喪失積極性。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向企業員工身份轉變的“最后一站”。專業不對口的頂崗實習,不僅讓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失去了本質意義,也勢必會對學生頂崗實習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一些先進國家在職業教育技能的課程設置上規定,60%—70%的課程在企業中進行,另外30%—40%的課程在職業院校進行。國內職業院校借鑒了其“企業培訓”模式,通過學校介紹、自選或其他途徑進入實習單位工作,通過完成一定任務來熟悉崗位工作,以達到深化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技能的目的。按我國現行教育的設置,實習是各類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展的活動,而且實習的內容與教學計劃和專業方向必須一致,進而為未來就業做準備。但某些職業院校將學生送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充當“學生工”并且從事與專業不對口的崗位,進行高強度、低收入、低技術的勞動生產,使學生學習與工作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損害。無視學生學習成果倉促地將其送進企業“補漏”,不僅違背了通過頂崗實習錘煉學生實踐技能的初衷,也損害了學生的正當權益。
4.學生頂崗被“實習套利”式安排。職業院校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是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應有之義。一方面,企業通過校企合作院校招聘實習生有助于企業人力資源工作的優化與建設,在培養中任用實習生,在任用中培養實習生,借機發現適合本企業的人才,企業可以降低篩選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這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舉,企業通過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參與人才培養,推進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由于其中存在著較大的獲利機會,導致部分學生頂崗實習被某些企業及院校異化為自身不當得利的工具。此外,還存在著諸如中介外包、付費實習、付費內推等法律邊緣的灰色產業,這種“校企合作”歪曲了實習的本質和意義,對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形成了阻礙,長期來看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5.學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由于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身處具體的工作單位,其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會進一步加強,人身傷害的風險也會增大,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導致此番后果的學校、企業和學生都負有不同程度的責任。其中,對安全管理認識不到位是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安全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企開展安全教育不到位,導致學生安全意識薄弱。例如,學校缺乏學生頂崗實習安全方面的宣傳與教育,從而導致學生從學校到職場都沒有接受或內化安全法治知識。二是學生頂崗實習安全監控不到位。學校把學生安排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后,學校層面很少對學生進行安全監控,只是通過QQ或微信網上溝通,安全教育因“物理”空間限制而難以落地。此外,實習單位對學生安全監控也相對寬松,缺乏周期較長的學生安全監管工作。具體表現為,在學生崗前培訓時還會強調安全問題,而培訓結束后生產任務就成為實習生的重中之重,安全監管規章因缺乏有效的監控和評價往往成為一紙空文。
三、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保障的路徑探索
追溯頂崗實習制度設計的初衷是職業教育自帶的實踐性與就業性使然。實習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承擔了與企業員工基本相同的工作內容與責任。但這種“準員工”與“正式員工”在權益保障難度上卻有著天壤之別。而有關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障條文,我國目前法律尚有缺失。為此,國家應將大學生頂崗實習列入法律法規,地方政府應制定配套的政策并落實監管機制,學校應健全頂崗實習制度和落實管理責任,學生及其家長也應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以此全過程、全方位、全員監控學生頂崗實習流程,扎實推進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權益保障制度建設。
1.落實校企在學生頂崗實習中的教育責任。頂崗實習是一種校企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是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實踐技能的必要環節,也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然途徑。從具體身份上看,頂崗實習生仍然是未畢業的“學生”,他們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面對頂崗實習學生權益保障方面的教育困境,各級職業院校應當率先承擔起相應責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和充分的培訓活動,在認知層面消除學生權益保障方面的知識空白,進而承擔起職業教育的育人責任。除此以外,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企業也要在享受人力資源“紅利”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從具體生產實踐層面出發,幫助職業院校在學生權益保障學習上查漏補缺、積極補位,從而落實校企在學生頂崗實習中的教育責任,形成育人合力。
