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宏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思想就成了教師所關注的主要問題。隨著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人才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和自主探索性問題,以此來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深度鞏固學生學習成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基于此,本文將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展開探討,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提出科學的教學改革方法,希望可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每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都擁有其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辦法,所以如何上好數學課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更加全面且深刻的掌握知識。教師就需要在傳統教學基礎之上,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優化,在教學過程中精益求精。筆者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將提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一點體會。
一、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要求
新課改是基于學生全面發展而提出的全新教學改革模式,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有傳統教學思維,以學生為主體來構建課堂教學。學生構建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且深入的探究,這樣學生將會脫離被動的學習環境,主動對數學知識展開探究,能夠合理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產生對于數學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還要求教師采用全身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可以脫離對于教師的教學依賴,能夠產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學生將會逐漸掌握屬于個人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以及學習思維的開闊打下良好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措施
(一)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規劃全新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來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反復對數學知識進行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以考試重點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未發揮其個人的主觀學習特點,這樣的教學模式看似有效,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學生一旦遇到新的問題則很難入手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加以解決。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從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方面出發,來設計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符合有效教學環節的前提。
例如在小數除法的數學教學中,其主要目標除了要讓學生學會除法的運算方式以外,還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加減法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擺脫課本對于知識的束縛,從而實現知識的靈活應用。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如:“媽媽在菜市場買蘋果花了12元,買梨花了15元,每斤蘋果2.4元,每斤梨3.5元,那么媽媽分別買了多少斤蘋果?多少斤梨?”利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來引導學生進行除法計算,讓學生對數字的認知不再是抽象的數字概念,而是將數字作為具體的人,從而增強學生對于數字加減法的理解和應用。
(二)設計多元化課堂導入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小學教學中課堂導入環節對于抓住學生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主要以后課本中的教學內容來為學生進行講解,學生未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所以在課堂進行一段時間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將會渙散,堂教學質量不高。在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設計更加多元化的課堂導入形式,來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思維對教學內容加以探究。
以認識“認識百分數”這部分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首先為學生提出探索性話題,如:“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哪些地方使用過百分數?我們應當如何運用語言來描述百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探索性話題,就將學生的學習思維融入至生活中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決教學問題。以后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部闡述個人觀點,最后推選出一個最完整的答案來進行回答,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了學生的主觀學習特點,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三)注重教學反饋增強學生學習效率
在教學改革背景下加強對于學生的教學反饋,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措施。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收集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難以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并且分析學生的學習思維所存在的缺陷,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學習劣勢,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不斷完善學習思維,加強學習效率。
三、結語
總之在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當結合教學改革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創新與完善,注重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娟.新課改下小學六年級數學總復習教學中歸納能力的培養分析[J].小學生(中旬刊),2021(05):79.
[2]王拓民.基于創新發展需求下的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