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從基本功能看,是一門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課程;從培養目標看,是一門培養當代公民素養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定位,要貫徹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自學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文章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學校教學實際,從課前預習、課堂拓能、課后鞏固三個角度,具體闡述了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應該關注的內容,力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預習;拓能;復習;自主自習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如何靈活有效地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尤其是指導學生自學。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一主張強調教學過程要滲透學生能力培養,運用善誘和啟發,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習,學會自學的本領。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指出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應關注指導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本文結合我校實際,對指導學生自學進行具體闡述。
一、課前:以預習為基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重在方法,重在學生得法。課前預習是自學的第一環節。上課前的自學,是學生在老師講課前,自己獨立學習新內容,對課程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過程。有效的預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預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標注內容。學生預習的過程是熟悉教材內容的過程,在預習過程中要邊看、邊想,并適時對教材重點字、詞、句進行圈點、劃線,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做出特殊標注。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教材內容,找出重難點內容。
2.填空補缺。填空題一是助力熟悉教材內容,二是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同,針對部分學生無法獨立完成教材中重難點內容的預習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包含教材重難點內容的學案。本校的學案集預習、復習和筆記于一體,學生在完成學案的知識框架和第一部分填空題時,對教材的重難點內容會形成一定的認識,有助于有效地完成預習任務。
3.“問題化”整理。學生完成重點內容的圈點、勾劃之后,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問題化”整理,包括前后知識的聯系或同一問題不同角度設問整理。這些措施既幫助學生預習了新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問題敏感度,也滲透了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
4.“微課”助力。教師要打破習慣思維,積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利用新的教學手段。教師要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我管理能力、學習效果。2020年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響應教育部號召,開展“停課不停學”,錄制了一批省級、市級和校級網課。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理論性較強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制作成“微課”放到網上或班級群里,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觀看這些“網課”進行預習,了解新知。
學生預習要有一定的要求和檢查,否則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沒有實效。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把學生的平時成績分成三大塊,其中有一項是預習成績,每次課前由組長進行預習檢查,檢查合格后計入成績,教師再通過表揚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二、課堂:以拓能為突破點
學生的任務主要是學習,學生學習的途徑有很多種,最主要的知識獲得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課堂既要有知識傳授也要有滲透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授課時要滲透學生的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課堂環節應強調:
1.帶著問題聽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考的先導。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帶著預習問題聽課的好習慣,激發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教師應強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要重點聽預習時沒弄通的知識點,關注知識點解讀、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等內容,并學會質疑,逐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做好筆記。心理學家發現,劃線能使學生較快地找到和復習課本中的重要信息,能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要養成做筆記的良好習慣,對重點內容或沒有掌握好的內容進行標注。分門別類整理筆記的過程既是查漏補缺的重要抓手,也是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核心思維能力的重要步驟。
3.積極參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的討論、質疑、辯論都是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要鼓勵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通過相互探討或者教師答疑,解決出現的問題。這些舉措既能為學生解惑,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
4.“留白”導思。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建構起新的經驗。道德與法治學科關注培養一個人辯證思維、獨立思考、自主發展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課堂上通過學案上的留白,能夠讓學生自主獨立完成本課知識框架整理,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
為了檢查預習和上課效果,除組長檢查預習外,上課時教師要先對預習內容進行抽查,請其他同學點評答案。為此,我們把學生分成了師徒型、互補型、教師與學生型三大類,這樣可以較好引導學生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學生通過相互質疑、相互探討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靈活度。
三、課后:以鞏固為提升點
課后復習鞏固是學習的重要步驟。復習是預習和上課的繼續,復習使學生既能完成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又能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而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教師可以通過對知識的歸納、整理使學生對知識真正消化吸收,完成知識內化,使之成為學生知識鏈條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生想提高學習效率,鞏固學習成果,做學習的主人,課后復習要做好以下幾點。
1.分類整理。磨刀不誤砍柴工,課后要把筆記、材料進行分類比較、歸納和整理。歸納整理的過程是對知識進行加工內化的過程,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學生通過比較、歸納、整理,可以梳理清楚易混、易錯知識點,可以梳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知識框架體系,在考試中遇到變式題可以做到一題多用。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復習筆記進行評優并在班級進行展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2.線上線下。在做筆記、整理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靠實戰,引導學生通過作業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練習反饋既包括傳統的布置書面作業、老師批改并進行錯題訂正,也包括疫情期間使用的如通過問卷星、QQ小程序等布置的網絡作業。疫情期間,各地以網絡教學為抓手,充分利用各種APP、小程序展開教學,為后疫情時代指導學生自學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網絡工具能在學生完成試卷的同時統計學生的得分點和失分點,通過大數據分析,使學生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有重點地進行復習。學生對大數據的分析過程也是培養他們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這些數據也為教師下階段的工作開展提供了現實依據。
3.分層“自助”。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收獲會有差異,因此個性化輔導要突顯針對性。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可以借鑒線上教育的做法,充分利用問卷星、某些APP的功能,呈現差異化作業,把問卷星或者APP里有關的數據分類整理成題,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對癥下藥,自主選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帶有一種主張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撼,從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就是興趣。”分層“自助”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有利于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學習,共同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更愿意投入到學習中。
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卷考試的特點使得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在這門學科的學習上,這不利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學會讀題、解題,還要提高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關注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刑奇志.“教為不教”視域的作業設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0):69-70.
[3]陳倩倩.四個轉向:作業優化的策略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