2.鼓勵學生自主合法維權。學生提高自我維權意識與能力是避免頂崗實習中權益受損的核心要素。頂崗實習合法權益要得到有效保障,既取決于學校、企業、教育行政部門及學生家長等高度重視,也取決于其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不斷提升。目前,真正實現實習學生和實習企業的權利與責任全面表達、合理平衡的機制尚未建立,無法協調好企業、實習生和學校“產”與“教”的關系。部分勞動保障部門受限于外部條件也無法對相關問題進行關照,導致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承受諸多風險。因此,一方面,勞動保障部門應積極聯合社區、街道、工會等組織對頂崗實習生權益保障問題進行探討,同時提供相應的援助,共同營造鼓勵學生合法維權的環境;另一方面,實習學生應以簽訂的頂崗實習協議為基礎,全文閱讀實習協議并理解其中內容,特別是對自身的權益要有清楚的認知,共同構筑起頂崗實習權益防線。
3.堅持專業技能與實習崗位對接原則。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更加側重人才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頂崗實習的目的在于增進學生和社會實踐、生產實踐以及崗位實踐的聯系,有效補充傳統課堂僅僅傳授理論知識的不足。隨著社會分工的變化,技能的傳承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仍須在實踐中培養磨煉。“規定”中明確指出,職業學校安排學生實習時,“實習崗位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與學生所學專業對口或相近”。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核心是必須把他們未來面向崗位的核心工作技能培養扎實。因此,頂崗實習必須圍繞培育專業技能人才這個核心,處理好各方的關系,在劃定對接企業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和家長的意見,還要考慮學生專業實踐與真實工作崗位的匹配度,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使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4.切斷“實習套利”操作。實習不應是企業和學校牟取不當利益的手段,而應是鍛煉學生適應社會、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規定”強調不得通過中介機構或有償代理組織、安排和管理學生實習工作,也明確禁止學校借學生實習與實習企業進行利益輸送。但僅僅有文件規定是遠遠不夠的,要切實斬斷“實習套利”的灰色利益鏈條,需要高懸法律之劍,避免部分實習企業和職業院校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存在缺失的機會鉆空子。首先,國家在完善職業院校頂崗實習制度的基礎上,要增加制度本身執行的“硬度”,其法律義務和禁止規定也就成為斬斷“實習套利”的“尚方寶劍”,讓地方職業院校和實習企業及中介機構視其為“紅線”,不敢碰觸。其次,要保護實習生的合法權益,讓實習生不再是“學生工”,不僅需要增強源頭治理,還要明確細化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職責,更需要形成托底機制使實習生的利益訴求能夠暢通表達。再次,要嚴格查處,提高違法成本。有關政府部門要加強監管,對損害學生利益的學校和企業要加以嚴懲,斬斷頂崗實習亂象背后的利益鏈條,確保實習質量。最后,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對參與和接收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從源頭上切斷“實習套利”。
5.完善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安全保障制度。學生頂崗實習安全保障制度是人才培養順利實施和學校辦學聲譽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中之重。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將所學知識向企業真實崗位轉化和應用的必經之路,是就業的前奏。校企基于教育需求與經濟成本的考慮,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接收相應數量的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并簽訂三方認可的實習協議來保障各方頂崗實習權益和“維權”權利。與此同時,校企雙方還要將學生的勞動安全問題提升至頂崗實習工作的第一要務。同時引入地方政府、法院與勞動保障部門的外部監督與審查機制。對學生頂崗實習做好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的安全保障。嚴格按照實習規定與章程監管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以此構建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梯形安全保障制度。
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實現教育培養目標、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基本環節,更是一種應該受到保護的權利。推動國家層面出臺大學生頂崗實習的法律條文,落實院校和實習企業關于學生頂崗實習中承擔的責任,保障好每一個實習學生的正當實習權益,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全社會的應盡之責,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之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教職成[2016]3號)[Z].2016-04-11.
[2]教育部.關于公布第二批職業學校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的通知(教職成函[2018]1號)[Z].2018-08-19.
[3]王殿軍.補齊勞動教育的短板[N].中國教育報,2018-
10-31(9).
[4]申素平,賈楠.實習生權益保障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7(6):67-72.
[5]金勁彪,韓瑋.大學生實習權益的保障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54-57.
[6]楊和能.給中職生頂崗實習撐起“安全傘”[J].西北職教,2017(4):51-52.
[7]張爍.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N].人民日報,2021-
04-29(5).
[8]丁小浩,馬世妹,朱菲菲.大學生實習參與方式與就業關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5):33-4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