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蕾
摘要: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下提出的新的學習方法,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高教師的科研素養、利用信息技術等方式,激起和引導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能有效地為今后更有難度的英語學習,甚至是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受益終身。
關鍵詞:? 小學英語;自主學習;有效策略
自主學習即主動學習、終身學習,作為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形成主動探究與學習內容相關知識的能力。
一、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自主學習能力能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小學生的綜合發展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
二、當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的問題
自主學習,作為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既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核心競爭力。然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一)自身因素,自控能力較差
大部分小學生學習主要依賴于老師和家長的安排,很少會主動學習,包括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學習環境等。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自制力欠缺,沒有認識到自己應該“管住”自己。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父母的想法很容易對他們產生相應的影響。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教育是依賴于學校和教師的,離開學校就意味著學習的結束,無須再關注其他內容。
(三)評價機制
有效適宜的評價往往能促進學習興趣的產生和維持。在很多時候,教師和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否定,也會導致他們因為害怕不良后果而產生畏懼感。這也會造成小學生的自主性不強。
三、培養策略
(一)重視興趣培養,讓學生樂于參與
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強化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使得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運用趣味教學,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提高教師科研素養,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核心素養下,要求英語教師提高教師科研素養,創設高效的英語課堂,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致力打造一種重視學習力、激發活力的全新課堂。
(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就要改變自身教育的理念,積極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也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教學模式,逐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四)家校聯合
教育僅憑學校的一己之力還是不夠的,建議家長教育子女過程中都要遵守的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的指導原則,為學生創設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
(五)融入先進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自學范圍
1.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方式要緊跟時代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很多手機 APP(如“一起作業”“英語趣配音”“51talk”等平臺中)上就會出現大量的英語練習軟件,提供良好的語言情境,可化枯燥為有趣。
2.繪本閱讀。英語繪本不僅有完整的英語文本閱讀材料,還能夠調動學生英語閱讀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繪本資源對學生英語閱讀品格發展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加強英語繪本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微課。信息技術不斷革新的背景下,微課順勢而生,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利用短視頻、網絡優資源、精簡的知識梳理幫助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六)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引導大家進行正確探究,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他們在自主探討過程中,掌握需要學習的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七)注重評價引導,增強學生自學信心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出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評價體系,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繼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當前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應該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邦奇 .“互聯網 + ”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 [J].中國電化教育 ,2016(10):51-56,73.
[2] 唐玉琳 .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J].新課程 (上 ),2018(07):98-99.
[3] 吳翠 .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的小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J].新課程(小學),2014(12):78.
[4] 紀桂明.淺談小學“有意義”的英語學習[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8(23):79.
[5] 朱愛蓮.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8(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