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本華 趙亞玲
【摘要】思政課程是一種全新的、綜合的教學理念,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它融入各類課程之中。大學英語是一門講授西方語言文化的公共基礎學科,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它既是語言學習、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本文以《新編大學基礎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Concrete Jungle”的教學為例,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世界文化傳播和時代精神體現三個維度分析探索思政元素怎樣融入和遷移到大學英語課堂。
【關鍵詞】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
【作者簡介】肖本華(1977.02.16-),四川宜賓人,漢族,男,宜賓學院,講師,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趙亞玲(1971.07.27-),四川宜賓人,女, 漢族,宜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法。
【基金項目】國際教育學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大學外語B2》‘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編號:158-2020KCSZ016)。
一、探索研究背景
“課程思政”源自2014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綜合的教學理念,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傳播、傳承優秀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涵。優秀文化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包括世界優秀文化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真吸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世界優秀文化精髓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傳播世界文化不僅是傳播文化現象本身, 還應該包括從文化中提煉出來的精髓,如客觀、理性、科學精神、規則意識(法漢精神)、效率、責任意識、信用意識等。文化交流與傳播能有效促進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有效破除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封閉保守與盲目自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對標課程思政元素在教學各環節的有效實施,使學生逐步樹立“ 四個自信”,指明“立德樹人”努力的目標與境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現了我們的大國擔當和情懷,主張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
2020年5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指出,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大學英語是一門講授西方語言文化的公共基礎學科,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在傳播世界的文化精髓、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以及弘揚時代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編大學基礎英語》是宜賓學院藝體本科使用的教材,教材的內容簡單,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呢?本文將以第一單元“Concrete Jungle”的教學為例進行探索研究。
二、課堂思政元素的融入與遷移
《新編大學基礎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Concrete Jungle”有四篇課文:“My Town,Ethnic Communities” “Then and Now”“Fact or Film”,主要講述了城市的環境、工作和生活,城市的變遷,現實生活中的城市和電影中的背景城市(洛杉磯和東京),介紹了民族特色社區的飲食、音樂,傳統節日等文化內容。在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播世界文化和體現時代精神上都能找到相關的思政元素切入點。
1.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本單元的標題“Concrete Jungle”(混泥土叢林)的意象,第三課“Then and Now”(過去和現在)提及紐約的建筑地標“帝國大廈”和“時代廣場”,讓人聯想到高樓大廈,在復習以前學習過的建筑類型時,可適度延伸到我國的建筑文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列舉一下在自己家鄉或者國內可以見到的建筑類型,課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一下我國古今的特色建筑以及這些建筑體現的思想精髓(如四合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體現了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民族特色社區這一課中,教師可以介紹一些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傳統音樂形式以及傳統飲食習俗等內容(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這些節日里傳統的習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2. 世界文化的傳播。在教授“民族特色”社區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圖片和閱讀材料了解倫敦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區,如印度、波蘭、加勒比人,巴西、西非人和中國人聚集的社區文化。通過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促進文化傳播、交流和交融。促進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和和諧統一。在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城市和電影中的背景城市這一話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撞車》和《迷失東京》的電影海報以及電影片段讓學生了解東京和洛杉磯這兩座城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應教會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事物。
3.時代精神的體現。在講授“My Town”(我的家鄉)時,教師通過聽、說、讀、寫、譯的實訓讓學生了解怎樣用積極的形容詞和消極的形容詞描述家鄉的環境、工作和生活。在教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情懷。“Fact or Film”(現實與電影)這一課通過Crash(《撞車》)和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東京》)的電影海報描述了洛杉磯和東京在這兩部影片中給人留下的既光鮮亮麗又陰暗孤獨的兩面印象。這一課從前面課文描述城市的建筑、社區升華到描述城市中的人際關系。看似繁華的大城市,人際關系竟然如此冷漠疏離,回指了“Concrete Jungle”(混凝土叢林)給大家留下的意象:遍地的高樓大廈和冷漠的人群。社會越來越發展,人際關系卻越來越冷漠。四通八達的網絡讓你可以和遠方的陌生人促膝長談,我們卻很少和自己周圍的人交流。“低頭族”“抱抱團”這些流行語和社會現象無不表現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以及大家的心理訴求。“抱抱團”活動,崇尚與陌生人自由擁抱。最早向世界推行這項活動的是美國人賈森·亨特。長沙的年輕人才子豪和幾個熱心的網友在長沙組成了中國第一個“抱抱團”,他們于2006年10月21日下午1點鐘,在長沙黃興路步行街組織了第一次擁抱活動,并把當天的活動制作成視頻上傳到互聯網。隨著視頻的網絡傳播,“抱抱團”活動熱潮蔓延全國。我們可讓學生去感受一下久違的擁抱,感受一份相互的關愛和城市的溫度,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種下“友善”的種子,促進社會的和諧和融洽,創造一個平等溫暖善良的世界。
三、課后拓展思政元素的融入與遷移
課后可通過課程平臺發布視頻學習的作業“TED建設更好城市的七原則”(無字幕英文版),該視頻通過分析美國加州、中國的北京和重慶等大城市面臨的城市蔓延問題,提出了建設更好城市的七條原則,這些原則包括自然環境、歷史遺跡、關鍵農業的保護,不同群體融入街道網絡、公共交通的優化和新舊公交系統的重構。學生觀看視頻后認真思考七條原則的合理性,并說出理由。教師可在課程平臺與學生就該話題開展討論,可重點討論如何保護自然環境、歷史遺跡、關鍵農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實質上就是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保護歷史遺跡就是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農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除了保護耕地,我們還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四、結語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我們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世界文化的傳播和時代精神的體現三個維度闡述了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和遷移。這些思政元素又分別對標“文明、和諧、平等、愛國、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實現了對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引導,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反過來拓展和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他們的思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課內活動,貼近生活的優勢,深入挖掘英語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廣泛搜集思政熱點,運用各類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人類共同命運體思想巧妙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把他們培養成有國際視野、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岳曼曼,劉正光.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J].外語教學,202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