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戴緣
【摘要】在新課改不斷落實的背景下,學校與教師愈發看重小學生的提問能力,“學會提問”是學生學習語文科目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提問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習質量,培養多重思維與創新精神。并且,培養提升學生的提問意識還有助于加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還可以讓學生在提問和回答中充分表達陳述自己的觀點,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但是,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提問意識比較薄弱,這一問題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據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策略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所謂提問意識,即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等心理,它會不斷督促人們在提出問題之后找尋問題的答案。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其中后者是學生思維的核心,而問題意識恰恰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所在。所以,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閱讀鑒賞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時刻保持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增強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力以及想象能力。所以,培養小學生的提問意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生缺乏提問意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學生缺乏提問的勇氣和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語文科目的學習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在學習知識時如果自信心受到打擊,就會出現消極心理。而在課堂上,教師勢必會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問,部分學生在回答錯誤以后,就會喪失積極性,更別說自己主動提問了。時間一長,學生們回答問題與主動提問的勇氣和信心就會漸漸喪失,對于這一現象,語文教師很難挽救。
(二)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不高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語文是枯燥乏味的背誦學科,這種看法明顯是錯誤的,學生缺乏對語文學科的正確理解,自然對語文科目的興趣就不高,在學習過程中也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對學習質量產生了一定影響[1]。此外,學生學習興致不高,也就不愿意自主思考、主動提問,這對提問意識的培養也有較大阻礙。
(三)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不科學
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效果取決于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一些教師為了盡快提高教學效果,常常會將語文課堂當作個人“表演”的舞臺,學生們無論是接收知識、理解知識還是學習知識都十分被動。并且教師也不重視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學生自己更無法突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性,長時間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極大限制,很難生出主動提問的意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策略
(一)由好奇至樂于問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好奇心也比較強,性格活潑好動,喜愛模仿,有著直觀、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對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好奇心予以保護,同時將提問范圍進行拓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提問的樂趣,讓學生變得喜歡提問、善于提問。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經常出現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因為課堂外的事物而分心走神等問題,對此,教師應當及時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使學生的好奇心放在本節課的知識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首先教師要導入新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以課題為核心引導學生發出質疑。
師: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烏鴉的圖片),大家認識它嗎?
生:認識。
師:它是誰?
生:烏鴉。
師:雖然烏鴉外表長得不是特別好看,但是它的頭腦卻非常聰明,而且還很愛動腦筋,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中的烏鴉是如何解決它想喝水的問題的。
板書題目,讓大家齊讀題目。
師:讀了這個課題,你們心中有什么疑惑嗎?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A生:我想知道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
B生:烏鴉喝到水了嗎?
C生: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
……
最后教師做出總結:“同學們真聰明,和課文中的烏鴉一樣,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有意義的問題。”本次課堂上,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通過提問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直觀教學促成問
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依然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對概念、定義的理解還有較大難度。比如小學低年級的課本,內容基本上都是圖畫,知識點也比較簡單,但是這些知識點是中高年級語文學習的基礎[2]。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要對該問題進行充分思考,可優先應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然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和發掘,開拓學生的問題思維,達到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目標。
比如在教授統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秋天》這篇課文時,教師事先準備了一些會在秋天成熟的果實,有金燦燦的柿子、紅彤彤的蘋果、飽滿開裂的石榴以及金黃的葉子。課堂初始,教師拿出這些東西,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它們,臉上寫滿了好奇。
師:大家認識它們嗎?有沒有什么問題想問問它們呢?
A生:柿子,柿子,你是怎么來到我們身邊的?(是秋姑娘帶我來的)
B生:蘋果,你好吃嗎?(秋天到了,我已經成熟了,味道可甜了)
C生:石榴,石榴,你怎么壞了?(我不是壞了,是秋姑娘讓我笑咧了嘴)
D生:樹葉,樹葉,你是怎么變黃的?(是秋姑娘把我給吹黃了)
本節課中,教師選擇了幾樣能夠代表秋天來了的實物,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后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一系列步驟水到渠成。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勇于敢于提出問題是最終目標,不得對學生所提問題的內容做出過高的要求,主要是讓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三)反思提問轉換問
通過大量實踐調查發現,與小學中高段學生相比,小學低段學生在課堂提問上更加積極主動,更加有勇氣,主要是因為其年齡特征。小學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探索階段,愛說愛動,偶爾還會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或者是對某個事件刨根問底。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讓小學低段的學生一直保持這樣的高求知欲呢?如何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呢?這需要語文教師充滿耐心和愛心,對學生進行科學規范的教導。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和大人一起讀”篇目中的《小熊住山洞》故事時,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熊的居住地,讓學生仔細觀察,借此充分體驗文章語句中的情感。
師:一走進小熊的家,你有什么感覺?
生:山洞里邊很黑,又陰暗、又潮濕。
師: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問題嗎?
A生:他們為什么不造新房子呀?
B生:他們為什么不搬家呀?
C生:山洞里為什么這么黑呀?
D生:他們為什么不砍樹呀?
E生:小熊的爺爺奶奶去哪里了?
F生:小熊的家住起來舒服嗎?
應用多媒體創建與課本內容相符的情境,從而喚醒學生的提問意識,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課堂中,學生才是主體,應該讓學生把心中所思所想表達出來。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難看出,F生提出的問題是呈現型問題,即有現成的答案,而C生和E生提出的問題屬于無效性問題,和文章的中心無關。
(四)消除恐懼鼓勵問
在培養小學生提問意識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消除學生懼怕教師、不敢提問的心理。教師應當多多鼓勵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提問心理[3]。對于不敢發言提問、怕說錯話被其他同學笑話、怕被老師批評的學生,教師可采用親切的笑容、溫柔的語氣和熱情的鼓勵等方法,引導學生邁出主動提問的第一步。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這篇寓言故事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相互提問,可以先以小范圍作為切入點,由簡單到難,先讓學生體會到提問的樂趣。可以問:青蛙跳出井口能夠看到什么呢?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回答該問題。只要學生能夠邁出第一步,那么他們的問題就會不斷增多,對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有很大好處。再比如,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島上的景色、海中的生物提問,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組織提問語言。有的學生會問:“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魅麗無比是什么意思?”這些有效性問題需要思考的時間會相對較長一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除了要學習掌握基礎語文知識之外,還需要培養增強自身的提問意識。對此,教師應當結合當前語文教學現狀,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能力,采用科學合理的策略培養并提升學生的提問意識,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小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J].新智慧,2020(05):141.
[2]尚玲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J].科普童話,2020(01):52.
[3]王曉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J].讀寫算,2019(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