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艷
摘 要:不同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不同,性格與適應能力也不同,導致他們的學習需求以及自我發展目標也不同。教師的課堂教學應以人為本,注重地域文化與個人生活背景對學生的影響,引進先進文化,尊重差異,鼓勵競爭,“和而不同”。教師要培養學生使用技術、解決方法等的能力,讓學生獲得能持續地傳承和創造的能力,兼具“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生存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終身學習 能動學習 真實性評價
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深化課程改革必須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傳統的應試教育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
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動機
面對全新的和不斷變化的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人們若沒有強大的學習力就會被社會迅速淘汰。若要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就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來武裝自己,更新知識體系,保持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所需知識。隨著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人們期望通過個人努力來達到自我完善,實現高層次、高品質的精神追求。
而以上這些僅依靠連續幾年的學校教育是難以實現的,只有依靠終身學習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自主選擇、自覺學習等學習品質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因此,要培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以真正的學習動機作為引擎,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和關鍵能力。
二、打造學生能動學習的課堂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點或者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很容易,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內心驅動力卻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打造學生能動學習的課堂模式。
要實現課堂轉型,就要摒棄傳統課堂推崇的應試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包容性、發展性、可持續的新型能力,也就是開展能動學習。
能動學習就是采用“問題學習”“項目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調查學習”等超越“被動學習”的一切積極的教學策略。
三、激發學生對能動學習的學習熱情
好的學習品質是拉開學生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對內養成內省與糾錯的習慣,具有靈活和獨立的思維能力,對外具有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人生好比汽車拉力賽,遺傳是馬力,主觀能動學習便是油門,想要人生精彩,還需油門來帶。
四、轉變學生評價模式
引入新型學習力的培養方式,學生的評價重心也由過去的評價模式向未來的評價模式轉變。核心素養課程發展的其中一個挑戰,便是探索真實性評價的新型評價模式。
所謂真實性評價,它不同于以往以紙筆考試為中心的測定性評價,取而代之的是以問題解決為重要內容的評價觀。換句話說,構成這種評價的三個要素是觀察、推測、把握。
觀察,即以某種方式觀察學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會做什么。
推測,即推測學生的這些表現背后,認知過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把握,即清晰地把握學生這些表現背后的認知過程本身的真實面貌。
教育評價不再是對學生“曾經的學習結果”的最終判定,而是給予每一個學生的“未來”以希望與展望,給予他們踏上未知世界的勇氣。
五、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水平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需要培養學生哪些核心素養呢?
傳統的基本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現代的基本素養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要注重對學生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度等方面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具備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
斯金納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如果把學校教給的一切知識忘記了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周國平先生這樣認為:教育就是兩種能力的培養,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名好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而且必須以學生的“做學”為中心,關注以職業行動能力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培育。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美]亞當羅賓遜著,林悅譯.如何學習:用更短的時間達到更佳效果和更好成績[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