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及需求也在改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加傾向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社會主義人才,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滲透品德教育,以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能手。初中階段是基礎教育的黃金階段,在初中課堂上加強德育已經成為德育教育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德育滲透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不單單接受化學知識,也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并且由此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初中生目前的身心發展相吻合,也是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
一、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現實價值
(一)符合當前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在全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在人才教育階段必須要更加注重德育。依照初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不單單是指人才技能和知識的培養,也是對人才思想品德方面的培養。在化學課堂上,教師應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在汲取化學知識的基礎上強化道德修養,促使社會主義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二)是社會主義人才培養階段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于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轉變,因此教育改革模式也跟隨大方向逐漸變革,以使得學校所供給的人才和整體市場需求相符合,從而保障人才核心素養。為了能夠提升人才核心素養,需要將德育教育不斷融入化學課堂。
二、對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相關策略
(一)準確對教材內容加以解讀,將唯物主義理念滲透給學生
教師在教授初中化學課程知識時,必須要將課本內容吃透,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將課本中所涉及的德育內容挖掘出來,從而恰當予以學生德育教育。例如,教師在講授“原子的構成”一課時,通過講解a粒子散射實驗,可以讓學生在觀念中樹立微觀和宏觀意識,明確這個世界是物質的,而所有看起來靜態的物質都處在不斷的運動中,從而進一步延伸到質變和量變的相關理論概念上來。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向學生教授唯物主義觀念,讓學生明白唯物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性。
(二)讓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合作精神得到強化
在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得到加強,而化學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應當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力圖創造更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很多實驗原料比較容易和簡單地制取,這些制取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課本并不會講述所有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自我設計實驗去發現和挖掘物質制取的有關方式,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誤還有實驗現象。化學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在旁邊觀察指導,讓學生的實驗效率大大提升。學生在進行自主研究的過程中,大腦和手都運作起來,這樣就能避免學生通過書本進行機械記憶。因此,教師一定要樹立讓學生自主創新和探索的意識,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讓實踐和理論結合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以講述化學家事跡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熱愛化學學科
初中化學教材里涉及數量眾多的化學家,這些化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成長和探究的優秀品質正是教授學生的最好素材。教師可以以偉大的化學家為例,讓學生在化學家的故事中知曉勇于探索思想的重要性。比如,英國偉大的化學家道爾頓,他是原子論的創始人,窮極一生立志于學習探索,并且自學成才為人稱頌。而化學家舍勒,早期只是普通學徒,但他憑借自身努力成為化學家,他依靠著刻苦鉆研、艱苦奮斗精神,才有了如今的偉大成就。教師通過這些有目的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崇拜和熱愛化學家,讓化學家的個人魅力展現出來,從而促使學生探究欲望的增強。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探究化學學科中的未知現象,讓學生堅信只要熱愛科學,勇于去發現真理,便也可以像那些成功的科學家一樣成為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
(四)促進學生擁有理性思維
在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教授方式,導致學生的思想逐漸被束縛,這樣根本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以及學習習慣。因此,初中化學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讓課堂教學形式得到優化,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加強,見識得到拓展,讓學習的有效性更加強化。在教師教授各種化學知識時,應當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的增強。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直接觀察到物質之間產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因此,化學教師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的思想得到解放,從而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讓學生面對化學知識時可以具備理性思維,并且進一步地強化學生的化學綜合能力,讓學生具備化學核心素養。學生在體驗化學整體變化的階段中,大腦和手一起行動,能夠主動創造和探索實驗的真相,從而將實驗和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明確界定下來。
(五)通過教材樹立環保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
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日常行為生活逐步提升,對于地球的利用也在逐步加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環保意識的強化,這是身為教師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初中化學教材里,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有很多,比如,在學習與空氣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知曉為何會造成空氣污染,以及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還有臭氧層破壞的巨大危害,等等。如當學習與水相關的知識時,教師應當向學生灌輸水資源的重要性,如當前人類面臨淡水資源缺乏的嚴重程度以及如今水污染的狀況,不管是農業生產中所污染的水資源,還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廢氣等等,這些都讓水環境逐步惡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威脅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生存。當講解化學燃料環節時,教師也可以在其中將環保知識滲透進去,讓學生明白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合物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構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其會導致樹木、莊稼以及其他植物遭受破壞,水質出現酸化現象。
學生對上述環境情況了解之后,就可以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一個基本概念,從而將這些概念傳輸到日常生活中去,從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獻出一份力量。化學教師在指導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將化學廢料放入指定容器,并且將能夠回收的物質進行回收。比如,當進行制氧實驗時,可以要求學生在提取完氧氣之后回收氯化鉀和二氧化錳,這樣就可以讓每一種藥品都得到充分利用。竭盡所能地將每一件事情都考慮到其的環保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環保意識,并且將這種意識實踐于環保行動中。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教師也可以“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為主題,要求學生布置相應板報,號召學生減少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使用,通過點滴小事踐行保護環境的意識。盡管在初中化學知識中所學習到的環境保護知識有限,但是通過這些小活動也能夠讓學生的環保意識萌芽,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有意識地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從而讓學生勇于參與環保行動,并且讓學生帶動周圍人群共同形成環保意識,一起努力維護家園。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育中,化學是基礎學科,對學生今后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在新的時代背景中,教師要在教學中時刻滲透德育理念,讓整個化學課堂和德育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石效忠.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家長,2019(9):11.
[2]王由明.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中),2016(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