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英
摘要:歷史是為了保護、研究和反思文化和遺產,將過去和現在的文化意義進行語境化;德育是為了協調他我關系,樹立自我規范。因此,將歷史教學同德育培養相結合,意味著通過歷史教育來提供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建設重要問題的機會,是實現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轉換的關鍵步驟之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歷史的主要作用,平衡歷史和德育的比例,將歷史教學和德育培養有機融為一體,成為初中歷史教學人員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研究據此出發,旨在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以幫助初中歷史教學人員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培養;教學結合;有效措施
現在我國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回顧過去,可以看到許多領域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和發展。在這個時代,全球范圍內發生的變化和重建的科學范式已經影響到個人和社會生活。在此背景下,歷史被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和教學課程,被賦予了增強民族認同意識,培養公民良好品德的任務。
一、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的主要作用
歷史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定義時間”和“報告時間”。根據思想家格林菲爾德·利亞的說法:“歷史是一本國家的神圣之書,是最重要、不可或缺的書籍、是資產和活動的鏡子,受到規則和軌跡記錄的啟發,是先人對后人的遺囑,揭示現在,甚至是未來的榜樣。”因此,歷史是一門多學科的科學,它的主題是人類,它的空間是宇宙,它的時間從過去簡單地轉化為現在完成時。換句話說,在歷史科學中,人們審視他人,審視自己的人性。在這個方向上,將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回顧和評價歷史的問題,以學習人類的歷史,理解今天,指導未來的關鍵過程。
歷史承載的任務因社會而異,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社會的生存條件。作為結果,閱讀和理解的歷史是由積累的價值判斷所回答的問題的形式。當前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技術創新的變化及其對接觸領域的反映,給人一種新的時代開始了的感覺。究其原因,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加速是構成這種變化的因素的起點。此外,科學范式從實證科學范式向超越科學范式轉變,揭示了新時代的多樣性。這些概念的內容反映在教育領域中,表現為使教育制度體制適應新形勢。因此,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只記住歷史人物名字和歷史事件的課程,而是根據時代要求,添加了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社會服務意識,樹立學生積極進取態度的內容和作用。
二、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按照后現代主義的觀點,人是一個智慧的解釋者和生物實體,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基本要素之一,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方向上的使用和有效性變得更加重要。歷史教育語境中的全球化,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及交往的擴大而逐步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教育在德育教育建設中的作用仍在繼續。實際上,新的課程已經加入了歷史教學中,當今時代的特點使得這些新增的內容成為必要。為此,在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的過程中,在總體上確定歷史教學的目標時,應該考慮到所處時代的特點,考慮到未來歷史教育的作用,歷史教育應成為建設和平、安寧和理想社會的手段。為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的概念應該考慮到地方、國家和普遍的價值觀,以便實現可持續的長期變化。
歷史是一門社會科學,從根本上說是由形成可靠和有效的解釋所組成的。因此,歷史教育應該側重于為學生提供技能,幫助他們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歷史教育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學生提供批判性的思維技能,而不是僅僅引導學生記憶歷史事件。今天,學校和正規教育離不開文化環境,而文化環境主要受到信息時代科技發展的影響。因此,在這個時代,在初中教學體系中,有意識地將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就需要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學手段。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時,學生通常會因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對課程內容的重視程度降低。為了消除這一問題,可以把博物館和多媒體等,作為一系列重要的教學工具,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材料,讓學生可以有機會看到理論和概念的行動。也就是說,從一個生動的角度來理解歷史事件和概念,并將其中所滲透的德育培養結合到自身的行動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還有很多其他的用途,這些用途目標更多的是為了祖國和個人更好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被視為理解未來建設重要性的有效工具;是與民族主義和德育教育一起,作為一門學科在學校教育中并行開始。通過這些作用,歷史教學將有效地用于初中生的人格教育和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1]王彥平.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原因及對策[A].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三)[C].福建省商貿協會: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