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和 吳衛江 趙建輝 董丹丹
【摘要】為了培養新工科人才的基本素質,開展面向新工科的C語言課程建設。通過教學團隊建設,規范C語言課程教學和教研活動,促進教師成長。基于新工科內涵,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材建設。搭建網絡學習和實踐環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減輕教師教學強度。通過第二課堂應用實踐,實施因材施教。
【關鍵詞】新工科 ?計算機基礎教學 ?C語言 ?程序設計 ?實踐能力
【基金項目】新疆自治區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2017JG094);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01181004);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學名師重點教改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優秀教學團隊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79-02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進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以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1-2]。2017年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理念,升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3-4]。計算機基礎教育也應適應這人才培養要求,2010年高校推廣計算思維教育,把計算機基礎教育從工具化教育到計算機素質教育,再次提升到思維教育[5-6]。計算思維涵蓋基于計算機的數據表示、數據存儲和數據操作以及數據處理。面向過程的C語言程序設計與此內容緊密關聯。以C語言及其程序設計以及應用教學為載體,進行具有直觀感受的計算思維培養教育,具備新工科所要求的創新應用實踐能力培養。但C語言課程存在主要問題:注重詞法、語法、語義等語言基本知識,缺少應用內容。即使重視基本編程技能,也忽視問題驅動、聯系實際的應用創新能力培養。配套網絡資源相對缺乏,在線教學相對滯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還需要探索。針對應用開發的創新能力培養,缺乏因材施教,第二課堂建設與發展緩慢等[7-10]。
二、面向新工科的C語言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
為了解決C語言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面向新工科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一)加強團隊建設,規范教學教研
教學團隊是針對單一課程的教學實體。制定教學團隊管理辦法,涵蓋團隊成員管理與成長、教學實施與管理、教改與教研活動等,并嚴格執行團隊管理辦法中各條例。教學上,統一備課、教學內容、作業實踐、考試與流水閱卷等,規范了教學與管理。教研上,定期開展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主題的研討活動;不定期進行教學經驗、校外學習體會、教改實施、教育思想理念等交流活動。2010年C語言教學團隊成立以來,在品牌課程基金和教學團隊基金以及省部級教改基金等支持,增強教研活力,也鍛煉培養了教師隊伍,保障了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
(二)充實教學內容,重整課程系列
C語言是當今流行最具代表性、面向過程的計算機高級語言之一,其與問題求解過程更具有很好的契合度。 該課程以“確保基礎,注重聯系;增強應用,提高技能”為指導,教學內容包括語法和語義以及基本算法,主要涵蓋數據類型及數據、結構化程序設計、模塊化程序設計、數據有效性、數據安全性、數據文件處理等內容。突顯指針類型數據的重要性,并把指針等知識難點分布到多個章節中增強教學內容可理解性、技能性。通過應用實例分析,融入C語言及其程序設計的知識點,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應用性。該課程64學時=48學時(上課)+16學時(上機)。通過該課程學習,不僅掌握C語言知識及其程序設計技能,而且理解計算思維的基本內涵。
在C語言課程基礎上,增設“C程序設計綜合實踐”課程。該課程“面向新工科:以計算思維為指導,智能搜索應用為背景,提高程序實踐與應用技能為目標”設置教學內容,以人工智能中的搜索策略為應用背景,以問題驅動為主線,涵蓋了盲目搜索、啟發式搜索、不可回溯啟發式搜索(即局部串行搜索)、全局并行搜索、規則樹搜索等,并采用遞推和遞歸程序設計實現,教學內容具有基本性、技能性、應用性、實用性、時代性。該課程為3周實訓課程,通過教學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培養。
(三)重視過程考核,完善教學評價
C語言課程考查由期末考試(包括筆試和機試)為主改為以教學過程與期末并重的考核方式。期末考查和過程考查各占50%,其中期末考查50%=筆試35%+機試15%,而過程考查50%=考勤5%+作業15%+3~4次考試(筆試或機試)30%。鼓勵學生創新性,考慮到算法設計的多樣性、復雜度、可理解性等因素,對各種考查增設10%~15%附加分,但滿分限定100%。這種考查兼顧課程的基礎性(基本概念等知識內容),凸顯技能性、應用性特點的考查。
“C程序設計綜合實踐”課程在教學過程是以“教師講授為輔、學生實踐為主”,占總成績50%=考勤5%+考查3~4次45%,主要觀察學生的自學和技能能力,以便調整分析和講解內容,同時也督促實踐進度。期末考查占總成績50%=程序演示和答辯20分鐘30%+實踐報告20%。實踐報告20%細化為①目的、意義2%;②核心方法、算法、流程10%;③運行結果與分析2%;④源代碼及其注釋說明5%;⑤結論1%。過程考查和期末考查另有10%~20%的附加分,以鼓勵學生奇思妙想的方法和高效算法的實現。該課程對較大的實踐內容,要求2個人合作完成,鍛煉團隊研發、分工協作能力,培養軟件工程理念。
(四)建設特色教材,落實教學內容
依托C語言教學團隊,以“面向新工科:提升計算思維認識,落實計算機基礎教學”為總綱,“以程序設計為主線,以數據及其操作為核心”進行《C語言及其程序設計》教材編寫。
以“消化鞏固基本知識,提高編程實踐技能”為指導,編寫了《C語言學習輔導與實踐》,包括習題解答、例題講解、實驗實踐、綜合測試四篇。兩本教材為一體,知識結構完善,教學內容充實,做到“確保基礎,注重聯系;增強應用,提高技能”。
“以智能搜索應為背景,提高程序實踐技能為目的”編寫了《基于搜索策略的問題求解——數據結構與C語言程序設計綜合實踐》,全書采用標準C語言實現。該教材以人工智能的狀態空間和產生式系統問題求解為背景,以問題為出發點,問題驅動貫穿全書,各章節依次從淺到深、從易到難遞進介紹,并通過模塊化程序實例,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并具有鮮明時代應用特征。
(五)研發網絡環境,方便教學實踐
教學團隊研發了C語言教學網站,支持部分網絡教學。該網站主要有三大系統:教學資源平臺、遠程交互程序作業平臺、教與學研討交流平臺。
