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
摘要:歷史,是一門思辨性較強的科目,然而卻常有將其看作單純重復性學科的,只強調記憶的普遍觀點存在。自主探究教學的意義就是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教學方法很多,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自主探究教學的方法不斷創新,在推廣應用中取得了很多優秀成果。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化改革,傳統機械性、少探究、少分析、不開放的歷史教學方法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要求,急需教學方式與學習模式的有效轉變,開放探究式學習模式正是滿足了初中歷史課堂這樣的素質教育的需求,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從推廣應用的角度闡述了該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改;自主探究
新的課程教學改革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創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尤其是高中歷史課的教學,從圍繞高考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逐步向人才培養方面轉變,因此,歷史學科的教學需要圍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改善思維模式,發揮學生自覺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承擔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
一、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課自主探究式教學的積極作用
創新了教學理論,促進了教學的發展。應試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理論,是建立在圍繞提高學生的教學成績,教師教,學生被動地學的基礎上,以此產生的教學方法就是照本宣科,講解知識點,學生學習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歷史常識和問題答案。初中生的年齡普遍在13-16歲,正處于其人生觀、價值觀等的逐漸形成時期。當今社會的物質與文化條件促進了其智力的早熟與發展,其突出表現在形象思維發展為邏輯思維的過程。所以開放探究式學習模式,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其對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興趣,引導其主動進行歷史知識的探究,滿足其探索的欲望,有效形成自學能力與探究精神,獲得更豐富的信息與知識。創新了教學理論體系,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習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課自主探究式教學的具體實踐
初中歷史教師可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轉變傳統“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為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致力于“開放式”課堂的建立,善于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熱情的產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設想,并主動進行歷史謎底的揭秘,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百家爭鳴》這節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對教材中描寫的當時情況進行模擬與再現,選取幾位同學來扮演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針對某一主題如“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等進行激烈的討論與辯論,鼓勵其各抒己見,以達到對歷史教材的內容形成更深刻理解的目的;此外,歷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劇的表演,為學生編寫合適的歷史劇本,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演出,為枯燥的歷史知識增加一些趣味性,促進初中歷史課堂的開放性,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歷史學科的綜合特征比較明顯,其橫跨古今,知識結構也比較復雜,涵蓋了國家、民族、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培養學生的知識聯系與運用的能力,促進其進行開放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并將其有效應用到學習之中。例如:歷史教師可提前準備一些視頻或圖片,用形象生動的資料引入新課,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引導學生利用電腦等網絡技術進行相關歷史知識的預習,比如“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歷史事件,可引導學生在課外觀看電影《甲午大海戰》等,了解那段歷史,充分感受那段歷史時期的革命情懷等。此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開放探究式學習狀況及時進行科學的評價,正所謂:有批評與贊賞才能有進步,教師的觀察與合理評價,有利于學生向著正確的學習方向的長久發展。在對問題的探究中,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強對問題延伸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論,認識歷史事件和人物,對偉人的思想體系和理論成果的精神實質,能夠活學過用,全盤接受。遵循學習規律,指導學生創新自主探究方法。
綜上所述,開展初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意義及方法的研究,能有效推廣教育教學的成功經驗,使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在普及應用的基礎上,不斷鞏固和發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開放式學習,不斷自主探究,更好地體驗學習,已經成為現代歷史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與問題。開放探究式學習模式,注重的是學生自發、主動進行探究并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了開放式歷史課堂氛圍的有效營造,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方式,初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為創新初中歷史教學理論做出了貢獻,有力地指導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開展。
參考文獻:
[1]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2.
[2]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