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穎文 韓曉明


【摘要】目的:研究手術室發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以及預防護理的效果。方法:于我院實施預防護理前后各隨機抽取95例,作為對照組(實施前)和觀察組(實施后),對對照組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對比兩組感染率和滿意度。結果: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非層流手術室、手術時間≥3h、手術室溫度、有參觀人員、切口長度≥10cm、留置引流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照組感染率21例(22.11%),滿意度76例(80.00%)。觀察組感染率6例(6.32%),滿意度91例(95.79%)。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手術室出現切口感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手術時長、層流手術室、手術室溫度、手術切口長度、參觀人員、術后留置引流管以及使用預防性抗生素。根據上述因素展開預防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滿意度,更有利于提高手術療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關鍵詞】手術室;切口感染;危險因素;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DOI】
前言
切口感染是手術患者常見并發癥,患者感染后會影響術后康復,嚴重時發展為膿毒血癥、切口疝等疾病,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1]。近年來患者在手術室治療期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逐漸受到廣泛關注,作為醫患糾紛的重要緣由,受到醫院高度重視[2]。由于手術治療流程復雜,影響因素眾多,手術室護理難度高,對于醫護人員專業素養和風險意識提出較高要求。通過對感染患者危險因素的分析,積極采取預防護理干預,對于降低切口感染率具有積極作用[3]。為研究預防護理的實施效果,本文于本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90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190例患者為樣本,對照組95例,性別:男/女=49/46,年齡(52.43±3.16)歲,平均BMI(23.51±0.84)kg/m2。觀察組95例,性別:男/女=50/45,年齡(52.68±3.20)歲,平均BMI(23.64±0.91)kg/m2。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擇期手術,無糖尿病等慢性病。(2)患者年齡在18~65歲之間。(3)患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無意識障礙。(4)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術后有嚴重并發癥,無法繼續參與研究。(2)意識模糊,精神障礙。(3)資料缺失,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1.3.1調查方法
全面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個人信息。根據對照組中感染患者數量21例,隨機抽取非感染患者21例,對比感染和非感染患者臨床資料的差異。
1.3.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密切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治療,按醫囑給藥。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情況。
觀察組給予預防護理,操作如下:(1)術前做好充分準備,明確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叮囑患者做好皮膚消毒,快速完成術前備皮時間。(2)術中保證手術器械處于無菌狀態,和上一臺手術之間保持30min層流凈化。嚴格使用紫外線照射,注意手術器械和地面的清潔。術前檢查手術器械包完整。(3)術中最大限度上避免人員走動,準備好充足的物品和器械,減少切屑傳遞和走動的次數。嚴格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手術室,和手術外聯系均通過電子設備進行。(4)術前護理人員須和醫生提前模擬手術,研究手術方案,優先選擇微創或小切口手術方案,確保醫護人員對手術流程完全掌握,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術中密切關注手術室溫度,穩定在22~28℃。(5)術后視情況留置引流管,并叮囑病房護士、家屬,避免觸碰引流管。叮囑病房護士嚴格控制探視人員,注意對手部消毒。可給予預防性抗生素,并嚴格控制劑量和療程。
1.4 觀察指標
總結感染患者臨床資料的危險因素。統計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切口感染率,使用紐卡斯爾量表評估患者滿意度,>80分為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x±s),使用X 2檢驗計數資料(%),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室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手術室類型、手術時間、手術室溫度、參觀人員、切口長度、留置引流管、預防性抗生素。詳見表1。
2.2 兩組感染率和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感染率6例(6.32%)較對照組低,滿意度91例(95.79%)較對照組升高。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切口感染是手術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需要醫護人員加強預防[4]。經過分析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非層流手術室、手術時間≥3h、手術室溫度、有參觀人員、切口長度≥10cm、留置引流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針對上述危險因素采取對應的預防護理干預,加強術前準備工作,最大限度上提高手術熟練程度,盡量縮短手術時間[5]。加強術中控制,嚴格控制溫度和無菌化操作,消除醫源性感染風險。做好和病房護理的銜接和指導,共同控制切口感染風險。給予預防護理后,觀察組感染率6例(6.32%)較對照組低,滿意度91例(95.79%)較對照組升高。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證實預防護理的應用顯著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滿意度,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根據危險因素展開預防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滿意度,更有利于提高手術療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李燕,高岸英.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提升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效果的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6):2251-2253.
[2]李莉,劉平,楊秀霞,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21,42(05):1259-1260.
[3]毛紅艷.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手術室護理管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5):10-12.
[4]王珊珊,丁浩,薛梅.手術切口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關系及防范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0):210-211.
[5]黎麗.術后切口感染手術室相關危險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及干預[J].吉林醫學,2020,41(09):2288-2290.
作者簡介:
郝穎文(1988.12.29-),女,山東省濰坊昌邑市,漢族,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手術室護理。
韓曉明(1990.9.7-),男,山東省濰坊昌邑市,漢族,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手術室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