(1)教學資源平臺
教學資源平臺主要是發布教學相關的各種信息,主要有教學團隊、培養方案、課程章節簡介、電子教案、課堂錄像、教改項目與成果,并提供進入“遠程交互程序作業平臺”和“教與學研討交流平臺”鏈接入口。教學資源平臺提供C課程的基本學習資料信息,方便教學相關資料查閱、下載學習。
(2)遠程交互程序作業平臺
基于OJ內核的遠程交互程序作業平臺是針對程序作業的在線程序驗證環境(即遠程上機)。除了驗證數據結構、算法和程序的正確性外,該平臺還提供了求解精確性和執行效率信息,方便學生通過手機或PC機提交程序作業驗證程序及其效率,也減輕教師審閱學生程序工作量。可匯總學生的程序及其效率等信息,追蹤學生實踐能力。
(3)教與學研討交流平臺
教與學研討交流平臺提供課下研討、答疑網上環境,包括論壇、聊天、視頻、直播、筆記與評閱共享等功能。學生或老師作為發起者創建研討、答疑主題開展在線討論。平臺還提供各種疑難問題及其參照、解答資料的積累與共享。
通過整合教學網絡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程序作業實時提交運行驗證和研討交流,為提高教學質量起到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
(六)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創新人才
通過每年3月份全?!坝嬎銠C技能大賽(C語言程序設計)”,強化實踐考核內容,檢驗、促進C語言教學,也為“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熱身,落實了第二課堂教學。通過大賽選拔實踐能力強、素質全面的學生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配合團委“大學生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面向團中央“創青春”“挑戰杯”和教育部“互聯網+”“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賽事,開展應用性項目研發。學生不僅融會貫通C程序設計,而且延伸對問題處理方法探究、數據庫設計與實現、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系統設計集成乃至系統推廣應用。從C語言基礎教學、程序技能培養,到工程實踐、應用推廣提升,體現“學生為中心、學習為中心、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突顯“教師主導教,學生主動學”,最大限度開展因材施教,更加符合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更加體現新工科教育核心內涵的實現。
三、機遇與挑戰
基于C語言優秀教學團隊,取得一些教學成績,但還面臨一些挑戰。在教學管理權限方面,完善教學團隊工作章程,增強教學團隊的課程管理權限,使得教學團隊更加團結一致。在網絡資源建設方面,進一步基于E?鄄Learning思想,建設C語言視頻資源,甚至開展MOOC教學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減輕教師工作強度。在教學模式上,探索MOOC相結合、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師評價方面,程序設計及其實踐類課程不僅要求掌握知識,更要掌握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學習主動性、相關基礎素質對程序設計及其實踐課程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學生對教師評教影響也很大。面向新工科的創新能力人才培養,計算機基礎教學還任重道遠。
四、結束語
創新實踐能力是新工科人才的基本素質。計算機應用實踐能力是計算思維重要核心,也體現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而面向新工科的C語言課程可以成為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載體。通過C語言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規范教學和教研活動,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發揮團隊整體力量,深刻領會新工科和計算思維的內涵,充實完善課程和教學內容,建設特色教材,搭建教學網絡,豐富教學資源和實踐環境,一定程度上開展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第二課堂,延伸教學內容內涵,提高創新應用能力,對課堂教學具有很好的促進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龔克.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4-5.
[2]張文生,宋克茹.“回歸工程”教育理念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1):77-79+92.
[3]李培根.工科何以為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1-5.
[4]徐曉飛,丁效華.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6):6-10.
[5]陳國良,董榮勝.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J]. 中國大學教學,2011(1):7-11.
[6]李廉.關于計算思維的特質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7-14.
[7]任友群.“慕課”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4(07):26-30.
[8]李國和,趙建輝,吳衛江,連遠鋒.基于教學團隊建設的C 語言教學[J]. 計算機教育,2015(2):24-27.
[9]連遠鋒,李國和,趙建輝.C語言程序設計在石油相關專業中的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3(5):1-5.
[10]連遠鋒,張秀美,李國和,趙建輝.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的思考——以C語言程序設計為例[J].石油教育,2012(6):58-60.
作者簡介:
李國和(1965年-),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數據可視化等。
吳衛江(1971年-),男,在職博士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數據庫開發技術等。
趙建輝(1972年-),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數據庫開發技術等。
董丹丹(1990年-),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實驗員,研究方向為數據庫開發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